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明代谏臣杨继盛遗书及后人题词

2017-11-13 陆其国 古籍

该档案文献系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因弹劾奸相严嵩获罪被杀前夜在囚笼内写给妻、子的两封遗书真迹,真实地反映了杨继盛做人、治家、处世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文物研究和欣赏价值。后人题词反映了杨继盛对后世的影响,是研究杨继盛的珍贵文献。

杨继盛画像

杨继盛使用的笏板

杨继盛书法作品之一

杨继盛书法作品之二

杨继盛给妻儿的遗书

后人为杨继盛遗书题词


现藏于河北省容城县档案馆的“明代杨继盛遗书档案文献”,系首批登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珍贵档案之一。


想到写此文,首先即缘于“明代杨继盛遗书档案文献”首批登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其次就是被杨继盛不畏强权,不惜舍身,敢于与贪赃枉法的奸相严嵩直面交锋的勇气与精神所震动。杨继盛是于1555年即明嘉靖三十四年十月的一天,被从关押了三年之久的监狱中押往北京菜市口杀害的。杨继盛对这一天的到来似乎早有准备,这从他给妻儿留下的遗书可以看出。今天,读着这位明代谏臣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给妻儿的文字,我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张从容面对死神的脸,尽管这张脸由于饱受折磨和摧残,显得苍白憔悴,伤痕累累,但却依然可以一眼看到镂刻在这张脸上的铮铮铁骨和暖暖柔情。前者是送给严嵩之流的,后者是留给妻儿亲人的。


诚然,杨继盛生当明代后期,那时尚无照相留影,他的真切的面容我们自然无由得见,只能从仅存的画像上一睹他的丰采。好在他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杨忠愍文集》,以及“明代杨继盛遗书档案文献”,尤其是其中他致妻儿的亲笔遗书墨迹,可以使我们睹其字如见其人;从字里行间感受这位明代谏臣一腔扑扑跳动的脉息。

 

妻子请求代夫“问斩”

 

说来仿佛有点不可思议,当杨继盛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首先看到的竟然不是他,而是一位名叫张贞的年轻女子。她,就是杨继盛的妻子。


在我看来,杨继盛的不幸结局,正印证着他生活于一个不幸的黑暗朝代。这一点,从接下来发生的故事中也可以得到佐证。杨继盛的妻子走来了,丈夫被关押在大牢里,她无法走近丈夫,甚至都不被允许见丈夫一面。此时她已经知道丈夫被判了死刑,不日便要押赴菜市口问斩。她多么想求见皇帝一面,但她知道她是见不到皇帝的,于是她只能向皇帝上书。她恳切地在上书中说,“我知道我丈夫因获重罪,无法免除死刑,作为罪臣杨继盛的妻子,我只希望能够代我丈夫去死,让我丈夫发配去战场上,让他战死疆场,以报效国家和皇上。”在她看来,让丈夫这样去死,也许更能显示他生存或者死亡的意义。


无奈张贞的上书必得先经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奸相严嵩之手,才能转呈到皇帝面前。偏偏此时权势炙手可热的严嵩一心要将她丈夫置于死地,他怎么会答应她的要求呢。


作为封建时代官员的妻子,受夫君思想影响,张贞无法超脱固有的思维窠臼,但如果不苛求的话,我觉得我们仍有理由对她肃然起敬。因了她的正直;因了她对丈夫的理解和爱情。同样,杨继盛对妻子的理解和爱情我们也完全可以从他的遗书中读出来。这一点,我在从他写给儿子应尾、应箕的遗书中,读得尤为真切。请看他是怎么对两个儿子殷切嘱咐的吧:


“我若不在,你母是个最正直不偏心的人,你两个要孝顺他(她),凡事依他(她)。不可说你母向那个儿子,不向那个儿子;向那个媳妇,不向那个媳妇。要着他(她)生一些儿气,便是不孝。不但天诛你(们),我在九泉之下,也摆布你(们)。”


杨继盛知道自己生已无望,在这最后时刻,使他柔肠寸断,挂念不已的不是自己的生命之火行将熄灭,而是妻子失去他后,即将面对的现实遭际,为此,他只有将他对妻子的挂念和爱情托付给两个儿子。当我们读了这样的遗书后,也便可以理解张贞何以毫无畏惧地甘愿替丈夫掉脑袋了。这样的爱情不显轰轰烈烈,但却真真切切、心心相印,令人动容。


