查看原文
其他

IN:重新定义「社交关系」

2015-03-15 B座12楼

据传,阿里将投资snapchat,巨头都偏爱新社交。但是,如果要给社交应用分新旧,显然snapchat之新还是在功能层面的,即阅后即焚,相应的还有瞬时社交和匿名社交等等。不得不说,这些功能都可以集成在一款移动IM中,那么社交之新应该新在哪里呢?


趁兴,我特地去拜访了黑羽。在杭州这块社交创业偏弱的地方,IN这样一个现象级应用也算艳冠群芳了,他对社交自然是最有发言权。


“我感冒了,坐得离你远点。”这是黑羽见到我后的第一句话。他特地把椅子往后挪了挪,开始聊起产品,一会给我展示他在IN上关注的摄影师,一会介绍李小璐首发在IN上的新年全家福,越聊越兴奋,越凑越近,很快,我俩就几乎脑袋抵着脑袋在看IN的产品细节。不得不说,对自家产品的这股兴奋劲的确打动了我。


▌何必强分熟人陌生人


回到“新”的问题,IN做的新功能的确不少,诸如贴纸、小标签这样的小甜点已经被报道过很多次了,而更让人感兴趣的,是IN所呈现的社交关系,黑羽认为,真正的「新」就在于这种社交关系。


黑羽说,现在的社交应用对人际关系的抽象太简单粗暴了,不是「熟人」就是「陌生人」。的确,当社交应用首先给自己下了「熟人」或「陌生人」的标签后,关系链的沉淀就有了限制。在那些匿名社交应用中,一旦聊好了转化成熟人,就理所当然离开这个app投降微信;而你在强关系的社交应用中,又缺少主动转化陌生人的习惯。


而现实中的社交关系总是很复杂的。你有亲密朋友,有点头之交,也可以有开放的交友心态。多少情侣的缘分就是从陌生人开始的?这恐怕就是应该如何抽象出人际关系的强大佐证。


因此,IN所呈现的社交关系,并没有熟人陌生人的区分,也把现实中陌生人到熟人的转化过程也搬到了移动互联网中。


IN从通讯录导入朋友,也允许你在各种各样的内容板块里发现同好者,与对方聊天。当然,具体操作更加丰富也更加有趣。比如发起聊天要对方同意,比如有人在你的内容下评论了,你有一次主动发起聊天的权限。如果一聊没在点上,你可以按一个心碎的小按键,轻松取消你们的关系。关系拓展都是在一种随意的状态下完成的。


▌重现现实里的强需求


其实,IN所定义的社交关系,就是与我们现实最近的人际关系。那么这类关系链沉淀的过程,又是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交需求相承接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社交应用,无不是在复制现实生活场景,还原潜在的心理需求。而制胜关键在于,谁的触发场景更丰富,谁对心理需求的满足更强烈。


IN的用户增长数据有一个有趣的点,即每到周末和节假日,用户增长就会进入一个爆发点。这正式姑娘们聚会的高峰期,而聚会也是最能频繁触发使用的场景,背后是姑娘们交流、结队和自我展示的心理需求。


交流原本就是女孩子天然的需求,IN就提供连这样一个以内容和话题为主导的交流场景。


自我展示更是一个强需求,就如姑娘们聚会至于必然会自拍上传朋友圈一样。照片作为传递感情的载体,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佳的站下工具之一。用户在IN中越活跃,成为个人生活的纪录。


给予自我展示的心理,姑娘们自然而然会涌向那个展现出最好的自己的平台。为此,IN在他们的图片上下了实打实的功夫。除了四比三的比例能够展示身材,小贴纸可以表达情绪,最令黑羽骄傲的是,IN的画质已经大于等于Instgram的画质。画质的技术难度涉及到了上传时间、显像时间等等,为了这个画质的1.8.3版,团队整整磨了两个月。


毕竟是以图像为主的沟通软件,用户口味往往很挑剔,而个人摄影师纷纷成为IN的用户,就是一大明证。




▌承载起巨大业态


要想用户的社交圈能在一款应用中时刻活着,依赖的就是如此对于复杂现实人际关系的次第呈现。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黑羽把IN称为“活着的社交应用”也毫不为过。


在移动互联网中重现了线下强需求的前提下,重新定义了社交关系,这让IN能够撑起一个庞大的业态。


普通用户在这里纪录自己的生活,展开社交。

个人摄影师、设计师在这里打造自己的品牌,寻求广泛关注。

公众人物和媒体同样能在这里自我展现,完成记录生活以及其他面向公众的活动。


所以,在个人社交圈纬度之上,IN也开始承担起了公众媒体的社会意义。毕竟,永远不变的强关系平台是不存在的,社交平台往往会走向社交媒体。内容为王这一点在此依然适用。个人摄影师、公众人物,正适合扮演这样强大的内容提供者,进行着双方受益的信息置换。


------------

::B12出品::

------------


扫码关注我们

【总698期】

- 20150313-


| 回复“目录”查看B12往期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