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假如明朝末年朝鲜拒不降清 会是怎样的下场?

2017-12-19 凤凰历史 古籍

10月3日,韩国电影《南汉城》上映,广大的中国观众可能对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历史并不了解,但这段历史却和中国人息息相关,这就是史称“丙子胡乱”的清国入侵朝鲜战争。


韩国电影《南汉城》宣传照


这场战争以清国的胜利告终,朝鲜也在屈辱的条约下,彻底脱离与明朝的附属关系,转而归附清国,由于仅仅30多年前,明朝在壬辰倭乱中对朝鲜有再造之恩,因此在了解明末历史的国人中,朝鲜的投降一直都是让人义愤填膺的话题,但我们不能以情绪化的方式来看待历史,冷静观之,可以发现,朝鲜投降于清,情于理并无可以苛责之处。若不信,我们不妨假设一下朝鲜不投降,会是怎样的下场。由此来设身处地,看一看朝鲜当时的境况。


朝鲜援助明朝与萨尔浒大败


若要谈朝鲜的处境,就不得不谈它与明朝的关系以及明朝同后金的战争。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建立李氏朝鲜,并与代元而建的明朝建立友好的关系,随后成为明朝的附属国①,李氏朝鲜在1592年到1598年的壬辰倭乱中险些为日本所灭,幸得明军拯救复国,一直以来都是明朝忠诚的附庸。而后金,即为后来的清,是由盘踞在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建立,在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后金之前,它也是明朝统治的附属民族。努尔哈赤的扩张与明朝产生了严重的矛盾,1618年努尔哈赤颁发了七大恨讨明檄文,双方正式爆发战争,后金势如破竹先后夺取抚顺、清河等明朝在辽东的领土,明朝在辽东的统治岌岌可危。


后金(清)的奠基者努尔哈赤


面对如此危局,明朝马不停蹄地调动各路兵马,并通知与努尔哈赤部有怨的叶赫部女真以及附属国朝鲜出兵于辽东集结,准备全力镇压后金的叛乱。在这多达10余万人各路联军中就有来自朝鲜的1万多名援军,他们由五道都元帅姜弘立统帅,协助明军作战。

1619年,联军分为4路出击后金,如此声势浩大的攻势却暴露了兵力分散的弱点,努尔哈赤仗着部下骁勇善战又熟悉地形的优势,以机动作战将各路联军逐个击破,面对如此崩坏的局势,朝鲜军队的都元帅姜弘立带着剩余的朝鲜军投降后金。此次战役以后金的大获全胜告终,它宣示着后金迈向征服中国的鸿途正式开始,也代表着这个新崛起的野蛮征服者注意到了朝鲜。


于是,努尔哈赤释放了朝鲜的俘虏,让姜弘立写信给朝鲜时任国王光海君,希望能打破明、朝两国夹击后金的局面。朝鲜国王得知此事后,只得派遣了使者前来致谢②。此后,朝鲜也一直奉行中立政策希望在两个惹不起的势力之间谋求活路。


面对后金骑兵冲击的明军


朝鲜如此行为,相当于消极的逃避自己的责任,明朝内阁次辅徐光启因而抨击其“鲜、奴之交已合”③,甚至要求监护朝鲜,不过这样的局面没有持续多久,徐光启的建议终因朝鲜多次派遣使者解释,以及朝中反对者的激烈反对而作罢。朝鲜也于1623年仁祖李倧政变夺权而改变了以往的摇摆,恢复积极支持明朝与后金战争的外交策略,同意明朝总兵毛文龙驻扎皮岛对抗后金,并拒绝将辽东逃亡而来的人交还后金,反而将其交还明朝④。


面对后金的巨大威胁,朝鲜还是贯彻了对于明朝的忠诚,也因此,朝鲜将自己推到了后金的眼前,成为其眼中钉肉中刺。当然,从后金的战略观点出发,一个支持明朝的朝鲜的存在,用“如芒在背”这个词形容也许更加合适一些。


皇太极两次入侵朝鲜


1626年努尔哈赤病死,其子皇太极继位,刚一登基他便力图打开努尔哈赤未曾打开的局面:向西他率军发动宁锦会战,向东命令贝勒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岳托等人率军5万渡过鸭绿江进兵朝鲜。