 “你两个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当和好到老。不可各积私财,致起争端;不可因言语差错,小事差池,便面红耳赤。应箕性暴些,应尾自幼晓得他性儿的,看我面皮,若有些冲撞,担待他罢!应箕敬你哥哥,要十分小心,和敬我一般的敬才是。若你哥哥计较你些儿,你便自家跪拜与他陪礼;他若十分恼不解,你便央及你哥相好的朋友劝他。不可他恼了,你就不让他。你大伯这样无情的摆布我,我还敬他,是你眼见的。你待你哥,要学我才好。”


“你两个年幼,恐油滑人见了,便要哄诱你(们),或请你(们)吃饭,或诱你(们)赌博,或以心爱之物送你(们),或以美色诱你(们),一入他圈套,便吃他亏,不惟荡尽家业,且弄你成不得人。若是有这样人哄你(们),便想(着用)我的话来识破他:和你好是不好的意思,便(疏)远了他,拣着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学好的人,你(们)就与他肝胆相交,语言必信,逐日与他相处。你(们)自然成个好人,不入下流也。”


读着这样的家书,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杨继盛,完全是一个温情脉脉的慈父形象。甚至从他的言语间所流露出来的平静、耐心的心态,都很难让人想象,这就是 36 36492 36 13306 0 0 7280 0 0:00:05 0:00:01 0:00:04 7278位即将被皇帝问斩的人写给妻儿的遗书。


其实早在这次赴死前,杨继盛已经经历过一次在生死悠关之际,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考验了。关于那次经历,我们将留在后面讲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杨继盛生命的风筝一旦放飞,并洞察到当朝权贵严嵩贪赃枉法的腐败行径,他就再无法保持缄默,漠然视之。于是,铁骨谏臣杨继盛刚正不阿的形象便又凸显在了世人面前。可供我们解读他的这一形象的文本,便是载于《明史·杨继盛传》中著名的《论互市疏》、《弹严嵩疏》。两篇上疏,前者弹劾大将军仇鸾,后者弹劾奸相严嵩。我们在后面的故事中将会看到,正是这两次尤其是后一次的冒死弹劾,历史不仅向我们昭示了一位铁骨谏臣的形象,更让世人目睹了嘉靖王朝的腐败和衰朽,以及明朝逐渐走向末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杨继盛对贪生怕死的仇鸾和贪赃枉法的严嵩的憎恨,一如他对妻儿满腔的爱一样强烈和分明。正因为如此,我觉得要真正解读“明代杨继盛遗书档案文献”,尤其是他写给妻儿的遗书,必须同时解读杨继臣的行事,因为后者正是“明代杨继盛遗书档案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


关于杨继盛的出生及童年生活,《明史·杨继盛传》中有一段简略的记载: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师学。兄曰:‘若幼,何学?’继盛曰:‘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



记载尽管简略,但提供的信息量还是不少的,甚至大致勾勒出了杨继盛早年生活与思想情状:七岁即失去母爱的杨继盛,在后母的骂詈声中,小小年纪便当上了放牛娃。放牛时,不远处传来的琅琅读书声,深深吸引了他。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像这些孩子一样,上学读书呵。他将心愿告诉了哥哥,哥哥觉得他年纪太小。他理直气壮地回答说,年纪小可以放牛,为什么不能读书?杨继盛终于说服了哥哥,并让哥哥代他向父亲求情。常言道长兄如父,在父亲面前,哥哥的话和他的话,分量毕竟是不一样的。父亲沉吟半晌,总算同意让他读书,但不是进私塾学,而是自学。父亲还提醒他,决不能因为读书而影响你放牛。于是,人们经常看到放牛娃杨继盛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坐在树下聚精会神地捧着本书在读。他还经常转悠到离私塾近的地方放牛,这样他就可以让牛在一旁吃草,自己则趴在私塾窗台上“列席旁听”老师讲课。这样一直坚持到他十三岁那年,他盼望着坐进私塾课堂跟师学的心愿才终于实现。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学习毅力和顽强韧劲,杨继盛后来终于经乡试中举、继入国子监,最后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荣登进士榜,授南京吏部主事,从此进入官场。这一年他三十一岁。

 

屡屡残害忠良的奸相

 

