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重阳节,从一个满是菊花味的早晨开始

2017-10-28 Jc 古籍

朱绍宗绘,《菊丛飞蝶图》,南宋,绢本


北风瑟瑟,霜落人间;秋干气燥,唯有菊香。


农历的九月九日,为传统重阳节。《易经》中“九”为老阳,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意为阳之最终态,物极必反之阶段。晏殊笔下“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即是说,今天过后,我们就将被清秋萧索的气氛围绕着了。细想一下,古人这么重视重阳节,其智慧在于“九九归一”,也就是物态之终便是物态之初,其实代表了新的开端。在这一天,兄弟齐聚,登高远眺;山野菊花,好不烂漫!


石涛,《四清图》,清


菊花,同梅、兰、竹,共称为“花中四君子”,分别代表了淡、傲、幽、坚的高洁品质,遂成为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根源于对这些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为此,不少文人墨客终生寻求着“清华其外,淡泊其中”的独立人格。只不过,这种“不作媚世之态”或许在一花一木之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徐渭,《菊竹图》轴,明


咏菊的诗人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屈原在他著名作品《离骚》中,写下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佳句,不仅流露出不附和邪恶势力的自爱精神,又借饮露餐菊之事表明自己所坚持的“美政” 理想和对楚国至死不渝的忠诚。


八大山人,《瓶菊图》,明


“菊,花之隐逸者也。”


晋代诗人陶渊明是高洁傲世的文人典范,其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勾勒出出世归隐、不理尘事的隐士形象。诗人于小院篱笆下采摘一朵菊花,无意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一俯一仰间尽显其高洁情致;那种冲和恬淡的疏散气质,与诗人历经苦闷、彷徨之后所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


陈淳,《菊石图》,扇面,明


在他吟咏过菊花之后的千余年间,菊花一直象征着文人们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姿态,并时常出现在诗、画中。范成大说过:“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到渊明尤甚爱之。”连曹雪芹都借林妹妹之绣口吟出“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这样别致的《咏菊》诗。


王彀祥,《翠竹黄花图》,明


唐代诗人元稹早在1200年前就无奈地写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零的,菊花开尽之后便无花景可赏,因此,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


吴昌硕,《秋华图》 


古时文人对菊花的喜爱与推崇不胜枚举,不禁想象,若是这些文人聚在一起赏菊,会是怎样的情景?


试想,重阳佳节又至,一觉醒来,菊花黄,叶上霜,各位老友齐疯狂。不仅螃蟹上了桌,席间还有菊花酒散发的阵阵酒香,再加上一些菊花的装点,边吃边赏,简直完美!宴席散尽,“朋友圈”好不热闹:


刘彻:菊有芳菊有芳,不能忘不能忘。(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李白:在当涂龙山与好友痛饮菊花酒。(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杜牧:今天你们爱咋地咋地,看到大家头上都插着菊花,我就开心。(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黄庭坚:菊花黄了,天气凉了!(黄菊枝头生晓寒)


苏轼:又遇重阳,冷风习习,小溪潺潺,菊花香香。(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最后介绍一道重阳节美食给正在看“朋友圈”的你。



菊花水蛇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020d6vojw&width=500&height=375&auto=0


“菊花水蛇羹”,因为耗时长、技艺传统、材料贵,已经从餐厅的菜单里除去了。要做成这道菜,厨师需要在农历五月亲自种下白菊花,待九月花开,每朵取几片饱满的花瓣,将水蛇剔骨薄皮,皮、骨、肉与整鸡、猪舌一起炖,最后盛出的时候加上花瓣,既是点睛,更是整道菜的灵魂。这道菜是广式顺德菜中的接近失传的一道佳肴。


唐寅,《东篱赏菊图》,明 


菊花沁心脾,九九又重阳。山涧流水慢,千朵任君赏。佳节佳期,不妨出去爬山,逃离尘霾,呼吸大自然的空气,享受一个美丽的金秋~


【编辑:Jc】




更多精彩,尽在典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