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知识付费没有风口

2017-06-02 洋平 B座12楼

本文约2700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有件事儿让吴鲁加感到失望:微信付费阅读迟迟不上。


吴鲁加的小密圈是在今年4、5月份突然名声大噪。小密圈的百度指数在5月中旬达到了峰值。大大小小意见领袖纷纷建立自己的小密圈,用户们也追随意见领袖而来,加入一个或多个小密圈。收费如入圈的形式也见证了大咖的变现能力,冯大辉的小密圈人数过万,按如今256元的收费,坊间流传着他借此收入两百万的神话。


从微博、微信,再到知乎,自媒体的不断成熟,自然演化出了各类变现渠道,在行和分答是一种尝试,知乎live和得到、喜马拉雅的音频课程是尝试,小密圈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


一个月后,吵闹声渐息。


作者丨洋平

有报道显示,今年三月得到各专栏的周打开率为63.1%,日打开率为29.3%。而到了4月,王牌专栏《李翔商业内参》,它的打开率也只有18%左右。喜马拉雅的付费内容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知识付费产品的打开率正在下跌。消费冲动曾被焦虑激起来,如今,红利期也在过去。


知识付费行业本身的水分也在迅速析出。


没有微信参与付费习惯的培养。尽管人们为内容付费的意愿正在初步好转,但对创业者来说,远远还没有到达可以随便造的阶段。


知识付费并不存在所谓风口。


一、人的价值


吴鲁加说,小密圈的诞生是顺理成章的。


从信息安全转战移动互联网之后,吴鲁加和他的团队做了很多尝试。最主要想解决的问题是微信工作群不能沉淀内容。所以,小密圈的最初版本是针对企业的。


关键时刻,老友冯大辉给了他灵感。从2014年开始,冯大辉就做了一个邮件订阅列表——小道通讯,用户可以付费订阅。但是邮件的方式让冯大辉受困于一系列机械操作,收钱、管理用户有限、发送邮件内容还要避免被垃圾邮件过滤。与用户的互动沟通更是受限。随后上线的支付宝收费群,希望满足KOL的类似需求,但同样有内容无法沉淀的问题。


因此,小密圈的最后一步跨地并不大。最终,基于邮件订阅的需求,再加上付费功能,形成了一个论坛+群的圈子,内容得以沉淀,关系链也因为加入圈子而可以共享。


自定的收费标准,让圈子范围足够小,小保证了私密。小密圈的名字表明了吴鲁加的理想:「圈子里头是社区社交,而非单向灌输。」


吴鲁加也没把小密圈当成知识付费这个赛道中的产品,他想做的是社区。


但就像论坛要有版主一样,每个小密圈的核心仍然是那个意见领袖。就像吴鲁加自己的小密圈,他身上的标签有黑客、创业、移动互联网,这些标签是内容产生的范围。这些标签也是人脉可以产生价值的前提。


理想状态下的社区,人、主题、内容和互动都不可或缺。首先是人,主题与人是绑定的。与其他知识变现的产品一样,小密圈发挥的是同一批KOL的价值。因为产品逻辑不同,目前为止,小密圈与微博和公众号等等并不冲突。


就像在行、分答曾经遭遇的困境一样,KOL的生产意愿很难持续,收入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持续的刺激点。为此,吴鲁加希望通过内容沉淀和互动来作为刺激点。


吴鲁加一直有写博客的习惯,如今,他可以借助小密圈重拾这个习惯。他的小密圈,已经发布了60多篇创业笔记。对这一类KOL来说,小密圈就是一个沉淀思考的笔记本。


持续的互动是另一个刺激点,吴鲁加告诉我,有的圈主并不主动发布内容,而是通过用户提问,圈主回答的方式沉淀内容。知识本身也可以是一个好的问题加上一个好的回答,由提问者和回答者共同创造。一个人不断地写,总是有尽头的,但是如果能有一群人,不断提供反馈,互相补充,这个圈子就可能成为创作灵感和源泉。


然而,这只是理想状态,意味着圈主需要很强大的运营经验,否则,小密圈就会变成一个自说自话的微信群。


二、从工具到平台


在到达理想状体之前,小密圈更像一个SAAS服务,帮助圈主思考和沉淀,也让用户可以消费圈主的思考。在这个前提下,小密圈还是站在了知识付费的风里。


在果壳和知乎掀起的热闹里,知识付费成为了一个吃香的概念,喜马拉雅则抓住了音频的需求,得到更是一种了不起的尝试,抓住头部内容,再加上罗辑思维建立起的人格魅力,得到已经积攒了强大的势能。


