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1984,里根总统走进复旦课堂

2017-11-09 周桂发 古籍

“所谓听课,只是个名目,他需要的是一个场所,让学生在此向他提问,便于他在大礼堂发表主旨演说之后,继续他那闳中肆外的表演。”当时负责“上课任务”的陆谷孙教授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而这个“场所”,就顺理成章地落在了刚于1980年竣工的第三教学楼——当时复旦最好的教室——3108的头上。


1984年4月30日,里根总统访沪期间走进复旦3108教师课堂,和同学们侃侃而谈,谢希德校长陪同着他。


精心准备


当时有关方面特地选择曾两度访美的外文系副教授陆谷孙,由他4月30日在3108教室给120名学生讲一个小时的课。根据陆老师回忆,他在4月21日就接到任务。所以自4月22日起,他便与学生一日一练。而这120个学生,并非都是陆老师英国文学课程班上的,而是由有关方面从各系遴选抽调来的,当时安排国际政治系60名,外文系30名,电子工程系30名。


陆老师回忆说:“我接到任务后最关心的是讲什么课。得到的回答是,随便什么。随便什么?难道美国书刊上对里根的非议责难攻击,也可以讲?‘哦,这个不合适。’”1984年4月23日恰逢莎士比亚诞辰420周年纪念日,那天外文系将要举办纪念莎士比亚的学术活动,叫作“复旦午后莎士比亚”(Fudan Shakespeare Afternoon),所以那几天陆老师脑子里装的全是这事。


当年参与接待里根总统的陆谷孙教授


“面对多数非外文系的学生听众,普及一下老莎,怎么样?上级曰然。我于是匆匆炮制了一份关于老莎的Five W' s,长度足以撑满一个小时。上级旋给了我这个Five W' s一个high five(抬手击掌称好),其实后来知道谁也没看我写的劳什子讲稿:自作多情,多此一举。”


那么,学生成天练什么呢?有关方面说主要改变学生提问题的英语表达,练习学生提问时说的英语的口音。安排了提问的学生总共三四人,在陆老师听来,他们英语都说得很准确且流利,他觉得这不用练,打个格愣什么的,反显自然。


可是上面传下话来,说是里根总统有些耳背,被选择到提问的学生必须嗓音要洪亮,咬字要清晰。于是由陆老师和众多轮不到提问的学生充当陪练,就听那三四位一遍又一遍不住地从头来起:“总统先生……”


复旦著名的第三教学楼


4月28日“彩排”那天,谢希德校长还亲自来检查。那几位同学经过积极练习、反复彩排,基本达到了正式提问时问题深刻、声音洪亮、发音准确、表达流畅的要求。与此同时,学生提出的六个问题早已传到美国,美国方面亦为里根总统拟定了简明有力的答稿。性急的美国狗仔队全然不顾5个W中的when,也早早赶来捕捉尚未发生的新闻了。


六个问题


1984年,第二教学楼与第三教学楼之间,现在全家便利店所在的地方还是一块空地。


4月30日,空地上临时架起一扇安检门,老师和选出来听课的120名学生穿过安检门才能进入第三教学楼;第三教学楼和现在的三号宿舍楼之间的路被封闭,未被选出参加大礼堂或3108教室活动的同学或提前回家,或被隔离在第三教学楼以东的宿舍生活区整整一天。


复旦大学第三教学楼3108教室(外景)


那天,陆老师身穿自己调侃为在一堆西装革履中显得极为不合时宜的涤卡中山装来到了3108教室,他要讲的是“关于莎士比亚的五个疑问”。由于里根的复旦之行难得且意义重大,所以为了做到详细报道,记者们只能一人负责一个总统停留的地点。负责3108教室的30名美国记者在上课开始之前就已经在教室后排做好准备,蓄势待发。


陆老师的课还没讲完,安保人员鱼贯而入,有条不紊、相间均匀地分插在课桌的边上及教室的后排。一批记者紧随安保人员之后到来,一时间闪光不断。15时25分许,里根总统与谢希德校长以及中国文化部部长朱穆之、上海市长汪道涵就在这密集的闪光中踏进了3108教室。陆谷孙老师上前与里根总统握手之后,便让出了讲台。由于当时谢希德校长腿脚不便,里根还亲自搀扶她走上讲台。


在热烈的掌声中,里根先讲了一段开场白:“我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待在这里,因为我已经告诉过谢校长,我觉得我和复旦大学有一种家庭关系。你们看,谢校长和我的妻子南希,都在美国史密斯学院拿到了学位。”


复旦大学第三教学楼3108教室(内景)


