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台湾青年怎么看中国史并入东亚史?

2017-08-03 观察 古籍

时间:2017年7月6日下午

地点:观察杂志社会议室

 

主持人:纪 欣(《观察》杂志发行人兼总编辑)

与谈人:

王立本(台大历史学系博士,吉首大学讲座教授)

黄种祥(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博士,国中历史老师)

林明正(新党青年军,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博士生)

张钧凯(台大政治系硕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生)

张智琦(苦劳网记者,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硕士)

 

纪欣:引言


教育部7月3日公布12年国教社会领域课纲草案,原有高中历史课纲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的划分,改为「台湾相关分域」、「中国与东亚的历史交会」、「台湾与世界」。这样的修改,在学术上有何根据?民进党政府此举是否妄想进一步切断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连结?如一旦通过,会对青年学子有何影响?这一系列问题值得大家关注。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有使用过新课纲教材的青年学者、参与过反课纲运动的社运人士、在国中教历史的老师,相信您们能从自己的历史专业及生活经验,对此议题充分表示意见。前半段的讨论,请集中在您怎么看这几年课纲一再修订,特别是这一次修订所代表的意涵?也请谈谈如中国史确定并入东亚史,会引发那些问题?


王立本:要切断台湾史与中国史的连结


将中国史并入东亚史,可以从学术研究及政治算计这两脉络来谈。首先,就学术而言,最早提出东亚史概念的是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以及日本学者西岛定生。后者提出包括两岸四地、日本、琉球羣岛、朝鲜半岛和越南在内的汉字文化圈属于「东亚文化圈」的论述。


一般来讲,东亚文明有四个特征:汉字、儒家思想、律令制度、中国化佛教,他们是东亚国家的共同遗产,影响琉球羣岛、朝鲜半岛和越南。「东亚文化圈」谈儒学,但不谈中国儒学,而是谈包括日本的德川儒学、韩国的理朝儒学在内的东亚儒学。对于东亚文明,西方有学者称「中国文化圈」,有学者称「儒家文化圈」,日本则称「东亚文化圈」。


日本人强调此概念是因为日本想表明它在政治上与中国无关,朝鲜、越南曾是中国蕃属国,但日本向来不是,与中国地位平等。有一段时间,中国学界也跟着美日喊「东亚」,后来大陆思想文化界学者葛兆光在其著作《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破解了东亚概念。他认为以中国为中心的概念没有错,例如朝鲜曾是中国的领土,深受中国的影响。此后大陆学界回归,开始强调「中国概念」。


第二,台湾挪用此名词,并把其学术、文化上的意义,转换成政治性意义。台大历史系在2011年前后,即把历史课程分成三个学程:台湾史、东亚史、世界史。台湾史是国史,东亚史及世界史是外国史。概念是:以台湾为核心,中国在东亚里面,台湾虽也在东亚其中,但与中国只有文化上的继承关连性,与政治无关。台湾几次调整历史课纲的概念,就是由此思维开展。


台湾之前的几次历史课纲调整,已增加台湾史的比例、缩小中国史的篇幅,并且模糊了台湾史与中国史的连结,例如:刻意淡化汉人典籍对台湾的记载,台湾本岛与大陆的来往。又强调欧洲地理大发现时代才发现台湾等等。我认为,此次课纲调整可能是民进党政府全面「去中国化」的最后一次了。因为一旦中国史列入东亚史,就彻底切断台湾史与中国史的连结,台独史观从此确立,青年学子的国族认同就很难扭转了。


黄种祥:教科书影响学生国族认同甚巨


过去六年,我在新北市六所不同的国中教历史,对于历史教科书对青年学子国家认同的影响,有深刻的感受。


1987年,《中国论坛》曾统计1,000多名大学生中,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仅占8%,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或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的占65%,认为中国人与台湾人没有差别的占20%。2015年政大的统计中,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占59%,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占33.7%,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仅占3.3%。我认为这种改变,当然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教科书绝对是最重要的原因。


现在小学的社会科仅介绍台湾史,学生对中国几无所悉。国中历史分三部分,就是所谓同心圆结构:七年级念台湾史,八年级念中国史,九年级念世界史;八年级的中国史又分为古代与近代,上学期从旧石器一口气讲到乾隆皇帝为止;一学期不过20个星期,一星期一堂课,扣除三次段考与其他活动,能上16节课就不错了,中国四千年历史在这短短几节课内交代过去,自然极为简化粗浅。


