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别有洞天!典籍背后的精神力量…听国家图书馆馆长讲"公开课"

2017-05-10 古籍

廉洁文化公开课

从典籍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走进国家图书馆


主讲人:韩永进  国家图书馆馆长


  ▲ “实事求是”这个词最早就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当时是指我们做学问要有事实依据。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到清代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把“实事求是”由一个考据学的命题转化为一个哲学、认识论上的命题。毛泽东同志深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国古代的经验和智慧,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给予了“实事求是”新解。


  ▲ “小康”这个词是我们中华民族古人的智慧,最早出现在《诗经》上。大家看到的这是我们馆藏宋刻本《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第一次出现“小康”这个词。“小康”是我们中华民族对未来社会的一种向往、一种企盼。


  ▲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跨越时代、超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而且具有当代价值。这些文学艺术作品对于我们当今生活,特别是当今我们的社会这样快的节奏,每个人都处于一种忙碌生活之中,是一个很好的滋养。


  ▲ 来到图书馆读书我们感受思想的闪电,感受智慧的光芒,感受文化的滋养,同时我们还可以悟出一些很深的道理。比如我们现在讲的当今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


  ▲ 国家图书馆藏有中国共产党最早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以及从党的六大一直到党的十八大修改的党章。透过对党章的十六次修改过程,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建设历程的艰难与辉煌。


  欢迎大家来到廉洁文化公开课!


  阿根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曾经对图书馆有这样的评价,他说:“这世界上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是人类思想、智慧、知识的汇聚载体,是人们精神的圣殿,是人们心灵的港湾。今天我们廉洁文化公开课,走进中国国家图书馆,让我们大家共同感受书籍的魅力,感受思想文化的魅力,感受我们的文化自豪与文化自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39539uiqo&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一般来讲,评价一个图书馆的好坏通常有以下六条标准:

  第一,看它是否有悠久的历史。我们中国国家图书馆建馆于100多年前的1909年。


  第二,建筑面积。中国国家图书馆现在建筑面积有28万平米,从建筑面积上来讲居于世界的第三位。同时,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中,又专门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增加了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项目。

  第三,藏书量。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中文藏书量最多的图书馆。我们继承了四大藏书系统,即皇家藏书、寺观藏书、私人藏书和书院藏书,现在达到3500多万件册。同时,中国国家图书馆现在有数字资源达到1300多TB。


  第四,公共服务。中国国家图书馆现在每一天的读者,达到了一万多人次,同时我们实现了全天候零门槛,一年365天天天开放,在每年的大年三十和初一都有几千读者,在图书馆中共同书香过大年。


  第五,信息化程度。中国国家图书馆去年网站点击量已经达到了14多亿次,特别是手机移动终端,手机门户读者点击量达到了3800多万次。


  第六,中国国家图书馆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与定位。中国国家图书馆既是国家的总书库,同时又是国家的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我们实现了国家图书馆与最大公共图书馆的统一,同时也实现了国家公共的图书馆和最大的典籍博物馆的统一。


  作为一个图书馆,无论它的职能怎么变化,也无论知识的载体形式如何变化,有两项基本的功能是不会变化的:第一是“藏”,第二是“用”。中国国家图书馆百年以来一直秉承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宗旨。

  世界人类发展史上,古代“四大文明”,唯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最主要的是我们有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和精神追求。而这种精神特质、精神脉络、精神追求,第一表现为我们有几千年不断的文字系统。大家知道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结构没有大的区别,中国国家图书馆现在正在办一个《甲骨文记忆》的展览,这个展览充分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甲骨文的变化兴衰和它对中国文化传承所起的独特作用。中华文明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这种传统使得我们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到现在为止,据古籍保护普查不完全统计,我们现有的中文文献典籍就达到20万个品种,5000多万件册。浩如烟海,我们经常用这样的词来形容我们的文献。正是这样的文字系统,这样记载历史的典籍系统,使我们几千年的文明绵延不断。


  我们今天走进图书馆,将更好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典籍的力量,看到文字和典籍在传承中华文明中的独特的地位与作用。以下我们从六个方面共同感受一下书籍的力量、图书馆的力量。