为了拉近与在座复旦学生的距离,里根又补充说道,“作为一个狂热的体育迷和曾经的体育播音员,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来表达我对复旦大学男子和女子排球队在锦标赛获得团体冠军的祝贺。”


接着,里根总统对在场的莘莘学子说:“我的大学生涯已经过去大约五十年了。五十年来,科学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你们每一个人都站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国人民有技巧,有才智,还有丰富的遗产。你们这些有机会在这所大学里学习的同学,将帮助你们的国家走向新的繁荣。”


此时,课堂上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根据事先安排的程序,学生开始提问。学生共提了六个问题,涉及里根个人的大学生活、复旦与美国进一步的学术交流、中美关系走向、大学在美国科技中的作用以及其在访华之旅中对中国的印象。


1984年4月30日,里根总统访沪期间走进复旦3108教师课堂,和同学们侃侃而谈,谢希德校长陪同着他。


查找当时的中国媒体有关里根与学生对话的报道,都以“有一位学生提问”等叙事,其中只有《解放日报》记者详细披露了其中三个提问同学的姓名、所在院系。我仔细一看,原来该记者是复旦新闻系78级的陶维佳。陶维佳就是鼎鼎有名的1979年暑假在黄山巧遇邓小平的复旦新闻系四个学生之一,1982年她毕业后分配在《解放日报》做记者。


里根总统在复旦访问有三个“节目”:在物理楼接待室与教授代表见面,在3108教室与学生对话,在大礼堂发表演讲。可能因为是校友的关系,因此在记者中,只有陶维佳打听到了三个提问同学的姓名和所在的院系。他们是国际政治系的王建伟、外文系的张国平以及电子工程系女研究生胡慧心。


1984年5月1日,解放日报记者陶维佳

关于里根总统在复旦的报道


最近,我又通过复旦新闻学院黄旦教授的学生,从美国总统图书馆找到了当年里根在3108教室与复旦学生对话的全程实录,清楚地了解到了当年六个提问对话的细节。


第一个问题是请里根总统谈谈他大学生活哪些方面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这些经历中,哪些对他以后的政治生涯最有帮助?


里根总统回答说,他只在一个小学院里读过书,而没有进过像复旦这样大的学校。他学的是经济学,除此以外他还有两项特长。其一是体育,他打过橄榄球、篮球,参加过田径队、游泳队等。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电台当体育播音员。此后,他进了好莱坞,因为他的另一个爱好是演戏。他幽默地说道:“除了经济学之外,体育也使我找到了好工作,你们还会惊奇地看到,当一个好演员是多么有好处。”


第二个问题是请里根总统谈谈对于进一步促进复旦和美国一些院校学术交流的看法。


里根总统说,他正在和中国领导人商谈此事。他说,现在中国学生在美国学习的人数已超过一万。就在动身之前,他还在白宫会见了其中的几十位。当他们归来的时候,你们将会为这些优秀的年轻人而自豪。


第三个问题是问美国学生怎样为这个变化的世界做准备?


里根回答说,他们工作努力,对此很严肃认真。他告诉 42 31108 42 13306 0 0 7478 0 0:00:04 0:00:01 0:00:03 7479大家,每一代人都站在前辈的肩上,因而你们看得更远。


第四个问题来自国政系1982级研究生王建伟。他问里根总统在这次中国之行后,将采取哪些步骤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


里根回答说,这也正是他和邓(小平)主任、李(先念)主席等讨论的主题。他以当天上午刚签订的几个协定和参观上海福克斯波罗公司为例,说明中美合作的发展前景。


第五个问题来自电子工程系女研究生胡慧心。她问:“美国的大学在美国科学技术进步中有何作用?面对新技术革命,他们正在干什么?”


可能是女孩子,因害羞声音轻了一些,或是里根耳背的原因,里根说我没有听清问题的后半部分,胡慧心重复了一遍。里根总统回答,大学起了了不起的作用,前途不可限量。他介绍说,在他旁边的谢校长对此知道得很多,因为她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过,而这是美国最优秀的工程技术学院之一。


第六个问题,也是最后一个问题由外文系的张国平提出。他问里根总统在访华期间,什么事情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他回国后将把什么见闻告诉美国年轻人。


里根总统诙谐地说:“我还正在琢磨呢。”首要的一点,他说,“是中国人民的热情,这是到这里之后最为温暖人心的经历。我们将永久地牢记。”(热烈的掌声)接着,他说,给他的深刻印象是朝气,是这里发生着的变化,是现代化进程的本身,是实现它的勇气以及正在成功的事情。还有,就是那伟大的文明遗产,很久以前就开始的文明,较之于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早。


