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年与辛德勇的不快

2017-04-15 后浪 古籍 古籍

辛德勇《读书与藏书之间》中的第一篇文章《卖书人徐元勋》,记述了一位中国书店卖古旧书的老师傅。文章写得平实动人,而肯为徐元勋这样的“小人物”立传,这事本就挺动人的了。更有意思的是,文中还记述了这样一件小事:


《家语疏证》乃是孙志祖辨明审定《孔子家语》为伪书的辨伪名著,其对于《孔子家语》之价值,犹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之于伪古文《尚书》,为研治古代学术史者所必读。而此原刻本流传稀少,并不多见。我曾核对过几家图书馆收藏的所谓原刻本,其实都是后来的翻刻本。当时我初涉此道,弄不明白他(徐元勋)何以会定出如此高价。直到大半年后,业师黄永年先生来京,命我陪侍到店里看书,一看此本大叫好书,当即指点我将其收入寒舍(此书后来因永年师以赏赐黄丕烈代古倪园沈氏刻《四妇人集》而索敝藏道光陆建瀛木犀香馆刻本《尔雅义疏》,我便一并把此书也奉呈业师藏弆,被永年师收入所纂《清代版刻图录》),我这才明白个中道理。


这段写得很委婉。倘按辛德勇的意思,既是黄永年“赏赐”他《四妇人集》,又怎该“索”《尔雅义疏》,而且他还要将《家语疏证》“奉呈业师”?明眼人自会看出,这其实是师生间的一次换书罢了。普通书友之间,换书是稀松平常之事,只不过这里辛氏碍于师生情谊,采用了“春秋笔法”,将简单的事说得并不明了。


恰巧,前段时间韦力发表在其微信公众号“芷蘭齋”的文章《辛德勇未亥斋:学问是这样炼成的》,也涉及到这件事。在与韦氏的对谈中,辛德勇将黄永年与他围绕《四妇人集》、《家语疏证》和《尔雅义疏》这三本书发生过的一段小小的不快讲述得比较清楚了:


他(辛德勇)告诉我(韦力)此书(《四妇人集》)实是黄永年先生所藏,到最后这部书归了自己,是因为陆建瀛所刻的《尔雅义疏》,此书常见的是咸丰六年海源阁刻本,虽然这个版本较为完整,但里面也有一些错误,所以第二年陆建瀛就在南京请王念孙帮着校订之后,重新刊刻。但第二年,太平军就打下了南京,陆建瀛也因此而死去,书版也毁掉了,所以陆建瀛刻的《尔雅义疏》,流传稀见。辛老师无意中在北京买到了这么一部,被黄永年知道后,就找他索要,辛老师不愿意给,黄先生对此很不满意,说辛德勇什么都好,就是对善本的问题上太过小气,黄先生说如果是自己的老师跟自己要书,他马上就送过去,但辛德勇这样的人,一沾到书的事儿,就立刻变成了坏人。正在这一年,拍卖会上出现了一部《四妇人集》,这部书因为刊刻漂亮而拍得了善价,辛德勇跟老师聊到这个话题时,黄先生说自己手里有,你要感兴趣,就用《四妇人集》换《尔雅义疏》,因为老师对这部书如此看重,这让辛德勇犹豫了起来,黄先生就把犹豫看成了同意,于是黄先生把《四妇人集》带来到北京,跟辛德勇交换。但黄先生看到《尔雅义疏》时,又感觉到品相不好,说自己的《四妇人集》品相绝佳,在拍场上能卖几万块,而这个《尔雅义疏》如果上拍,能卖出两千块就不错。当时宋平生也在场,就跟黄先生说,不带他这样的,因为是老师一再要求交换,而并不是辛德勇,但辛德勇认为,老师说得其实也对,于是就又给黄先生加了一部孙志祖的《家语疏证》,这让老师很高兴,因为这是他最喜欢的书,于是对辛德勇的评价由坏人转成了好人。


黄、辛既都是爱书之士,也均为性情中人,这段因书引起的小小不快,也终因书而消散了。


据辛德勇自己讲,他到北大讲授版本目录学的时候,告诉了黄永年,黄冲他撇着嘴说,连辛德勇都能讲目录版本学了。那言外之意是,这个行当竟然堕落到了这种程度。而辛氏竟开玩笑回答:“您万寿无疆之后,我当然就是目录版本学权威了。”(见韦力文)这样无所禁忌的师生关系,除了我与家师,恐怕再难寻觅了。


辛德勇在黄永年去世后所写的《在老师身边读书的日子》一文,是同批悼亡文中最令人动容的一篇,在文章结尾,辛氏回忆道:


我修养不好,很容易冲动,也很固执,有一次竟因事恶语顶撞先生,拂袖而走;还有一次与先生争执不休,毫不礼让,惹得先生拍案怒斥,厉声宣示要将我逐出师门。正是通过这两件事,让我深深体会到先生严厉外表之下异常宽厚的胸怀。事情过后,我依旧负气避开不理先生,都是先生主动找我谈话,没有训斥我的无礼,没有责骂我的轻狂,而是语重心长地劝导说:“辛德勇,你这样的脾气,一定要改一改,不然的话,将来在社会上不知要吃多少亏呀。”


只可惜,辛氏似乎并未将黄老师的话记挂在心。而这世上,也再没有能阻拦辛德勇的人了。


文中涉及的部分书影

▲《四妇人集》,清沈绮云辑,清嘉庆间古倪园沈氏刻本。


《四妇人集》者,《唐女郎鱼玄机诗》、《薛涛诗》、《杨太后宫词》及后来增入之元人孙淑《绿窗遗稿》也,实黄丕烈代校代刻,版印精美,向为藏书家珍视。此《唐女郎鱼玄机诗》乃仿刻南宋临安陈氏书籍铺本,并附黄氏撰《考异》。


框高一七一毫米,宽一三〇毫米。白口。(摘自《清代版本图录》)


▲《家语疏证》六卷,清孙志祖撰。清乾隆五十九年仁和孙氏原刻本。


此书为辨伪名著,止此一刻,此初印本颇雅洁。


框高一八七毫米,宽一三一毫米。白口。(摘自《清代版本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