由于嘉靖皇帝昏庸无能,不理朝政,致使奸相严嵩当政,一时权倾朝野,从一定意义上说,剖析严嵩即是剖析嘉靖王朝;惟有了解严嵩曾经怎样不可一世,才能真切认识杨继盛敢于向皇帝弹劾他,多么难能可贵。


严嵩,字惟中,号介溪,又号勉庵,江西分宜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比杨继盛整整年长36岁。据史书记载,严嵩自幼聪明好学,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考中进士。此后由于身体原因,他一度回乡隐居读书,由此积累了学识,在当时颇有清誉。严嵩复出后不久,明武宗朱厚照死亡,皇位由他堂弟朱厚熜继承,是为明世宗,年号嘉靖。世宗的昏庸,首先在于他一生迷信鬼神,幻想长生不老。他在位45年,后20年几乎不再上朝理政,整天与一些道士待在西苑炼丹制药,幻想成仙升天。皇帝不理朝政,无疑给奸臣窃权误国创造了条件,严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登上内阁首辅权位的。


少小时代的严嵩也很聪明,爱读书;长大后写得一手好文章,那时的他口碑还是不错的。但在他任礼部尚书那年遇上的一件事,对他思想的转折,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年,世宗打算把自己生父灵牌移入太庙,由于他是以前皇帝堂弟的身份继承皇位,所以大家对他移生父灵牌入太庙的做法认为不妥,表示激烈反对,反对者中也包括严嵩。


世宗的脸一下子拉长了。严嵩一看皇帝脸色不对,心想,凡事最后还不是皇帝说了算,我较什么真呀。于是立马改变思想,反而积极帮着世宗出谋划策。事后,严嵩果然深得世宗赞赏,并获赐赏金。这样的实惠,让严嵩总结出了一个经验:只要看着世宗眼色说话办事,想皇帝所想,就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样的机会不久果然来了,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天上出现了“景云”(即祥云),当时人认为天上出现这样的云,是皇帝有大德的征兆,是上天给予的嘉奖。严嵩趁机请世宗上朝,接受群臣朝贺。同时,他还连夜开夜车赶写出了《庆云赋》、《大礼告成颂》两篇极尽逢迎拍马之能事的贺辞呈献给世宗。世宗看后果然龙颜大悦,对严嵩赏赐有加。从此严嵩更得世宗恩宠。


严嵩一受宠,他周围的一些官员顿时对他刮目相看,因为严嵩的话在皇帝那里有分量,他们必须求他办事。甚至连宗室的人向皇帝求安置或请封号、封地等事,也都通过严嵩向世宗说情去办。而严嵩是轻易就能被说动的吗?是呵,少不了需要金银铺垫。就这样,亮闪闪的金银像流水一般流进了严嵩的府第。有人为请严嵩疏通办件事,向他一次行贿数千两黄金白金是常有的事。《明史·杨继盛传》记载:严嵩专权凡二十一年,“俨然以丞相自居……百官请命奔走,直房如市……内外之臣被中伤者,何可胜计……凡文武迁擢,不论可否,但衡金之多寡而畀之。将弁惟有贿嵩,不得不朘削士卒;有司惟贿嵩,不得不掊克百姓。士卒失所,百姓流离。”


其实,直面指陈严嵩之流误国误政及贪赃枉法,杨继盛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嘉靖二十年(1541年),御史叶经了解到严嵩有两次严重的受贿事实后,就曾经弹劾严嵩有受贿罪,请皇帝予以严惩。孰料昏庸的世宗不仅为严嵩开脱,还安抚他,“嵩安心任事,勿以介意”。


严嵩从此对御史叶经恨之入骨,必欲寻机除之而后快。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叶经奉命到山东主持乡试,严嵩在叶经录用的一个考生的考卷上说是发现了“有影射讽刺皇帝言论”,当即便煞有介事并夸大其词地向世宗作了汇报。世宗龙颜大怒,一道圣旨下去,叶经当即被逮至京城,最后押送午门受杖刑,被活活打死。