皇太极东征目的有二,一为拔除毛文龙这个眼中钉肉中刺,二为逼迫朝鲜臣服解除东部的后顾之忧。


为此,皇太极还特意叮嘱了战略规划:“此行非专伐朝鲜也。明毛文龙近彼海岛,倚恃披猖,纳我叛民,故整旅徂征。若朝鲜可取则并取之。”⑤


1627年1月8日,大军正式开拔,仅仅6天后,后金军就攻了陷朝鲜所属的义州,然后分兵铁山,袭击毛文龙所部将其逼回皮岛,接着沿朝鲜湾南下连克定州、凌山汉城。


虽说取得了初步胜利,但是后金军因为兵力较少,在不断深入后显得捉襟见肘,加上接下来的战略目标是朝鲜的平壤和汉城,因此,阿敏遣人向朝鲜致书要求其臣服并交出毛文龙。朝鲜严词拒绝了这个要求,知道朝鲜无力抵抗却不想放弃的意图后,阿敏便派人回沈阳向皇太极要援兵。皇太极听闻后告知阿敏可以自行斟酌前进事宜⑥,然后立刻调动蒙古援军赶赴义州增援。得到支援的后金军于1月21日攻占安州直逼平壤。此时平壤只有1万人的军力,不足以抵抗后金大军,便向汉城求援。但后金军未等朝鲜国王有所反应,就在仅仅5天后兵临城下,城内军民自知无力抵抗便弃城而逃。


平壤失陷的消息让汉城居民一片恐慌,但朝鲜国王李倧并没有完全放弃抵抗,他立刻任命张晚为都元帅,征诸道士兵勤王。不料奉命率军北进的张晚在行至半路时听闻后金攻陷平安道诸城后吓的弃军而逃。


这下李倧彻底傻眼了,只能安排大将金尚客守城,自己带着家眷逃亡江华岛。


既然无力作战,那么就议和吧,1月27日,李倧主动派人送交议和书,让后金退兵后议和,但阿敏却并不同意,反而在二月初占领黄州。武力威胁了一番后,阿敏提出了三个苛刻的条件:“一曰割地,二曰捉文龙,三曰借兵一万,助伐南朝”⑦


朝鲜虽不同意却也无法再战,只能提出交纳贡金的条件求和;而阿敏并不满足却在其他将领的压力之下只得接受。于是3月3日双方在江都西门外筑坛盟誓,结兄弟之国,交人质纳贡,后金则在达到目的后,留了一部分军力驻守义州,其余部队退回沈阳。


韩国电影《最终兵器弓》中的后金骑兵入侵


这次战争后金虽说取得了胜利,但并没有真正达到目的。毛文龙未被消灭,朝鲜也没有真正的臣服:后金曾要求朝鲜断绝与明的关系并去明天启年号,朝鲜并不同意,对明朝军队驻守皮岛的支持也一如既往。不但如此,朝鲜还消极对待后金,答 49 34173 49 16821 0 0 7025 0 0:00:04 0:00:02 0:00:02 7023供应的粮食仅仅向其出售了1000石敷衍了事,交纳的贡金也逐年减少,甚至还向皇太极严正抗议,逼迫后金的守军撤出义州。这些情况无疑说明皇太极当初的征伐没有成功,所谓兄弟之盟有名无实,更让皇太极不能容忍的是,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要求朝鲜派遣使者参加皇太极的登基大典,朝鲜却拒绝遣使还扣留了清国的使者。


于是忍无可忍的皇太极决定御驾亲征彻底解决问题。


当年12月2日,满洲八旗7万、蒙古3万、孔有德、耿仲明所率汉兵2万总计12万大军整装待发入侵朝鲜。仅仅9天,清军就杀至平壤,一天后赶赴汉城截断了朝鲜国王李倧撤退到江华岛的道路,只有嫔妃赶到了江华岛,李倧与文武百官退守汉城东约30里的南山汉城,又因刚下大雪未能及时出行,待第2日4000清军兵临城下立寨围困,李倧已是瓮中之鳖。

南汉山城城如其名,是一座立于山上的坚城,清军屡次强攻不克,称赞“此城之险,实天所设”⑧故而皇太极多次下诏劝降,此刻摆在李倧和朝鲜百官眼前的是一个难下的决定:降,还是抵抗到底?