就我观察,七年级学生的历史成绩普遍不错,毕竟台湾史在小学就已学过,国中课程顶多稍微详细深入一点;到八年级历史成绩普遍下滑,因为国中生对中国史内容相对陌生,各朝各代的顺序及特色造成学生极大的困惑。


结构姑且不论,教科书的内容也有不少争议,像「有唐山公,无唐山妈」的观念于史无据,尹章义教授曾考据其谬误,并以大量的族谱证明汉人与原住民通婚并不常见;又例如,在国民政府接收台湾那一段,并没有证据证明陈仪曾挪用台湾粮食支持国民党打国共内战,却被当作台湾人反对国民政府的重要因素,这些都充斥着高度的政治意涵。


每年都有学生问我:「老师,我们台湾人为什么要念中国史?」当前的历史教科书给学生的历史观,就是将台湾史视为国史。中国史教学的时间少,内容又简略,年轻一代已经很难对中国产生认同甚至情感;高中历史课纲再进一步削减中国史的内容,将来问题会更严重。


张钧凯:改用主题教学更危险


我是从主编《高中历史课纲烽火录》开始关心课纲。谈历史教育要注意三个环节:课本(编写与审议)、课纲、现场教学,三者看似分开,其实紧密相关。

首先,应该知道,教科书就是国家机器掌控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而历史教育是塑造青年认同的重要途径。一个政府希望人民怎么想,这常都会从教科书的内容着手,这也就是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等人,20多年来不断修改历史教科书的动机。


第二,台湾历史教育纷争起于1997年李登辉政府推出的《认识台湾》教科书,迄今20年,争议始终不断,其中虽有王仲孚老师自编《认识台湾教科书参考文件》,但反对教科书「去中国化」的运动,可以说从来没有成功过。


第三,有关课纲的争议,始终回绕在《认识台湾》里的「同心圆史观」,民进党政府在其基础上加深加广:肯定日本殖民统治在台湾的现代化建设、淡化两岸历史连结、否定台湾光复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等等。试想,原来在国教院副院长任内,负责12年国教课纲规划工作的潘文忠,现在正是教育部长;前教育部主秘庄国荣担任「课程审议委员会」项目研修小组召集人,他曾经被要求离职,现在竟是审议课程的召集人。民间对这两个人反弹很大,但都没有用。  


第四,我认为历史教育的最大危机不在中国史并入东亚史,而是改用主题式教学。历史强调时空感,但主题式编排法将时空概念断掉,造成学生对历史无感。我本身是《认识台湾》教科书的使用者,当时先读台湾史,从日本殖民统治前后、清领时期谈起,但对刚从小学毕业进入国中的学生而言,他们还不清楚清朝,就谈清领,根本无法体会我们的祖先都是从大陆过来,台湾与清朝的关系。等到国中二年级学中国史,一般学生为应付考试升学,只能死背死记,很少有人会在此时将过去一年读的清领,与现在读的清朝,联想在一起。


回过头来看这20余年来的历史教育争议,我想问的是,我们有能力提出更适合学生的历史教科书吗?如果不能,我们或许可以借力使力,利用「东亚史」,开辟出新的意识形态战场。


例如此次课纲强调,要从人民的观点出发。台湾政府在以前多以百姓、民众形容人民,这是首次从他们口中讲出「人民」二字,人民是指被压迫的人民?被反抗的人民?还只是换个名词?人民是有阶级意涵的。既然要谈人民,那么东亚是西方的东亚?还是站在人民立场的东亚?


又例如强调台湾自治,从日据以来,台湾人讲自治,讲的就是反抗殖民统治;光复后,许多有自治理念的前辈在白色恐怖时期被枪毙了。如果不把这些史实写进课本,那就偏离历史真相了。


林明正:没有战略高度反课纲难以成功


我因2015年与反课纲微调的学生抗争,才进一步了解课纲的问题,当时我人在街头抗争,心里最大的感受是,这只是一场在战术层面打的苦仗,因为完全没有战略,很难打赢。


按道理讲,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教导人民有国家认同,例如美国的历史教科书,一定以「五月花号」抵达美国作为开始,而不以印地安人的历史作开端,这是因为教科书要让所有先后来到美国这块土地的人都变成美国人。同样的,中国历史教学应该把我们教育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但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历史教育,并没有要把学生培养成中国人的企图心,蒋介石时代强调反共,李登辉时代就开始有一批国民党人追求本土化。


