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孙中山、袁世凯、宋教仁、蔡元培……史上最牛签到!

2018-02-05 青春南京 古籍

裴义理是一名美国传教士,加拿大人,出生在英国的爱尔兰。他在美国专攻神学,1890年来华供职于苏州长老会。1910年,他受聘金陵大学,1914年创办金陵大学农科,此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摇篮。第二年,裴义理又在金陵大学创设林科。1916年金陵大学合并两科为农林科,裴义理任首任科长。

民国初年的一个清明节,裴义理踏着明媚的春光,乘火车从南京去上海。沿途,裴义理看见了不少村民都在自家的坟地上种植树木,感到很奇怪,便问身边的随从这是怎么回事。随从告诉他说,这是中国的一个古老习俗。然而,这个古老习俗却引起了裴义理极大的兴趣。回到南京以后,裴义理还在想着这件事。他在思考:“在自家坟地植树,这目光也太短浅了。能不能鼓励人们到其他地方去植树造林呢?”于是,他提笔给袁世凯政府农商总长张謇写了一封信,建议政府让老百姓在清明节前后大批地种植树苗,这样,不但可以防水土流失,还可以增加百姓收入。裴义理的提议引起了北洋政府的重视。北洋政府很快复函裴义理,并规定清明节是植树节。1915年清明节,中国第一个植树节便诞生了。


裴义理还私人投资在安徽和县设立苗圃,无偿提供苗木给农民造林,选派黄宗发、凌旭东、夏之时等学生,到皖北协助放赈,并提出保留苏皖乡村的大树,用每年采集种子的办法,使拥有者逐年有所收入,坚定其爱护树木之念。


1920年,山东大旱成灾,他又去那里引导大批鲁民出关,在吉林一带定居。东北发生霍乱,他设法建立起一所医院,专门治疗霍乱。他在东北所做的一切引起了日本人的憎恨,把他赶出了东北。1925年,他来到上海,开办了一所工人补习学校,大力组织和推广农业合作社,成为 “二合”的创始人之一。


裴义理爱和青年、儿童在一起,认为他们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裴义理曾经郑重地对他的学生艾黎说: “你年纪尚轻,还可大有作为,然而所望于君者,不要做一寻常的外国人,专门剥削中国以自肥。你应帮助中国、救护中国,使中国人能完全自立。”裴义理帮助中国青年,不以困苦而灰心、不以劳瘁而泯志,其精神令人敬佩。1920年,英美工党排斥华工很厉害,留美工科学生几乎没有入工厂实习的机会。裴义理亲自往各工厂游说,晓以利害,使得福特等英美大工厂相继同意中国学生去实习。前后四五年,留美学生受他帮助的约几百人。这些学生经过严格的培训后,回来都成了当时中国工程界的著名工程师。在抗战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为中国的工合事业作出了贡献,如刘广沛、林福裕、吴去非、毛北屏、黄小民、译锦韬和梁士纯等。


裴义理关心中国人民的命运,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裴义理在金陵大学任职期间,有一天,他去班上讲课,还没有开口,眼中泪珠滚滚而下,全班同学不解其意。他悲愤地说:“中国不得了!”因为那时盛传各国将要瓜分中国,因而他那一腔愤恨悲悯之情,逼着热泪滚了出来。


裴义理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从一个传教士成为热心中国农业事业、热心解决中国农民实际痛苦的国际友人。他在中国的工作,超过了福音的传播。裴义理创办的金陵大学农学院,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农业人才。农林科初创时期,仅有经费5000元,教员二三人,学生十几名。然因方针正确,办法合适,从办学起到抗战开始,毕业生约1200余人,占全国高等农业学校毕业生的三分之一;而从事农业教育及农业改良工作的,占总数的95%。到1948年为止,我国在欧美留学农业的学生全国约计256人;而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生却有120余人,约半数。全国农业机关都有农学院的学生。金陵大学农林科在中国农业科学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裴义理的教育理念及其在农业高等教育上的功绩不可磨灭。他逝世后,金陵大学农学院楼被命名为裴义理楼 (今南京大学化学系楼),就是纪念他创办农林科功勋的。


裴义理加入 “华北华洋义赈会”期间,提出 “赈灾不如防灾,防灾要振兴农业,振兴农业要先加强农业教育”。他建议,将赈灾余款的3/4捐给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4捐给北京燕京大学。他的这项主张为农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看到我国农民生活实在贫困,认为要改善人民的生活,必须先从改良农林事业着手。于是,他联合江苏、安徽士绅,参与创办义农会,宗旨是“招选贫民,酌给费用,开垦荒地,并教以改良农事与园艺之法”。他曾晋谒孙中山先生,请求提倡造林防止水灾,还购买鼓楼金陵大学校园周围的岗地作为苗圃,派学生帮助安徽灾民造林。