他描绘了他在长城上的心情,在登上那陡峭的阶梯之后,他对自己说,几千年前,人们还扛着石头爬山呢。他又说,前一天在西安,他站在兵马俑旁边——八百多个之中,没有两个是相同的——他感到他们好像在对他说话。最后,里根总统以“我们已经开始了两个伟大民族之间的友谊”结束了他的回答。



从美国总统图书馆找到的当年里根在3108教室

与复旦学生对话的全程实录


总统救场


六个预定问题问完后,行程中计划的十五分钟的学生对话座谈尚有少许空余时间。里根问:大家还有问题要问吗?3108教室内外那么多学生居然鸦雀无声。美方的一个随从又问了一遍,还是鸦雀无声:操练过的问题就那么几个,可以开腔的学生也就那么几个。


意外的冷场令中方有点尴尬,美方随从也有点意外。而里根,毕竟曾是电影演员和政坛老手,他扫了一眼教室内外一言不发又不肯离开的学生,然后讲起了自己因不会法语而在会见法国总统密特朗及其夫人时遭遇尴尬的笑话,用以调节气氛。


里根访问的相关档案保存在复旦大学档案馆内


但遗憾的是,由于在场学生紧张腼腆,里根的笑话并没有激起台下的笑声,一位老师在几秒钟的冷场后带头鼓掌。关于这个笑话的故事,2011年坊间一位校友回忆起来还很精彩生动,但他把里根与密特朗会面的地点搞错了——不是在法国,而是在白宫。美国总统图书馆保存了当年里根在3108教室与复旦学生对话的全程实录,详细记录了里根讲的那个笑话:


“我可以花几分钟讲个笑话吗?记者会对我很讨厌;他们经常听我说类似笑话。在仅仅几周前,我们接待了一位客人——法国总统密特朗和他的夫人。在白宫的国宴上,南希随同密特朗总统,我陪同密特朗夫人一起步入宴会厅——每个人都站在餐桌周围。南希和密特朗总统站在餐桌的一侧,我和密特朗夫人开始走到宴会厅餐桌的另一边——我要告诉你们如何解决一个外交危机的案例。


突然,密特朗夫人停了下来。我们还要走到宴会厅的餐桌边去呢。我向前探着身子告诉她,我们都要到那儿去。她前面的餐厅主管示意她继续往前走。密特朗夫人转过头来,轻轻地、冷静地讲了些什么,对我说法语,我也听不懂。[笑声]我示意,而夫人又重复了刚才的话。最后是翻译赶上了我们,然后告诉我她在说什么。我踩着她的裙摆了。[笑声]她动不了啦。[笑声]”


里根与法国总统密特朗举行会谈


坊间的那位校友对当时现场听众的反应细节描写得生动传神:里根说完,环顾四周,那么多学生还是鸦雀无声,中方的陪同更是满脸茫然,没反应过来该如何应对:笑话?隐喻?中美?美法?中法关系?谁也不敢在电视镜头前造次,只有美方人员的笑声。老手如里根,讲了多少次笑话,估计也未碰到过这样冷场的架势,面子有点下不来,对大家说:“You can laugh!(你们可以笑的呀)。”


下面的事情真是很幽默:中方的几个老师忽然反应过来,便带头鼓掌,学生们得到允许和暗示,于是掌声一片响彻云霄。


多年后这位校友因工作关系碰到一位当年接待里根的同志,听说校友是复旦毕业的,他忙说:“当年里根对你们学校的学生印象很深啊!那天在展览中心汪道涵市长举行的晚宴上还说,复旦大学学生的幽默感很独特,听完笑话不是满堂哄笑,而是满堂掌声,‘真是独特,很独特’。”(里根总统的原话是“Interestingly Unique”)


里根在复旦大礼堂演讲时的座位表


这时,预计的十五分钟对话时间总算结束了,在场所有人起立,报以更热烈的掌声。里根总统与谢希德校长、中美官员乘车在掌声中离开教室,前往大礼堂。


时隔23年之后,2007年陆谷孙老师不无感慨地回忆道:15分钟光景之后,戏文圆满落幕。贵宾扬长而去,学生作鸟兽散,留下我一个傻乎乎站在讲台上:我准备的课还没讲完呐。这时,有个美国记者大概看我落寞可怜,走过讲台时扔下一句“谢谢”,还说大总统要是也在听课,“恐怕很多听不懂呢”。大概算是安慰吧。


很久以后,我同一位美国文化领事吃饭时说起这段往事,蒙他告我,诸如“中美两国年轻的一代在你看来有何区别?”等学生的提问,其实早就预先传至美方,别人早就替大总统拟好了答稿,而大总统又是好莱坞出身,背功一流(Word Perfect),流利回答自不在话下。至此,宾主双方抚掌大笑:“原来这是一场粲然可观的中美合演的好戏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