事实上,我们可以把知识付费中的创业们放进一个坐标系里。根据产品的逻辑,纵轴是从工具到平台。工具解决了某种具体的需求,平台则是一个内容市场,付费用户可以从中挑选,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知识的生产。


横轴则与内容直接相关,从娱乐化的内容到严肃的、结构化的内容。娱乐化的底部是满足快感体现人性的,可能是色情暴力窥伺,而最结构化的知识就是教育,比如新东方、好未来,一个百亿级别的市场。



大多数知识付费的产品都停留在横轴中间,既不过分娱乐化,但也没有办法做到充分的结构化。


我们对信息甚而知识的需求从来没有减弱过,传媒、出版、教育就是递进的满足知识获取的三大领域。移动互联网的改变了信息流转的方式。于是,在这三大板块的缝隙中,就衍生出了知识变现这个领域。


三、健身卡效应


我们不得不追问知识付费的底层到底是什么。


首先什么是知识,每个身处其中的创业者,都可以给出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定义。那么我们从「焦虑症」反推。一种通行的观念是,知识付费的兴起源于中产阶级的焦虑。那么,既然是焦虑症,一般的信息并不足以解决问题或者对自身发展提供帮助,所以在这个前提下,知识肯定是结构化的内容。


根本不存在碎片化的知识,那无非就是信息的叠加。


同样的,焦虑产生容易,要治好焦虑症,付费知识第一步。与焦虑相对应的,是学习本身从来都是经历痛苦的,是需要抵抗惯性的。而绝大多数互联网产品的逻辑,是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去学习。


目前看来,大部分知识付费产品对知识的浅尝辄止,就像健身卡效应,我购买一年的健身卡,无非就是充值了一年的信仰,保留了一年的可能性。那些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健身达人,自然会有更系统的途径去完成学习,不要忘了,在互联网之外,传统的媒体、出版、教育,仍然在运转。


多数情况下,知识付费应该是某种补充,提供足够垂直的知识点,也让消费者用金钱成本来换取时间成本。


5月16日,知乎live蛮一周岁了。随后,知乎上线了知乎市场,一个新出现的「市场」入口,集中展现了Live、电子书、付费咨询这三个付费产品。显然,这个入口也是知乎对优质live的流量补贴。


4月中旬,在知乎live自己的live中,知乎团队提供了一系列新的举措,包括7天无理由退款、升级知乎live评价体系、更完善的流量匹配和版权服务。


这一系列避免live水化的举措,让知乎开始展现出平台的价值。无论从信息密度还是从主讲人的思考深度,用户将有更多的权利去评判一场live的价值,尽可能剔除掉基于焦虑感的冲动消费。


毕竟,焦虑症是治不好的。


四、为知识付费


「哪怕我是一只蚂蚁,我越小越有空间去腾挪,能够找到夹缝。」吴鲁加并不会吹嘘自己的故事。


事实上,他明白,小密圈选择的模式,并不是目前的大象会挤占的。


对微博来说,他的精神是再小的个体,都有机会让自己的声音被全世界听到。知乎也同样,是一个开放的广场。小密圈则选择了「小」和「密」,这也是微博和知乎难以,或者不愿意做的。


至于微信,他的产品逻辑建立在及时通讯上,而小密圈讲究的是沉淀和积累,在微信群的活跃度越来越低的抢矿下,小密圈很好的补齐了这一个空缺。2015年底,小密圈也拿到了来自腾讯的数千万A轮融资。


目前为止,小密圈仍然是一个二十多人的初创公司,前面也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对象。「我们会一直现在这样找夹缝。」吴鲁加说。


他更为关心的,还是人们对知识对内容的付费意愿的养成。就像21世纪初,淘宝让网购变成一种习惯一样。


而今天,在知识付费的所谓风口中,付费意愿变成了一种消费主义,用金钱成本来节省时间成本看,用金钱来缓解焦虑。但一时冲动并不能撑起整个行业,健康的付费意愿应该建立在对内容的等价交换,对知识组织者的尊重上。


无论小密圈,还是得到、知乎live等等的尝试,都有机会能让这种意愿健康化。这比鼓吹风口来了,有价值的多。


*本文由B座12楼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




- 20170602  No.1562 -

| 回复"目录"查看B12往期 |


猛戳「阅读原文」,看你没看到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