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那些年,在放学路上、庄稼地里、废品收购站……捡到的国宝

2017-11-26 家民 古籍

1、放学路上捡到的“皇后之玺”


2012年12月1日上午,陕西省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举行"保护大遗址、弘扬汉文化"总结表彰大会,对孔忠良等10名先进个人予以表彰,第一次受到表彰的孔忠良激动地说:"没想到,45年了还有人记得我。"45年前发生了什么?


1968年9月的一天傍晚,咸阳市区东北30多公里的韩家湾公社韩家湾小学的14岁学生孔忠良放学回家,他在渠边看见土坎上有个东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他跑过去用手把发光的东西刨了出来。他擦去上面的泥土,原来是一块光亮的玉石,玉石的上部趴着一个动物。下面四四方方的,好像刻着字,可他一个也不认识。



到家后他把玉石给哥哥看,两人研究了半天后,认为这是一颗印章。不认识。确定是印章之后,孔忠良就准备把上面的字磨掉,然后刻上自己的名字留着玩。幸亏是块玉石,硬度够高,他磨了半天也没什么反应。

过了几天,他父亲孔祥发要到西安给生产队办事,孔忠良就把印章拿出来让父亲带到西安,找家刻字铺把印上的字磨平后刻上自己的名字。孔祥发向小儿子询问这方玉石印章的来由,端详着印章的造型、质地、文字,尽管他也认不出是什么字,但总觉得这东西非寻常之物。

他联想到印章出土之地在刘邦陵园之内,自己在担任大队干部期间,同到这里来的文物工作者曾打过多次交道。再想想老家周围常常有人能挖出古代的陶盆、瓦罐、瓦当、麻钱之类的古物,他意识到这颗印章极有可能是件文物。


孔祥发问明了玉石的来由,仔细看那古字,回忆解放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党和国家关于文物保护政策的宣传和文物知识的介绍,他觉得那不是一个普通图章,而是一件文物。


孔忠良讲述发现皇后之玺的经过


第二天他到了西安,找到陕西省博物馆,经文物考古工作人员鉴定,这是块上好的新疆和田羊脂玉。玉石上雕刻的是一只螭虎。让专家惊讶的是,玉石上雕刻着“皇后之玺”四个篆体字,艺术价值极高。专家们查阅许多古代文献,发现《汉官旧仪》上记载有:“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而“皇后之玺” 的发现地,在吕后与刘邦合葬的封土之西约一公里的陵园之内,其形制、式样、印文内容及字数均与文献所载相符,经研究、鉴定,当为吕后之印玺无疑。


当时有专家激动地说,这就是西汉吕后的“皇后之玺”,价值连城!孔祥发和孔忠良听说是珍贵文物后,毫不犹豫地上交了。当时他们没要任何报酬,博物馆的一位领导给了他和父亲20元钱作为回家的路费。之后,“皇后之玺”便存放在陕西省博物馆,。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改建后,“皇后之玺”成为镇馆之宝之一。


1968年,恰在文革期间。历来对吕后颇有好感的江青,1974年听说“皇后之玺”就是吕雉之物时,便一再要求要看一看。随后命陕西省博物馆派人将玉玺护送去京,江青见之如获至宝,迟迟不还。“四人帮”被粉碎之后,“皇后之玺”完璧重新被陕西省博物馆收藏。


迄今为止,皇后之玺仍是我们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


2、放学路上捡到的大将军之印


1981年11月9日,中国陕西省旬阳县旬阳中学的一名叫宋清中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了一块奇怪的黑色石头。石头造型呈八棱多面体,共有26个面,在很多面上,还刻满了奇怪的文字,这些文字看上去大小不一,很是神秘。



刚开始,这位中学生还以为黑色石头是人们在玩儿游戏时使用的骰子,可再仔细一看,又觉得这块刻满奇怪文字的石头,没那么简单。宋清猜测它很可能是一件文物,于是连忙将“石头”塞进书包,向旬阳县文化馆跑去。


宋清发现这枚印章的地点靠近被大水冲毁的明代旬阳县察院行署、布政分司行署、按察分司行署、汉中府行署及旬阳县署遗址,不远处还有被损毁的明代墓室。据推测,该印可能在唐代之后失落民间,尔后数易其主,传至明朝作为殉葬品沉埋在旬阳县,随着盗墓活动的猖獗而重见天日,真正是隐匿千年无人应,神秘身世惊世人!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经过对“石头”表面镌刻的文字反复研究后,工作人员发现,“石头”上的文字全部为反向镌刻的阴文,这让工作人员恍然大悟,黑色 “石头”原来是一枚印章。