1

思想的闪电


  首先,我们从书籍中、从图书馆中可以获得思想的力量,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思想的闪电。现在为大家展示的是我们馆藏的《论语》和《道德经》。大家知道德国一个著名的学者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一个轴心时代,在这个轴心时代世界不同的文明分别出现了一些伟大的思想家,这些思想家的思想至今影响着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在中国,就有我们刚才展示的《论语》的作者孔子,《道德经》的作者老子,还有孟子、庄子、墨子等等一大批思想家。同时,在古代希腊出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等一大批思想家,在古印度出现了释伽牟尼等等。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是在三十年前,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研究如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会议。为破解二十一世纪发展的难题,当时一个著名的瑞典科学家,也是诺贝尔奖得主阿尔文博士就发出了这样振聋发聩的话语:人类如果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思想和智慧。我们看到的法国的《人权宣言》曾经专门引用了《论语》中最著名的、现在被誉为黄金定律的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我们看到《道德经》现在已经被翻译成一百多种文字。所以我们讲,轴心时代的这一批思想家,对于人类特别是破解人类一些根本的问题提出了他们的见解,至今仍然发挥着他们独特的作用。


  我们看到的北宋出现了一批思想家、理学家,他们的思想至今影响着我们。最有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至今对于我们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这是讲我们古人智慧中“思想的闪电”。


  第二,一讲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大家感觉到的是古人的智慧、古代的文献典籍,其实不仅如此,中国国家图书馆还收藏了大量的革命文献和名家手稿,在这一方面更体现了我们思想的智慧。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手稿。马克思致燕妮的信,风趣幽默。恩格斯致拉法格的信,同样具有思想家伟大的魅力。这还仅仅是我们的一部分。最主要是在我们的馆藏中,存藏有中国共产党最早翻译出来的《共产党宣言》,现在共存有七个版本。《共产党宣言》被誉为我们共产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圣经。这个展示的是《共产党宣言》最早的版本。


  大家知道毛泽东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选集中。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存藏有各种版本的《毛泽东选集》,特别是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社印刷的,这是《毛泽东选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比较完整的印刷的版本,它对于传播毛泽东思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各种报刊,包括最早的《向导》、《前锋》、《共产党》,还包括后来的《新华日报》、《热血日报》等等,这些党的报刊充分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思想的智慧和光芒,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如何和中国革命结合的一个过程。


  我们由上可以看出,我们的革命文献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共产主义思想中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现在大家看到这是毛主席为中央党校的题词“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但是它和我们的古典文献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汲取了中国古人思想的智慧。因为“实事求是”这个词最早就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当时是指我们做学问要有事实依据。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到清代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把“实事求是”由一个考据学的命题转化为一个哲学、认识论上的命题。毛泽东同志深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国古代的经验和智慧,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给予了“实事求是”新解,明确“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就是寻找它的规律,“是”就是它的规律,把它上升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明、我们古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独特作用。


2

智慧的光芒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395619x05&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二个方面,我们来到这里读书,来到图书馆更感受到智慧的光芒。培根讲过一句话“读史可以明志,知古方能鉴今”。在中国浩瀚的历史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我们先人对历史的记载和先人的智慧,包含着许多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我们当今无论是作为个人、国家、民族来讲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比如说,我们古代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中有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在这样的经验和智慧基础之上,今天我们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再有一个,我们大家现在熟悉的“一带一路”,《汉书》、《大唐西域记》对古代丝绸之路的记载就蕴含着丰富的智慧、经验与启示。

  我们大家知道,现在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中“一个百年”就是建党百年的时候,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小康”这个词是我们中华民族古人的智慧,最早出现在《诗经》上。大家看到的这是我们馆藏宋刻本《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第一次出现“小康”这个词。“小康”是我们中华民族对未来社会的一种向往、一种企盼。

  我们当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很多最基础的思想和传统文献中所记载的古人的理想是一脉相承的。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馆藏文献《礼记》。《礼记》里面有一段著名的话,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它代表了中国多少代人对于梦想的追求。


  在个人层面上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特别讲到“爱国”这个思想,从古至今,这在中华民族是绵延不断而且根深蒂固的。我们看,这是在文献中记载的,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宋代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包括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直到明末清初思想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爱国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在这里特别展示一下我们馆藏的元刻本的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把我们的这种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我们所讲的在治国理政、在思想智慧层面的馆藏文献。但是同时中国丰富的典藏文献不只是关于治国理政的,还有经济发展的,特别是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在给大家展示的诸如像我们医学上的《黄帝内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科学上的《天工开物》,农业上的《农政全书》,建筑上的《营造法式》等等,充分展示了古人各个方面的思想与智慧。