1911年,豫东各地荒旱。灾民涌入南京,乞讨求生,扶老携幼,一时逾4万人,嗷嗷待哺。不但其情可悯,且有损市容及治安。裴义理向校方请求,将校园余地拨出,由他亲身领导难民破土而耕,种植番薯及各种豆类;又请准政府,将紫金山区荒地约2000亩开垦,捡出大小山石为材,沿坡筑路,并搭盖简单的农舍于山坡上下,以工代赈。结果数千人以此为生。


1912年,中国刚刚经历一番战争,恰逢长江水灾,南京哀鸿遍野,难民不计其数。在金陵大学任教的裴义理,提出“招选贫民,开垦荒地,酌给费用,以工代赈,并教以改良农事与园艺之方”的救济方案,计划成立“中华民国义农会”(又称“华洋义赈会”),并联系了刚刚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的民族实业家张謇,张骞认为这个方案极有价值,又带裴义理拜访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孙中山也高度认同,在《成立中国义农会呼吁书》率先签名,表态“竭力襄助,速观厥成”。随后30多位政要纷纷签名,其中22位还钤以印章,以示郑重。


随后,临时政府随后专门拨给紫金山、青龙山官荒土地4000亩,作为开垦造林之用。裴义理亲自动手,并创办灾民子弟学校,传授林木种植技术,使参加以工代赈的农民人数越来越多,种植的林木质量越来越高。经过他主持的大规模的垦荒造林,才使得紫金山有了今天的郁郁葱葱。


1919年,裴义理到吉林筹划垦荒工作,被土匪刺伤回美国休养。1933年最后一次来华,在安徽和县等地筹划乡村建设。1934年因病回国,1935年11月为病痛所苦而自杀。


《成立中国义农会呼吁书》全文如下:


金陵大学堂算学教习裴义理君创办义农会,专为中国贫民种植荒地,自谋生计,办法甚善,至公无私。赞成诸君,均愿竭力襄助,速观厥成。兹特书名于后:


孙文、黄兴、陈贻范、张謇、黎元洪、袁世凯、蔡元培、吴景濂、刘冠雄、王宠惠、冯元鼎、唐元湛、柏文蔚、韩国钧、应德闳、唐绍仪、程德全、温宗尧、伍廷芳、熊希龄、宋教仁、陈振先、赵秉均、施肇基、段祺瑞、徐绍桢、吴介璋、吴贤、郁屏翰、朱端。


华洋义赈会。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伙人有多生猛,稍微整理一份他们的简介:


孙文,中国国民党总理,中华民国及中国国民党创始人。

黄兴,同盟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华民国开国元勋。

陈贻范,外交家,曾任袁世凯大总统府高等顾问。

张謇,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黎元洪,曾两次担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大总统。

袁世凯,曾任清朝内阁总理大臣、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中华民国大总统等职。

蔡元培,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

吴景濂,民国初年四次出任国会议长。

刘冠雄,中华民国海军上将。

王宠惠,历任外交总长、司法总长、国务总理、代理行政院院长、中华民国第一任司法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职。

冯元鼎,曾任交通部次长。

唐元湛,清朝最后一任上海电报局总办,民国第一任电报总局局长。

柏文蔚,中华民国陆军上将。

韩国钧,历任江苏省民政长,安徽巡按使,江苏巡按使、省长、督军等职。

应德闳,曾任江苏民政长。

唐绍仪,山东大学首任校长、中华民国首任国务总理。

程德全,曾任江苏都督、南京临时政府内务总长。后出家为僧。

温宗尧,历任驻藏参赞大臣、广东军政府外长、政务总裁、汪精卫政府司法院长。

伍廷芳,首位取得外国律师资格的华人,曾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广东省长。

熊希龄,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

宋教仁,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陈振先,曾任民国农林总长兼教育总长。

赵秉钧,曾任国务总理。是中国近现代警察制度创始人。

施肇基,中国第一任驻美国大使。

段祺瑞,皖系军阀首领,曾三次(一说四次)出任国务总理。

徐绍桢,曾任总统府参军长、广东省长、内政部长。

吴介璋,中华民国陆军中将。

吴贤,南京吴良材眼镜店创办者。

朱端,曾任浙江都督等。



“文如其人、字如其相”,看到以上民国人物的签字,都是随手写下的签名,几乎可以看作书法作品,可见当时这些人之所以能在历史上发挥其作用,其政治志向、手握权柄不可没有,其道德文章同样不可或缺。反观当下之中文书写,无论稚童学生还是成年老者,岂不汗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