该印由煤精制成,球体八棱二十六面,其中正方形印面十八个,三角形印面八个。有十四个正方形印面镌刻印文四十七字,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独孤信白书”、“信白笺”、“信启事”、“耶敕”、“令”、“密”等。印文为楷书阴文,书法遒劲挺拔,有浓厚的魏书意趣。


煤精又称煤玉,是褐煤的一种变种,比煤轻,通常为致密块体,细腻、坚韧、不透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先民们已经开始用煤精制作饰品,但以煤精制作印章,清代以前只发现了两枚,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就是其中之一。煤精质轻易碎,加之此印印文镌刻不同时期的官职,所以应为随葬用印。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是中国印章印文最多的一枚。同时篆刻家在印章的方寸天地里,把方与圆、曲与直、柔与刚、光与涩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字法、章法、刀法三种篆刻语音的交响中,将具有浓厚魏碑意趣的楷书阴文镌刻在印章上,堪称书法、雕刻的艺术佳品,更是研究北朝印玺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


根据印文内容及核查史书,这个形制奇特、在印章史上绝无仅有的印章的主人是外号“独孤郎”的西魏重臣独孤信。


3、日本农民在耕作时捡到的汉委奴国王金印


1784年阴历初春2月23日,在日本九州地区福冈县的志贺岛上,一个名叫甚兵卫的农民发现了一件古物——一枚中国汉朝时期的金印。


说起金印的发现,其实是很偶然的。当时志贺岛农民甚兵卫正在为防备来年可能出现的旱灾而修筑一条水渠。在搬动一块大石头时,他无意间发现了大石底下一块与泥巴相裹着的金属。他并不认识此物,便让家里人和近邻辨识,一个名叫才藏的米铺主人告诉他这是一方金印,不过这个人也没有认识到此印章的价值。后来消息传到地方官那里,金印便逐级上交到了管辖这片土地的黑田藩主的手中,他赏给了农民甚兵卫五枚白银,又将此印送给藩中一个很有学问的名叫龟井南溟的儒者鉴定。



龟井南溟经过仔细鉴定后告诉黑田藩主,这方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三行五个字的金印,便是中国《后汉书》里记载的汉光武帝所赐印章。黑田藩主知道这方金印的价值后,便将它作为传家之宝珍藏起来。据近代变法人士黄遵宪《日本国志》记载,他当时做驻日本公使时,“尝于博览会中亲见之”。印是“蛇钮方寸,文曰‘汉委奴国王’”。现在此金印收藏在福冈市立美术馆中,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宝。当年发现金印的地方,早在1922年就树立了一块刻有“汉委奴国王金印发光之处”的石碑,以作纪念。


有日本学者认为,“委奴”是音译,这两个字在汉代的发音类似“ITO”,而金印出土地福冈县直到现在仍有个地方叫“怡土”,也读“ITO”。当年委奴这个小国的使节冒险横渡朝鲜海峡,抵达汉朝在朝鲜半岛直辖的乐浪郡(今朝鲜平壤),再由当地政府安排行程抵达洛阳,向东汉王朝进贡,并得到紫绶金印的赏赐。


4、扬州农民铺路时发现的广陵王玺


1981年2月21日下午,扬州市邗江县甘泉公社老山大队新庄生产队社员陶秀华到甘泉山上劳动时,突然在被考古挖掘以后运送到地面的泥土里,看到一方齐齐整整的小砖块,还有些反光。他揩掸掉“砖块”上的泥土一看,竟是一个金光灿灿的小金块,上面还刻有字文。后经专家识别,这枚有文字的金块呈正方形,边长2.3cm、高2.1cm、重123克,龟纽,印面上文字系阴刻篆文“广陵王玺”4个字。陶秀华随即上交了“王玺”。后汉书明帝纪载:“永平元年(58年)八月卯子徒山阳王邢为广陵王,遗就国。”参照附近汉墓中刻在其它铜器上的年号推定,这颗金印既是东汉明帝刘庄于永平元年封刘侀为广陵王时所赐给他的。这与光武帝刘秀所赐汉倭奴王印的中元二年(57年)只相差一年;而且两颗金印的字体和手法极为相似。大约出自一人之手。



从艺术价值来说,汉代是中国印章制度的鼎盛时期,而广陵王玺是汉印精品中的精品,可被视作文物断代的标准器物。印文是篆书,但隶书的意味明显,转折和收笔很方正,字迹苍劲古朴,端庄凝重。同时,它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汉代诸侯王的印章,在尺寸、重量和形制上都有严格规定,广陵王玺的发现印证了典籍的记载。另外,它对“汉委奴国王”印的证实,以及作为中日交往最早的实物证据,起到了“证史”和“补史”的作用。