军事上有句话说「再多的战术胜利,也无法弥补战略上的失败」,马政府为何推不动「课纲微调」?关键就在于国民党没有「战略高度」。全世界的教科书都是一样的,没有一个国家会把自己的国民教育成外国人,所以中国的课纲与教科书,当然就是要「教育青年成为一个中国人」,这就是课纲问题的根本战略。可是由于国民党不敢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因此战略高度就无法拉高,倒置在枝微末节几个字的「微调」上打转,最终连「微调」都不可得,以彻底失败收场。


中国史并入东亚史,讲白了,就是要教学生日本史观、皇民史观,它所谓的人民观点,正是与日本殖民者合作的人民观点。这次课纲修改虽然受到社会关注,但此仗很难打,因为国家机器掌握在绿营手上,而且蓝营的思维模式根本是照着绿营在走,他们只在「被迫、被殖民」的字面上做文章,无法有效拆穿绿营美化日本在台殖民统治的谎言,我们只能针对枝微末节说几句、打几拳,打得很辛苦。


令人真正担心的是,陈水扁的台独是政治炒作的独,而蔡英文的台独是全面的文化台独,而且日本味很重。如今台湾连一座抗日、抗战纪念馆都没有,反倒遍地是「复原」的神社、鸟居,未来两岸统一了,但台独的史观已植入年轻人的脑海中,如何使台湾长治久安,会是一个大问题。


张智琦:同心圆史观不符史实


历史课纲的争议点在「同心圆史观」,有两大问题。第一,知识上与历史上的扭曲,同心圆史观不符合历史事实,它先预设台湾是一个封闭的岛,有400年的历史,400年来各种人来到台湾,大家都变成台湾人。然而,实际上,400年来,不管是荷西时期的原住民、明郑时期的大陆移民,或清领时期的移民,都并不认为自己是封闭在岛上的台湾人,同心圆史观再实施下去,会让台湾人根本无法认识自己,无法解释自己与中国及世界的关系,它在知识上与历史上都造成很大的扭曲。


第二,同心圆史观在政治上是反动的史观、反人民的史观,它与台湾民众的认知脱节。例如「日据」充分说明日本殖民者的性质,改成「日治」就回避了日本人对台湾暴力性统治的事实。又如将「妇女被迫做慰安妇」改为「慰安妇」,拿掉「被迫」两个字,就成了反台湾人民、反东亚的史观。


日本在二战时透过强征、拐骗等手段,迫使殖民地的妇女为日军提供性服务,并在台、港、中国大陆、朝鲜等地设置慰安所,由此可见,慰安妇制度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一环,也是日本帝国行使国家暴力、蹂躏殖民地女性的明证。民进党政府版本的课纲,要如何面对那些被日本骗去当慰安妇的阿嬷?


纪欣:必须有具体可行的反制行动


据教育部表示,该课纲目前只是草案,未来4个月将召开公听会,聆听史学界、学生及家长的意见,预计要到2019年才正式上路,请问各位,在未来这段时间,我们能做些什么?另外,除了阻止民进党政府一再任意修改课纲外,我们是否可以从其他方面着手,设法扭转青年学子的历史观及国家认同?请各位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王立本:勿抹煞本土认同情感


过去同心圆史观将台湾史设定为国史,切割与中国大陆的关系,此次将中国史并入东亚史,是一刀切断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连结,以致我们在战略上无施力点。未来办什么公听会,听取社会意见,全部是做戏而已,结果还是会照民进党设定的剧本走。


我们可以做的有以下几点。第一,应该集结认同中国文化历史的团体,或反对台独史观的青年朋友,不论是在校园内或社会上,把资源集中起来,利用不同管道,批判各种「台独」或「去中国化」的论述。第二,尽快开始透过年轻人喜欢的桌游、动漫等文化载具,纠正他们对于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评价,并正确认识台湾史与中国史的关系。第三,要提出我们认为是正确的课纲。第四,在论述上,我们要强调对本土的认同和感情,不能一概忽略或抹煞。


20几年的「去中国化」教育,已让台湾本土意识在社会生根了,这是去不掉的。譬如我屏东中学的学弟今年考上交大,他也不认同民进党这套课纲,自认是中国人,但一说到台湾本土,就语带感情地表示「我是屏东孩子,世代种田,台湾人很心酸、很辛苦」,我们要了解这种心情,接受这个现实,想办法在这个基础上带领年轻人有正确的史观。