我粗略算一下,因弹劾严嵩父子而遭到残酷报复的人,除了叶经,尚有谢瑜、童汉臣、赵锦、徐学诗等。当然,更有本文主人公杨继盛。除此之外,严嵩将内阁首辅夏言陷害致死,在当时朝野震动也很大。许多人都对严嵩侧目而视,敢怒不敢言。如南京吏部尚书张治、国子祭酒李本擢入内阁,因深知严嵩的为人,出于明哲保身的目的,从不主动参与重大事情的决策。而严嵩对他人如此,对世宗却另有一副嘴脸。如夏言任首辅时,曾加“上柱国”(勋官称号),世宗也想将这个称号赐予严嵩,严嵩连忙谢绝道,“只有皇帝才能称‘上’,尊无二‘上’,下臣岂敢妄称之,故恳请皇上,切勿将此称号赐臣。”严嵩言不由衷的一番话,让世宗听了龙颜大悦,从此对他更是宠爱有加,而且重用严嵩之子严世藩,将他提拔为太常卿。这对父子从此愈加肆无忌惮,狼狈为奸。

 

杨继盛所做震动当时朝野的两件事

 

据史料记载,严嵩专权期间,遍引私党,把一些心腹之人都安插到重要岗位上。他还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吏、兵二部选拔官员,严嵩亲自安排20余人,向每人索要数百两黄金。礼部员外郎项治元贿赂严嵩一万三千两黄金,得以升任吏部主事;举人潘鸿业贿赂严嵩二千二百两黄金,被安排为山东临清知州。至于严嵩的家产,仅在北京的田庄就有150余所,袁州(今江西宜春)一府四县的田地有百分之七十属严嵩私田。黄金更是堆积如山,珍宝不可胜数。


遍视整个嘉靖王朝,像张治、李本那样明哲保身的官僚比比皆是。但是我们读遍杨继盛留给妻儿的遗书,从头至尾读不出杨继盛有丝毫“识时务”意味的“醒悟”之语,恰恰相反,明知死神即将降临,他依然从容不迫地平静袒露自己做人、治家、处世的思想,他想以此影响家人,尤其是两个儿子。这些都充分体现着一个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和胸怀,至于他遗书中的那首绝命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生平未报恩,留待忠魂补。”更是他对自己磊落襟怀的写照。


杨继盛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榜授南京吏部主事,两年后调任北京兵部员外郎,直至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被迫害致死,入仕尚不到十年,实际任职还不到六年。除了弹劾严嵩以致遭到杀身大祸之前,他还曾因谏阻大将军仇鸾“开马市”而遭到牢狱之灾。这是杨继盛在弹劾严嵩之前所做的第一件震动当时朝野的大事。


明初,河套地区曾划入明朝的版图,后被蒙古鞑靼部占据,其首领俺答经常率军侵扰相邻的明朝边境。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俺答大举入侵明边,蹂躏地方遍十卫三十八州,杀掠人口二十余万,掠去牛马杂畜二百余万头,金银财宝无算,焚毁民居八万户,因而使田地荒芜者有数十万顷之多。面对薄弱的国防,边帅曾铣建议筑城练军,以加强国防,并收复被蒙古侵占的河套地区。不料曾铣的建议不仅遭到严嵩等人反对,他还因此蒙受“好大喜功之心,而为穷兵赎武之举”的罪名被杀。


如此恶性循环,终于酿成了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发生的更大的一次外患,即史称的“庚戍之变。”是年,俺答进犯大同,总兵张达战死。眼看敌人兵临城下,大同总兵仇鸾怯于抵抗,遂用重金贿赂俺答,要求勿犯大同。俺答受贿后,绕过大同,东进从古北口奔袭北京,明京兵大溃。眼看俺答兵过通州,逼近北京城下,世宗慌了神,忙封仇鸾为平虏大将军,命令他阻挡俺答进犯京城。怯于抵抗的仇鸾向世宗建议,请皇上赶紧下一道圣旨,在边境辟出一处地方做集市贸易,让俺答用他们蒙古的马匹换我们的货物,若马市一开,俺答想要得到我们什么东西,可以和我们做生意,也用不着再和我们打仗了,彼此修好,岂非上策。世宗本来就怕俺答来犯,能够不使俺答来犯当然求之不得。这时候,世宗早已把俺答给明王朝带来的耻辱、给老百姓造成的巨大痛苦和不幸,一古脑儿忘在脑后。于是,人们便看到了这样一幅触目惊心的场面:一边,俺答将大量掠夺物捆载而去;另一边,仇鸾所率十余万骑,“相视莫敢前发一矢。”