5、吉林农民铲地时发现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印


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他,德才兼备,文武双全。35岁,他死得壮烈。


1939年秋冬,为了应对日伪军的“大讨伐”,掩护主力部队安全转移,杨靖宇冒着零下40℃严寒,带了极少部队与敌周旋。


1940年2月15日晚,他身边只剩下了2名警卫员。几日后,两名战士去找食物时遇害。日军从他们身上找到了这枚印章,判断杨靖宇就在附近,便增加兵力,封锁搜山。


饿得发慌的杨靖宇,6天6夜粒米未进,只好拔一把草,抓一把白雪,从棉衣里扯一团发黄的棉絮,包成一团,强行咽下。


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月圆如盘。他发着烧,在一个四周漏风的小低窝棚里,度过了人生最后一个夜晚。


2月23日,日伪军包围了他,杨靖宇只身顽强战斗。交战20分钟,他的左腕被打中,啪嗒一声,手枪落地。他继续用右手的手枪应战。下午4时30分,杨靖宇胸膛中弹,壮烈殉国。凶残的日军割下了他的头颅,又剖开了他的腹部,发现肠胃里竟没有一粒粮食,全是枯草和棉絮,敌人震惊了……



远在河南确山的母亲妻子儿女怎么都不相信将军会死。


“你一定等他回来,一定要找到他呀!”母亲临死时从墙缝中摸出儿子离家前唯一的一张照片,对儿媳说。


“记住,你爹叫马尚德,等红军打回来了,拿着这张照片去找……”妻子临终前又嘱咐儿女。


“同志,你们认识我爹吗?我爹也是红军,叫马尚德……”儿女拿着照片寻找。


十几年后,他们才知道人们称颂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就是他们日夜寻找的父亲。


一枚铜质、精美而凝重的印章,如一粒圆润饱满的种子落入大地,在它落下的地方长出了一片浩荡的红高粱。1967年6月,吉林通化兴华镇农民柳明章在铲地时,捡到了被日军丢失的这枚印章,把它交给了当地公安部门,后被送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经有关部门认定为一级文物。大荒沟是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河里根据地”的核心位置,那个地方很偏僻。它位于长白山龙岗山脉中段的哈泥河上游,即今天的通化县兴林镇地域,包括大荒沟、孟家沟、惠家沟、曲柳川、丛家沟、常家沟,囊括金川、柳河、通化、临江等地交界地带。这里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是进行隐蔽和休整的理想之地。


柳明章老人留存的印有“杨靖宇印”的笔记本


1967年6月份的一天,柳明章和同村的张元聪在大荒沟铲地,“张元聪的锄头突然间被一个东西挡了一下,他用手扒拉开土一看,是一个铜的狮子狗,上面全是锈,不过挺好看。我俩关系挺好的,我就管他要来了这个东西。” 当天中午吃完晌饭,柳明章就在水盆里将这个东西进行了清洗。“我洗完一看,不是狮子狗,是一个扭头蹲着的狮子,高3厘米左右,红铜打造。虽然物件不大,但做工精细、完美,狮子的威武神态依稀可见。狮子下方是一个方形平面,边长1.5厘米,年头久了被泥土糊上了,边角露出字迹笔画。我用钉子把土慢慢抠掉,发现上面有字。”


下午上工时,柳明章跑到生产队会计那借来印泥,朝着自己的一个笔记本上接连卡了十多下。“这一卡可把我惊呆了, 杨靖宇印 四个大字清晰可见。这难道是杨靖宇将军的铜印?这可了不得了。我及时向生产队汇报,又报告给民兵连长赵京秀。没过多久,北京来电话了,说这东西很重要,让赶紧上交。”


柳明章将这枚红铜蹲狮印交给了赵京秀,从那以后他再没有见到这枚印章,也没有相关部门颁发的任何证明和证书。他唯一保存的就是1967年用印泥卡出的有 杨靖宇印 的笔记本。“笔记本里有10多张纸上卡有印章,那时听说我捡到杨靖宇将军的印章,大家伙十分敬佩杨将军,都想留个纪念,这个朋友来要撕一张,那个朋友来要撕一张,结果现在就剩下两张了,其中一张还很模糊,印章字迹清晰的就唯独一张了。我舍不得给别人,一直珍藏着。”


1969年,柳明章招工来到通化市二道江区,在通钢炼结厂做了一名铆工,一直工作到2000年退休。“这期间我再没向任何人说起我捡到杨靖宇将军印章的事儿,一是没有书面证明,二是没人会相信,不过我这辈子都为捡到这枚印章而骄傲。这枚印章在通化县兴林镇大荒沟发现,证明了杨靖宇将军带领的抗联部队在那里战斗过。现在这枚印章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陈列,我再没看到过。”据资料记载,1933年12月31日,杨靖宇率部开进现兴林镇境内的惠家沟进行修整,此后杨司令曾11次到惠家沟谋划抗日大事,惠家沟也就成为抗联一路军的司令部所在地。据不完全统计,杨司令生前曾到过河里及周边沟屯17次,他的印章遗失在通化县兴林镇境内也就不以为奇了。