电影《南山汉城》里正准备招降的皇太极


假如李倧拒绝投降


我们都清楚,李倧最后还是投降了,许多不明情况的人因而指责朝鲜意志不坚定背弃明朝,但如果我们假设一下李倧拒不投降会面对什么样的结局,就会明白为何他会选择投降。


南汉山城固然易守难攻,但城内粮食已经不足,每人只能得到半份口粮⑨,当时又是冬季,长此以往必然不攻自破,李倧能指望的只有全国各地的勤王军和明朝的援助。


于是在南汉山城被围之初,李倧就不断下诏让诸道调集援军勤王,自己也积极组织突围,结果三路勤王援军皆被清军击破,两次突围又被清军阻挡。1月7日,全罗道沈总兵、忠清道李总兵率最后的援军解围也被清军击败,朝鲜所能调集的援军,悉数为清军消灭,已无自救能力。


雪上加霜的是,明朝此刻也无力救援,萨尔浒之战明军边军精锐尽失,辽东几乎全线失守;1629年皇太极率军打到了北京城下;1636年明朝本土的农民起义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近在皮岛的明军也在毛文龙被袁崇焕所杀,其旧部孔有德、耿仲明投降后金后大幅削弱,尤其清军为了避免他们支援,更是在12月13日就派遣贝勒杜度及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人率军先行攻往皮岛。


随着朝鲜最后一路援军被击败,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运送火炮赶赴南山汉城,接连的炮击让城内守军意志彻底崩溃,史载“大炮中望月台,大将旗柱折,又连中城堞,一隅几尽破坏,女墙则已无所蔽。凡之落于城中者相继,人皆畏惧”⑩城市危在旦夕,援军尽没,防御失败几乎不可避免。


南汉山城的城墙被火炮轰塌,清军涌入


如此局面可谓令人绝望,纵使朝鲜君臣宁死不降,也改变不了这小小山城不被立刻攻破,也会因弹尽粮绝而不攻自破的事实。


城破之时皇太极可不会再像现在那样考虑议和了,皇太极之所以愿意议和来结束战争,一是因为攻城会造成伤亡,围城则消耗时间与粮草,多少会有损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还是值得的,二是因为在清军将领之中一直以来就有主张不征伐的建议,早在第一次入侵朝鲜的时候主帅阿敏想要继续征战却被迫召开会议商讨是否接受朝鲜议和(11),会上八旗中有七旗都支持议和。


在第二次入侵前夕,大贝勒代善认为朝鲜兵弱,伐取明朝便可迫使其臣服不必征伐朝鲜。若朝鲜宁死不降便证明了代善的说法是错误的,诸多反对声音也会变得毫无作用,皇太极则唯有把战争进行到底才能收场,到那时兵灾难免遍及朝鲜全国,清军的暴行则不可避免,发生在明朝的几次屠杀便是清军会有暴行的有力依据。如此一来,朝鲜是何等地狱般的景象,不言而喻。


对于李倧本人来说,城破后的他便对皇太极来说毫无保留的必要,在皇太极第一次征服后他的表现已经让皇太极很不满意;第二次入侵,如过又是死守不投降,待城破之后皇太极必然除之而后快。除掉李倧以后,皇太极再于江华岛俘虏的李氏其余宗亲中扶持傀儡,便可进行清国对朝鲜的统治。


站在李倧个人的立场上看,届时自己白白葬送了性命,还将江山拱手交到了清国手中--显然,于公于私,死扛到底肯定是最不可取的。


电影《南汉山城》里城破的镜头,大规模的屠杀,将会是城破后朝鲜人不得不面对的

这般下场恐怕任何人都不会愿意见到,莫说李倧不太可能放弃自己的生命和权势,就是为了朝鲜苍生社稷他也不会拒不降清。


今人脱离当事者的角度,站在某些所谓“大义”上去抨击朝鲜的投降,无疑是不合适的。

以史为鉴,若要不做这样无奈的决定,只能依靠自己的强大,像朝鲜这般只能依靠他人,终究少不了兵祸和投降。


注释:

① 《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实录》② 《清史稿·太祖本纪》③ 《亟遣使臣监护朝鲜》④ 《中国军事通史·清朝前期军事史》⑤、⑥ 《清太宗实录》⑦、⑧、⑩ 李肯翊的《燃藜室记述》⑨ 《承政院日记》(11)《清太宗实录》卷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