这时候,倒是民众的爱国情绪充分显示了力量,当俺答率兵打算从长城白羊口退出时,遭到了当地军民有力反击,损失惨重。


当然,关于“开马市”的讨论还并没完,这时候,杨继盛终于忍不住了。史书载:“继盛以为仇耻未雪,遽议和示弱,大辱国,乃奏言十不可,五谬。”所谓十不可,五谬,就是说关于“开马市”有十个理由不可行,五个方面的荒谬处,其论点集中阐述在他那篇著名的《论互市疏》中。


实事求是的说,世宗看了这篇辞恳意切的《论互市疏》,开始还是心生犹豫的。世宗甚至认为杨继盛说得似乎更有道理。但是世宗毕竟脱不了他的昏庸本质,这时候仇鸾取得了他干爹严嵩等人的支持,反而向世宗密告杨继盛图谋不轨,居心叵测。世宗当即“乃下继盛诏狱,”饱受了一番牢狱之苦后,又“贬狄道典史”。


这起事件以后,仇鸾得到世宗赏识,突然受宠起来,而他的干爹严嵩却被疏远了,严嵩由是对仇鸾忌恨不已。为此,严嵩竟然恬不知耻地想和杨继盛套近乎,企图让杨继盛与其“结成同盟”,一起扳倒仇鸾。但他哪里知道,“继盛恶嵩甚于恶鸾”,杨继盛当然不会让严嵩当枪使。就在此后不久,事态突然发生了变化,“开马市”并没有让俺答遵约不再侵犯明王朝。随着贪婪的俺答两次率军来犯,严嵩抓住这个机会,将责任一古脑儿推到仇鸾身上。仇鸾又气又急,暴病猝死。


这时候的杨继盛,针对严嵩一系列为人所不齿的行事,明知道世宗反对臣下进谏,仍然冒死上《弹严嵩疏》,。这就是杨继盛所做的,引起当时朝野震动的第二件大事。


杨继盛是在兵部员外郎任上,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疏皇帝,弹劾严嵩专权误国、祸国殃民的。《弹严嵩疏》是一篇有名的上皇帝书。在这篇上疏中,杨继盛以事实为根据,列数了严嵩专权误国的“十大罪”和“五奸”,对严嵩揽权贪贿、结党营私、独断朝纲、涂毒苍生的罪行,予以了有力揭露。“十大罪”为:坏祖宗之成法、窃君上之大权、掩君上之治功、纵奸子主窃、冒朝廷之军功、引悖逆之奸臣、误国家之军机、乱黜陟之大柄、失天下之人心、坏天下之风俗。“五大奸”为:左右嵩之间谍、纳言嵩之鹰犬、爪牙嵩之瓜葛、耳目嵩之奴隶、臣工嵩之心腹。杨继盛还在上疏中声泪俱下地向世宗痛陈道,严嵩“伺陛下喜怒以恣威福”,而“陛下奈何爱一贼臣,而忍百万苍生陷于涂炭哉!”


可悲的是,如此痛彻骨髓、鞭辟入里的指陈,不仅没有使世宗有所悟彻,反而觉得很不舒服。一方面严嵩是他一手提拔的宠臣,严嵩有错不就是他皇帝有错吗,另一方面,就像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的,世宗本性就极恨有人向他进谏。清代学者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一书中论及嘉靖皇帝和严嵩关系时曾说:“帝且谓嵩能附我,我自当怜嵩。”“猜忌之主,喜用柔媚之臣,理有固然,无足怪者”。所以有学者认为,明代走向衰亡,应始于嘉靖皇帝,他的拒谏之风,便是明代腐败政治的一个重要体现。


倒霉的是上疏的杨继盛,世宗怒不可遏地将杨继盛再次打入了大牢,交刑部论罪。应该说,此时世宗尚没有想杀杨继盛的意思,不过他不反对先给杨继盛施以杖刑。


木棍准备下了,杨继盛也押解到了,他毫不畏惧。这时有人朝他手中悄悄塞了什么,杨继盛认出那是蚺蛇胆,医治棍棒打伤极有效。他明白了对方的用意,不由报以感激地一笑,说,“椒山自有胆,又何需蚺蛇胆!”椒山是杨继盛的号,面对让人闻之丧胆的廷杖大刑,杨继盛表现得如此从容,神态如此镇定,淋漓尽致地凸显了他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士子气节!