张钧凯:建立新史观化解争议


教科书之争,与其说是「统独之争」,不如说是「独独之争」,亦即民进党的「台独」,对抗国民党的「独台」。


这段时间以来,我们总是将历史教育仇恨、不认同中国大陆的问题,归咎于李登辉开始的《认识台湾》。但对我而言,不论是部编本或一纲多本,历史课本建构出来的中国都很虚幻。若借用上层建筑、下层建筑的概念说明,那就是,过去我们的战场集中于飘在空中的意识形态,其实我们应该接地气,结合实际体验。


过去国民党认为自己的中国民族主义教育成功,但我觉得那种认同很虚空,两蒋时期的历史教育,以反共为最大前提,虽然课本讲我是中国人,其实完全排斥大陆的人民与土地,把中国视为压迫台湾的第一人。国民党在1970年代末走上「革新保台」之路,但在80年代党外时期溃败,其建立的史观及民族认同随之瓦解。


自李登辉执政以来,一方面在教科书上动手脚,同时又在人民脚底下改变认同,如推动小区总体营造,从小区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1990年代,各乡镇文史工作室普遍扎根、萌芽,即是将在地情感与对台湾的认同结合在一起。


两岸交流愈来愈多,但直至今日,不管是独台或华独,很少谈到中国经验。现今与中国大陆的交流,多奠基在经济利益的互动,像我身边在大陆生活的同学朋友,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行业,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台湾人的大陆经验以资本利益为驱使动力,这些经验要如何转化、上升为认同?


其实,台湾社会难解的认同问题,根源于复杂的历史经验。定居在大陆的台籍前辈李纯青,曾经如此总结台湾历史上的人民起义斗争:「孤军奋斗所表现的形式,带有孤儿弃妇的怨愤和悲壮感情。谁不了解这一点,谁就搔不到台湾问题的痒上。」该段文字,指出了台湾「失根」的历史与认同,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悲痛的伤痕。对大陆来说,应更加包容台湾,视台湾史为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才有解决历史认识与认同困惑的可能性。在此借用北京大学法学院强世功教授的观点,他把香港作为中国的中心问题来思考,将香港看作是理解中国的钥匙,我们何不用此观点,将台湾重新摆回中国近代史的中心点来考虑?


既然现在的教科书由民进党掌控,那么我们应趁机建立新的史观。2005年,大陆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步平教授,与日韩学者与教师,合作出版《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提到东亚历史问题的复杂性,是由学术、政治、情感三方面交织而成,有交集、有各自独立、又有相关的部分。该书出版后,引起很大回响,2013年又编写第二本新书,书名为《超越国境的东亚近现代史》,分上、下两册,进一步提出「消除三国纠纷、建设和平」的合作图景。台湾可以做一件事:广邀台港澳具殖民地经验的学者加入中日韩编写团队,它虽不是教科书,但可以印送给年轻人,给台湾下一代一条可行之路。


张智琦:新传媒影响年轻人认同


若真要从东亚观点看中国史,又声称是人民史观,那么民进党政府就不该自己关起门来,写一个只有台湾人民观点的东亚史观,而应该加入更多的视角。例如韩国被日本殖民统治30几年,他们的教科书如何谈此议题?同样被日本殖民,韩国绝不可能美化殖民历史,台湾的态度与韩国有何不同,为何不同?又如,美军在1945年占领冲绳群岛,后于1972年交给日本统治,日本人如何看待这段历史?是反殖民,还是反美帝?究竟东亚人民的史观是什么?台湾民众如何从日本、韩国等国的角度,认识自己及所处环境?也许将中国史并入东亚史,对台湾是个转机,是一个重新正确认识中国的切入点。


我认为,教科书修正固然是严竣的问题,但影响年轻人的不只有教科书。近年来,动漫、影视、旅游、桌游等传播媒介,对国高中生的影响更大。例如,许多地方政府重建神社,部分地方耆老以「日本人很照顾我们」、「神社保佑我们」等「感念」之心支持复建;很多年轻人去参观照相,根本不认为日本殖民对台湾有什么不好。这些潜在的影响可能比教科书的影响还大。


总之,我们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历史战场上来看课纲微调这个问题。我相信,只要有一定的资源,我们都愿意脑力激荡,设计出各种传播媒介,来挽回目前这种劣势。


