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季涛:张先《十咏图》回归故宫的故事

2017-11-10 季涛 古籍

宋代名画《十咏图》是北宋时期江南才子张先(990—1078年)的画作。这是一幅手卷绢本,幅面为52×178.7厘米,由乾隆皇帝御题的引首,宋元陈直斋、颜尧焕、鲜于枢等四人做了长跋。《十咏图》所绘内容为山水、人物、楼台亭榭、扁舟行旅等,钤有宋代丞相贾似道、明洪武内府、清代三个皇帝等多方印章,画作全长651.6厘米。据说张先一生只画过这一幅《十咏图》。也许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这一幅画成为皇室的珍贵收藏品,受到历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据史料记载,张先是浙江湖州人,其父张维少年贫困,靠辛勤耕种维持生活,苦读诗书,后官居尚书刑部侍郎,依然淡泊度日,不事张扬。张维请来画师教张先学习绘画,张先有机会经常临摹荆浩等人的大量北派山水画,奠定了他以后绘制《十咏图》的基础。



公元1072年的一天, 82岁的张先来到南园垂钓,在观赏美景时,他想起老父生前也喜欢到南园游玩,并曾赋诗十首。想到这里,他连忙让家人取来老父的诗作,再次阅读了起来。当看到第一首七律《吴兴太守马大卿会六老于南园人各赋诗》时,张先被触动了。他反复吟诵着最末两句“它日定知传好事,丹青宁羡洛中图”。这十首诗就像是一篇篇优美的叙事散文,把几个老人之间相邀作伴、寄情山水的闲情逸致叙述得优美闲适,令人向往。父亲在诗中分明暗喻将诗的意境绘制成丹青的遗愿。张先再也抑制不住对老父的思念之情,无心钓鱼赏景,他回到家中闭门谢客,将父亲的十首诗反复揣摩,倾其毕生才情,绘制出一幅流芳百世的《十咏图》来。



这幅《十咏图》原本一直珍藏在紫禁城内。在清王朝灭亡时,溥仪开始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趁溥杰每天上午进宫陪他读书的机会逐步将各类古玩字画盗运出宫。溥仪充任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时,将带出来的《十咏图》等一批国宝偷运到了长春伪皇宫,其中古籍和书画部分整箱存放在伪皇宫东院的图书楼,称为“小白楼”。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溥仪仓皇逃往通化的大栗子沟。此时,伪皇宫的守卫开始将轻便的财物盗出,由暗偷到明取,直到哄抢,“小白楼”千余件书画被瓜分殆尽。如此,张先《十咏图》也随大量的珍贵书画流落到了民间。



1995年的秋天,北京琉璃厂像往常一样,挤满了前来淘宝的人群。一天,一位农民打扮的老人推开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的大门。这位神秘客人走进来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卷古画,找到碑帖和书画鉴定专家、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的老总秦公说:“我手里有一幅古画,想了解它的价值,您给看看好吗?”秦公刚刚打开画的卷首部分,便惊呆了。他敏锐地感觉到眼前的这幅画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不由得激动起来,扶画的手都有些颤抖——这竟然是一幅北宋的名画《十咏图》!这时持画人忙问:“这幅画是不是很珍贵呢?”秦公先生实事求是地回答说,这幅画很可能是北宋词人张先根据其父张维的十首诗作出的画,画面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张维第一首诗中描绘的情景。秦公先生正看在兴头上,客人却把画卷起来,不让他看了。秦公先生看到持画人顾虑重重的样子,劝他把画留下来,以便请专家做出进一步的鉴定。但客人还是带着《十咏图》匆匆离开了,应秦公再三恳请,客人留下了联络地址。秦公先生恋恋不舍地看到画被拿走,心有不甘。



后来,秦公找来了有关《十咏图》的资料作进一步的考证研究,等到他确认这幅画就是历史上的张先《十咏图》时,又开始一次次地去找持画者,告诉他国家的有关文物政策:解放前失散的故宫藏品归收藏者所有,这幅画如果进入拍卖市场,持画者的利益可以得到保证。这样,持画者最终消除了顾虑,同意将这幅画委托拍卖。同年,北京翰海拍卖公司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请了我国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等人对画作进行了鉴定,确认这正是那件从故宫流散出去的《十咏图》。这也提醒了故宫专家们此画是否应该由故宫买回来。



拍卖会那天,现场人满为患。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的马自树和书画鉴定家徐邦达亲自到场坐镇,但他们并没有直接举竞买牌,而是由电话委托席代为竞买。经过激烈竞价,最终场上以1,800万元落槌,加上10%的佣金,以1,980万元买到了这幅作品!



张先《十咏图》在20世纪初从故宫失踪之后,事隔七八十年后又神奇再现。而北京故宫博物院不惜代价参加竞买,最后让《十咏图》这件国宝再次“回宫”,真是万幸之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