史料没有记载杨继盛受杖刑的具体经过,但却记下了杨继盛受刑以后,回到监狱后所发生的故事,这段绘声绘色的描述,足以使今天的我们从中想象到杨继盛当时遭受杖刑的惨烈程度:杨继盛回到监狱后,因伤口剧痛,“夜半而苏,碎瓷碗,手割腐肉。肉尽,筋挂膜,复手截去。狱卒执灯颤欲坠,继盛意气自如。朝审时,观者塞衢,皆叹息,有泣下者。”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样的场景,也够让人感到惊心动魄,悲壮无比。


说来也奇,杨继盛遭受重创,伤痕累累几近体无完肤,但他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这一点,连严嵩也不由暗自惊讶。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受如此杖刑,能侥幸活下来的人简直微乎其微。在严嵩看来,杨继盛一天不死,他就一天不得安宁。严嵩知道,杨继盛只要不死,就不会放弃对他罪行的揭露和批判。想到这里,严嵩顿时感到不寒而栗。杨继盛不怕死,当然更不怕他严嵩,现在倒是严嵩害怕起了杨继盛。于是,严嵩在心里再一次告诫自己:必须除掉杨继盛!令严嵩恼恨的是,要杀杨继盛还得由世宗下命令。严嵩很清楚,杨继盛并无“谋反”之举,他只是向世宗揭露他有“十大罪”、“五奸”,因此,他若坚持要求世宗立刻判杨继盛死刑,反而向世宗表露了自己的心虚。不能这样做,他必须寻找机会。

 

赢在一时与胜了永世

 

杨继盛身陷牢狱的第三年,亦即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这样的机会终于让严嵩等到了。是年,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犯下死罪,事情汇报到世宗那里,严嵩一眼察出,盛怒之下的世宗已有意杀掉张、李二人。皇权之下的仪式当然是要走的,于是,审判会便在秋天里召开了,判决下达:死刑,立刻执行。将此名单上报世宗讨珠批时,狡诈的严嵩做了个手脚,他将杨继盛的名字也悄悄附在了后面,世宗的喜怒哀乐他早揣摸透了,世宗对张、李二人必欲除之而后快,看到他们的名字,定然恨从心起,怒从胆生,即使名单后面捎带着杨继盛,世宗在提笔时或许会愣一愣,但至多也只是一瞬,此时世宗已顾不上多想,他的眼睛里早容不得张、李二人的名字闯入,不管是不是还想得起杨继盛其人,他犯了什么罪,既然他的名字也已列在张、李二人后面,那就让他跟着一块倒霉吧。


捏在嘉靖皇帝手中的那管朱笔,就这样落下了。


严嵩脸上又一次露出了得意的狞笑。这一刻,我仿佛已听到了他得意忘形的话语,你杨继盛与我作对,我就让你死!现在,你杨继盛的老婆不是也有求于我了吗?尽管你老婆是来要求代替你问斩,让你去效死战场,青史留名,我偏不成全你们!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杨继盛甚至连恨严嵩都不屑去恨了,在他看来,像严嵩这样的小人,连恨都不配他去恨,这样的人只配入地狱。


现在,充溢于杨继盛心头的便只有深深的爱了——爱妻子,爱两个儿子,爱他所有的亲人。他太爱他们了,他不想让这样的爱随着他生命的消失一起流逝。好在看守他的狱吏中不乏有他的钦敬者、同情者,设法给他送来纸笔,让他给妻子儿子写点什么。于是,就有了杨继盛写给妻儿的遗书。


严嵩笑得太早了,在与杨继盛的直面交锋中,他并不是笑到最后的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五月,严嵩终因劣迹斑斑而失宠,被降旨罢免,逐回老家。继尔又遭削藉、抄家。三年后,即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二月,年已八十五岁,寄食墓舍,形如枯槁的严嵩,在贫病交加中一命呜乎。同样是生前死后,严嵩得到的是历史的唾弃,杨继盛获得的是“天下相与涕泣传颂之”的赞佩和敬重。严嵩赢杨继盛,不过赢在一时;而杨继盛胜他,却胜了永世!


这是严嵩的悲哀,也是世宗的悲哀,更是整个嘉靖王朝的悲哀。


世宗的死期终于到了。1566年,临终前的嘉靖皇帝总算醒悟了,在遗嘱抚恤谏死诸臣中,将杨继盛列于首位。穆宗继位后,追赠杨继盛为太常少卿,谥“忠”,并采纳御史郝杰的建议,在保定建“旌忠祠”。我想,我们站在这样的建筑面前,和面对“明代杨继盛遗书档案文献”一样,心情应该不会静如止水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