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老票证看时代变迁

2017-12-07 李富平 严必洪 古籍
29 25407 29 7547 0 0 1595 0 0:00:15 0:00:04 0:00:11 1595

谷城县民间收藏家任勇波是一名收藏爱好者,他众多的藏品中,收藏有不少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票据,这些藏品,零星的记录了那段失落在历史缝隙的记忆碎片。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发票并不陌生,因为发票与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提起“发奉”,一般人特别是年轻人,就鲜知鲜见了。


 “发奉”是旧时发票的一种商业辞令,意为“发出奉上”,带有一种谦恭和儒雅,是商家给买家开具的发票,是比较早期的一种金融交易凭证。据有关人士考证,“发奉”大约形成于清代,是沿于清代的“钦奉”或“御奉”,发奉上还刻有印章,传统印章文化现在已经逐渐湮没,这些旧时的发奉,为我们打开了一本收藏丰富的“庶民印谱”。“发奉”大约消失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后改称为发票。这种老发票作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载体,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经济价值。



手书的发奉



下图为毛笔手书在普通白纸上的“发奉”字条,这件藏品由右至左纵向书写,记录了两件交易物品及价格,“折洋弍萬弍仟元”,落款是“石花区社台升”。“台升”是售货方给石花区社的谦敬之辞,多用于书信和发奉。落款时间是“五月十六日”,没有记录年份。在落款右侧一枚印模,朱文印文为“李荣华印”四个篆书字体,李荣华是本项业务的证明人或经手人。



发奉正文的文字上盖有四枚长方形无边框朱文印模,印文为“卢聚发记”,字体为繁体仿宋字。“卢聚发记”应该是谷城县石花街一个经营杂货的店铺字号。从这张发奉的方寸之间来看,总价格为二万多元的“巨款”,应该是第一套人民币使用期间,上世纪50年代初,通货膨胀很厉害,国家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面值也很大,此条据应该发生于1955年5月10日之前。



两件领条



下图右侧是一件加工手续费的领条,左侧是一件加工产品原材料的领条。均为毛笔书写在普通白纸上,格式为竖式由右至左。

右边领条的全文是:“今领到 石花社区加工荒铁陆百斤洋板壹百伍拾叁斤 1954.5.30 条”。从领条的两枚印模可知,商铺的字号为“余春泰”。在“荒”字的旁边钢笔书写有“东河”“价2500”,在“洋”一侧写有“库”“价4700”等字样。“东河”和“库”记录的大约是出货地点!相对于“西河”而言,“东河”应该是靠近浦河、也就是北河的某处地点;“库”当是区社的货物仓库。“价”应该是指货物单价。“荒铁”一词,或为原铁抑或生铁的别称!“洋板”应该是铁板之意。铁板之前冠一个“洋”字,表示这种铁板源于进口。当年的“洋火”(火柴)、“洋油”(煤油)、“洋布”(布匹)、“洋胰子”(肥皂),甚至把三八大盖叫做“洋枪洋炮”等等,均因为它们是外国生产的物质。这也表明当年我国民族工业的相对落后。


左边的领条全文为:“今领到石镇区社加工手续费人币壹佰肆拾萬元。53.四.廿三  领条”。两枚长方形朱文印章加盖在金额和时间上,印文为“石镇利民油坊”,字体为楷书仿宋体。这个时间还是第一套人民币使用期间,所以,单单加工费就达到一百多万元,折合新币也是一百多元,这在当年最高月工资仅仅三十几元的时代,一百多元的加工量也是不小的。条据上虽没有写明究竟加工的是何物,但“利民油坊”的字号告诉我们,这是“利民油坊”为谷城县石花区社加工的食用油的加工费。


上面几件藏品因为是商号与区社发生的业务,所以条据上相对比较随意,很可能随手拿起一张不大的白纸,就在上面打条子。


印制的发奉



而同时代的商铺也有很规范的发奉。比如下面这件:

这件藏品就是个体商业印制的发奉,这是石花镇“杨世海染坊”特制的规制发奉。从发奉的印制的文字上推测,这是一件石印技术的产物。并可以看出,这是一家专门染蓝色和黑色布匹的字号。在发奉中,杨世海染坊为“合作社”染蓝色布“弍”疋,单价三万七千元。“疋”字通“匹”。这里的单价数字采用的是行业间使用的“码字”,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了。两匹染布合计加工费七万四千元。时间是“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在发奉的右下角有一枚正方形印模,印文为“赵建国章”,篆书朱文,文字笔画纤细,外框粗壮。赵建国应该是此业务区社方面的经办人。为了便于管理,此类发奉还留有存根,表现了早期私有企业主较强的商业管理意识。



印制的发票



下面这件藏品,是由石花区社对外销售的业务发票,它的格式和规制跟后来的发票相差不大,因为采用了多页复写,比较正规。



这张发票印制的文字和表格很接近今天的发票格式。发票时间是“54年4月27日”,出售的货物有三项,一是“照子”,单价1200元;二是“台子”,单价5200元;三是“筷子”单价1000元。数量均为1个,三项合计价格为7400元。这么三件极其普通的日用品,竟然总价达七千多元?也是因为它发生在第二套人民币发行之前,“照子”应该是“罩子”,是一种煤油灯的玻璃罩,这种煤油灯早已经淘汰了(下图)。1200元老币折合新币也就0.12元,筷子也仅仅0.1元,最贵的“台子”也才0.52元。那时候的日用品是很便宜的,货币的购买力是很强大的。发票上有两枚印章,右上角横向盖印的印文是“许鑫武章”,隶书朱文。下面印章的印文为营业员“李荣华”三个篆书字。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前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基层供销社作为服务于农村的商业部门,为国家的全面复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通过小小的票证,可以看到历史的变迁,生活的发展,唤醒大家的心底的回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