3

文化的滋养


  第三个方面,我们来到这儿读书,来到这儿学习可以感受到文化的滋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与艺术更是辉煌灿烂,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一直到我们的雕塑、壁画等等,那么灿烂辉煌,在这方面典籍太多了。

  我们仅以唐代为例。《全唐诗》和它的补编中记载的相关的诗词就有五万多首。这些诗词既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同时又给人美好的文学艺术享受。在这儿给大家展示的是《李太白文集》中的几首诗,这是李白的《将进酒》,还有其他的包括孟浩然的诗等等,充分展示我们唐代诗词方面的成绩。这是我们馆藏文献中的唐代书法等艺术。这是敦煌壁画和龙门石窟。


  下面我们展示的是宋代的文化。宋代文化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和发展,既有我们这儿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也有民间的戏剧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上的灿烂辉煌。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跨越时代、超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而且具有当代价值。这些文学艺术作品对于我们当今生活,特别是当今我们的社会这样快的节奏,每个人都处于一种忙碌生活之中,是一个很好的滋养。文化养心,所以我们讲中国文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滋养是非常重要的。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耳熟能详。这是我们馆藏的北宋刻本《范文正公文集》中的《岳阳楼记》,特别是最后那一段话,“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些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确实具有穿越时空和时代的永恒魅力。

  讲到文化的滋养,作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来讲,不仅有古典的文献,还有革命文学家、思想家的作品,包括他们的手稿、他们的著作。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书稿。他的手稿有三分之一由许广平先生捐赠给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当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家》的手稿。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文学家丁玲先生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得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的这部作品的手稿。这部作品当时创作得非常艰难,是在一个账本上进行的创作。我们读这些书、看这些手稿,感受这些文学大家思想的魅力、个人的人格,包括写作的风格,都使我们获得了一种非常好的文化的滋养和美的享受。


4

道路的必然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395fljagg&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来到图书馆读书我们感受思想的闪电,感受智慧的光芒,感受文化的滋养,同时我们还可以悟出一些很深的道理。比如我们现在讲的当今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当今我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整个国家蓬勃向上,都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在这个历程中,重要的是我们选择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选择这条道路?这不是凭空想象的,也不是谁想走这条道路、谁不想走这条道路的问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来自我们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下面我们就看一看究竟有哪些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必须要走这条道路。

  我们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中一条最主要的就是国家的大一统和民族的团结。我们讲国家的统一、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从历史上看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从西汉的和亲政策到唐朝的蕃亲政策,一直到宋朝的互市发展,有正确处理各民族之间相互团结统一的历史传统。“四大文明”中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能够连绵不断发展下来,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脉络、精神特质。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民族之间的团结与融合。我们看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虽然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但入主中原以后都会和当时的中原文化实现很好的融合。这是松赞干布和唐朝公主的联姻。前一段发现西夏时期的《番汉合时掌中珠》,西夏耶律阿保机当时依照汉字创造了西夏文,最后编了这种双语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民族文化是相互融合的,特别是能够沿着这个方向一直发展下去。

  从众多的历史典籍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之所以选择这些道路是一脉相承的。比如我们讲中华民族一直具有家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重视家风和家训,馆藏历史文献中做了充分的记载。从班昭当时的《女诫》到诸葛亮的《诫子书》到《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朝颁布的《广训》等等,对家风一直高度重视,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一个重要的传统。一个家庭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细胞,有家庭的稳定和谐才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才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和谐。所以我们讲,这也是我们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历来有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坚定信念。这里为大家展示的是南宋的刻本,著名的《周易》。《周易》里我们知道一个乾卦,一个坤卦,有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充分展现了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所具有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再有一个,我们馆藏文献中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所体现的中华民族越挫越奋、顽强拼搏的精神,都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协和万邦”,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整个文化是非常包容的,兼收并蓄。通过我们的馆藏文献,可以读出当年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生活包括一部分物质生活,比如对一些植物的栽培等等,特别是水果的栽培传到了中原;他们的音乐、舞蹈等等和当时的中原文化相融合,佛教等等宗教传入中国以后也和我们传统的文化实现了非常好的融合。大家看到的这些文献都体现了我们民族具有的和谐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和历史传承。