6、河南农民上山采药捡到的武则天除罪金简


1982年5月,河南登封县农民屈西怀上中岳嵩山采药时,在祭坛中岳的“登峰坛”边的石缝中,捡到了一块金属薄片。过了不久,一个外地人上门出价1000元买下这个金属片,在30多年前,这算得上一笔巨款了。然而屈西怀却没有答应,外地人以为他是嫌价格低,于是便开始就一直加钱,从1000加到1万,再从1万提高到5万,最后提价到10万,但屈西怀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将文物上交国家。




上交后,文物专家对其进行了鉴定,解开了这个金属薄片的真面目,原来,它是武则天为自己除罪投递的金简。金简上面的铭文写道:“大周圀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庚子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意思大致“大周皇帝信奉道教,期盼长生不老,祈求各位神仙除去我在人间的罪过”。武则天除罪金简,在我国是首次发现,独一无二,现藏河南省博物馆。由于武则天的墓穴至今仍未打开,这是现存惟一一件属于武则天的文物。


武则天为了掌握权力,连自己子女也牺牲,她晚年也感到罪孽深重,怕自己不能升天,要下地狱,她听说,做一块金简,把自己的罪过刻在金简上,埋在嵩山,就可以除去罪孽。公元700年4月即武则天77岁时,她到登封城三阳宫游幸得了重病,病好后恰逢七月七“乞巧”日,这天她再次游历了嵩山,派太监胡超带上表达自己意思的金简到嵩山山门投递。金简上的文字即武则天对中岳祭拜的祈祷词,有人解释为是武则天拜谒中岳嵩山入门的“名片”,即古代所谓的“入门投刺”。



此外,金简上有武则天自造字5个,为“圀”(国)、“瞾”、日月、臣。武则天称帝以后为了彰显她的标新立异,表达她的政治意图,先后创造了19个自造文字。这些自造文字基本是在原有文字基础上加以改造。所造文字一是武则天年号,如:载初、天授、圣历、证圣等。二是年、月、日、星、天、地、人、臣、君、国等国家公文、书信、文章常用字。三是武则天自己的名“瞾”。这些字体现了武则天的统治思想,如她自己的名“瞾”字,取日月当空,光照万物之意。据《正字通》载:“有言國中或者,惑也,请以‘武’镇之。”但改后像武氏被困,于是又改成“圀”,意为国家统御八方,八方之民悉为掌握。臣字为一中心,作人臣的要对君主一心,对万民一心。武则天通过造字宣扬她的治国方略,传达她的对于国家、人臣、天地的思想,树立她作为人君崇高的地位。但由于她所造的字背离中国传统的汉子成字原则,过于复杂难懂,所以武则天死后,这些字就被抛弃,成为死文字。


7、废品收购站发现的鸟盖瓠壶与何尊


这件战国时期的青铜酒壶,是国家一级文物。壶盖为一只鸟的形状,壶腹呈瓠瓜形,所以称之为鸟盖瓠壶。鸟盖处有环扣,可以自由开合。壶颈部至腹部装饰有精美的两道宽带纹和六道蟠虺纹。壶盖上的鸟尾与壶把手用链环相连接,链分四节,每节链环均饰有头朝上,尾部卷成圆环形的蛇纹。鸟盖瓠壶是文物工作者在陕西绥德县废品收购站中偶然发现的,当时它已身首异处、面目不清,经专家鉴定得知是一件战国青铜器,这才使其幸免溶于炼炉之中。


史书记载,瓠壶为“尚礼”之用,装的酒称之为“玄酒”。因此有学者认为壶盖上鸟的形状,与我国天文典籍中所著录的“瓠瓜星”和“天鸡星”可能有一定的联系,盖上的鸟首可能表现的就是天鸡。所以这件鸟盖瓠壶应是战国时期一件与祀天有关的重要酒器。


同样发现于废品收购站的,还有一件国宝级文物——何尊。1963年,何尊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后辗转被卖到了废品收购站。1965年,当时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佟太放偶然间发现了它,并向博物馆汇报。后来,何尊被宝鸡市博物馆收购并珍藏,经过专业人员判断,它是一件西周早期的文物。


1975年,时任上海市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先生发现了何尊内的铭文,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的相关历史事件,极具研究价值。而铭文中“宅兹中国”四个字,是我国发现的“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