黄种祥:学生通常不会质疑课本内容


桌游跟电玩都是年轻人愿意花时间去关注的项目,在这方面着力,确实有其价值。例如〈雨港基隆〉、〈返校〉这两款游戏,分别以二二八事件跟白色恐怖作为背景,在剧情跟人物方面,的确有丑化国民党的目的,不但对历史的考究不严谨,甚至刻意污蔑,立场相当明显。但在我看来,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单机游戏兴趣有限,加上题材比较严肃,即使以日系画风的美少女和趣味的对话来吸引玩家,能够接受的依然是小众。我今年授课的学生在500人以上,玩过这游戏的,不过是一、两个人。


桌游现在很受年轻人喜爱,我自己收藏了六、七十款游戏,也常带学生玩。但有些政治性重的游戏我会避开,像之前选举期间推出的〈美丽岛风云〉系列。〈台北大空袭〉这款游戏我还没有接触到,但光看到合作单位是前卫出版社跟闪灵乐团,就大概可以了解他们的政治倾向跟目的了。


要利用电玩跟桌游来争取年轻人,当然是值得努力的方向。但游戏的制作费用恐怕不小,而且在网络联机当道的时代,要让学生愿意去接触历史题材的电玩不容易,〈返校〉打着支持国产游戏的招牌,加上政治资源的挹注,目前看来也不算成功。


制作桌游的成本相对比较低,或许可以试试。但要注意的是,类似〈走过台湾〉之类的桌游太偏重教育,导致游戏性很低,学生对这款游戏兴趣不大,毕竟连我都记不清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份。


电玩跟桌游这些次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力确实很大,但教科书对中学生来说,代表着正统思想,也代表着考试的正确答案,常有学生拿着课外读物来问我,为什么跟课本上讲的不一样,但几乎没有学生质疑课本的正确性。所以,课纲乃至于课本内容的改变,对学生而言,影响力是绝对的。


我还想说明一点,很多人把矫正青年意识形态的希望放在国高中老师身上,这种期待过高了,现在教学时数少,老师们忙着教课,能做的非常有限,再加上国高中终极目的是升学,若老师讲的与课本不同,问题就大了。老师的年纪也有关系,有些年长的上过部编本,但1980年代后出生的老师,本身也是念新教材,我们如果不能赶快改变课纲乱改的现象,时间拖下去,会出问题的。


林明正:认同本土与作中国人不冲突


我认为台湾认同出问题,是因为蒋介石重用汉奸、过度强调反共教育所造成的后果。


当年国民政府来台湾,选择与当时的汉奸合作,包括鹿港的辜家、板桥的林家、高雄的陈家。台湾所谓「四大家族」,除了雾峰林家以外,基本上在日据时代都是跟日本合作的,辜显荣因为跟着日本人而发达,辜家变成一个富可敌国的大家族,因此国民党很难谈反日教育。


其次,国民党在台湾执政60、70年来,为了稳固在台湾执政基础推行反共教育。但为了反共,历史教育出了大问题。反共反过头的结果是,当两岸走向和解,当大陆已经进步,跟以前完全不一样时,很多台湾人还是认为中共是邪恶的政权,是共产党就该反。反共进而变成反华,反华变成台独。国民党50年反共教育制造的最大问题就是,为台独创造了肥沃土壤,给台独养分,继承国民党反共教育最好的学生都是台独。


台湾历史教育改造,导致本土意识已形成,但这与做中国人不冲突。国民党被骂重中国史、轻台湾史,这个批评也没错,因为台湾史可做忠孝节义的题材很多,但未被国民党采用,比如林献堂、蒋渭水,他们认同中国人,他们讲「台湾议会请愿运动」,希望用文的方式跟日本人争取权利。比如李友邦在浙江金华一带组织台湾义勇队协助抗战。但是日据时代的这些「祖国派」,有很大一部分是左倾人士,在白色恐怖的时代被清算掉了。国民党只讲丘逢甲、罗福星等抗日英杰,因为他们与同盟会有关。至于林少猫、简大狮等早期抗日领袖,大多仅对其与日人英勇周旋的事迹,寥寥数语带过。


 不过,凡事物极必反。面对变调的课纲,我知道有些家长私下找老师教中国史。就像日据时代,政府不教说普通话,有人开私塾教中国典籍。我们也可以这么做。最后,公听会预计9月召开,统派作为台湾反独促统的中流柢柱,一定要挺身在公听会上提出反对的意见,能不能挡得住是另一回事,但至少要站出来表明立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