  进入近代以后我们的国家遭受了外强的欺凌,遭受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民族的先知先觉们也看到了这一点。比如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还有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了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我们为什么要走这样的道路,从我们的历史传承中可以看到和体会。


  历史传承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就是锐意变革、开拓进取。我们现在讲的“创新”,“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的“创新”思想,其实在古人的思想智慧中就有。诸如最著名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等等,这些思想一直在我们国家的文化文献典籍中有所记载。我们是一个锐意变革的民族,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民族。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决定着我们中国为什么要走当今的这条道路。更主要的我觉得在我们的书籍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大家知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刚刚传播到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像李大钊、陈独秀,都是既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修养,同时又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思想武器。特别是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精通《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读过十七遍。他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召开的新政协会议上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讲话,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他讲:“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致词中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有文化自信。江泽民同志也提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这既是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种继承,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这样一个宏伟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明确地提出“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特别强调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这把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的历史传承讲得非常透彻。


  我们讲到了道路的必然,当今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它有历史的底蕴,有历史传承、文化内涵、文化自信,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今天这样的道路。所以说来到这里读书,来到图书馆里感受历史的文化的魅力同时,我们更悟出一些道理,特别是悟出当今中国人民为什么要走这样的道路,为什么要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

廉政的借鉴


  我们来图书馆读书,特别是听廉洁文化公开课,更能够体会到的就是廉政的借鉴。前面讲的读史才能明志,特别是中国古代历史有大量反腐倡廉的思想和智慧,也有许多生动的例子。

  这是我们馆藏的宋刻本文献《尚书》,《尚书》就提出了“五惟”,特别是在《周礼》中又提出了考察官吏要有“六廉”等等。从这些历史文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智慧。特别是我们讲到《管子》,在《管子·牧民》篇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廉政建设提到了关于国家兴亡的高度。所以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提出党风廉政建设是关系我们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我们要很好地汲取和借鉴古代的这些廉政建设的经验。


  这里展示的是历史上“四知先生”的故事。东汉有个名臣叫杨震,王密晚上悄悄去见他,给他表示点意思,用现在来讲就是对他行贿,然后跟他说,天黑无人知晓,意思是这儿就咱俩,没有人知道。结果被杨震义正词严地怒斥道:“天知、神知、我知、予知,何谓无人知晓?”我们现在不是常说吗,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杨震懂得自律,这个故事就充分展示了古代作为一个清官所追求的个人廉洁,他们有自己的为官标准。

  我前面讲到革命文献和现代文献也是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特点。现在展示的是我们馆藏从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一直到十八大的党章,透过这些党章、透过对党章的十六次修改过程,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建设历程的艰难与辉煌,特别是在执政以后对反腐倡廉的高度重视和从制度层面所采取的措施。这些对于我们当今的反腐倡廉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6

读书的快乐


  既然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我们就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读书的快乐。人们通常讲人和其他动物最主要的区别,从人类发展史上来讲,人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人能够从事创造性的劳动,人还有一个其他任何动物都不具有的就是学习,进行知识积累、进行创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作为人类社会要生存发展下去一个最基本的东西。所以现在我们大兴学习之风,我们讲到图书馆来就是读书。


  读书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无论你是进行什么样的学习,图书馆都是一个最好的平台与帮手。在图书馆学习有这么几种路径,一种我们可以到图书馆来看书,看展览。第二种就是我们可以到馆借阅与咨询,也就是可以把书借回去,自己有时间的时候再读。第三种就是我们可以享受国家数字图书馆,可以享受我们的掌上国图。第四种就是参与图书馆举办的各种的活动,包括讲座,和大师们直接对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方法。无论哪一种方式、哪一种方法,你都会感到读书是非常快乐的。


  我们今天这堂课的主题是《从典籍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最后我想说,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图书馆吧、拥抱图书馆吧,让我们大家深深感受书本的力量,感受典籍的力量,感受知识、思想和智慧的力量,感受文化的力量吧!


  谢谢大家!


更多精彩,为您推荐


第40人到案!"百名红通人员"李世乔回国投案自首


处分省部级14人...中央纪委通报2017年一季度全国纪律审查情况


斩断"黑手"!纪委这样查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


纪委工作"秘密"很多,离岗离职请先脱密!


豫商翘楚"康百万":比乔家大院大15倍,富甲三省、兴旺400年靠这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