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李红汛 2018-05-26

今年3月中旬,平顶山郏县薛店镇唐村一名村民在自家麦田里浇地时,发现水全部灌进了一个"老鼠洞"却始终无法灌满,随后村里老人告诉他,浇地水可能流进了封存已久的藏兵洞了。由此,唐村及与其邻近的使郎庙村、  齐村、吴洞等村,都有蛛网般交织的古代地下军事设施——地道再次传开。


5月9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分别到这些村庄实地查看,证实这些纵横交错的神秘地洞确实存在,地洞的出口有的在居民屋内,有的在村外,有的就在村庄水井里。当地八九十岁老人回忆,这些地洞在村民躲避  捻军红胡子、土匪、日寇等劫难时,确实起到了重要的生命财产保护作用。郏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工作人员证实,已确定这些地道为金代,其中齐村地道纳入开发计划。


村民浇地"浇"出古地道


在唐村村支书唐西更的带领下,记者和数名村民来到距村东北一里外的麦地里,只见用挖掘机挖开的三四米深的地下,有一条朝向西北方向的地洞。唐西更告诉记者,前两天下雨,淤泥淤积了三分之二的地洞口,此  前人可以直立行走。


这块麦地的主人唐自强向记者介绍,今年3月中旬的一天,他和家人给这块两亩左右的小麦浇水。从上午开始浇,当快浇到地头时,只见水流进了一个"老鼠洞"里。"我开始以为就是个老鼠洞,一会儿就能灌满,哪  知道这个洞咋也灌不满,我就觉得奇怪,以为是不是麦地下有老坟地?"唐自强说,他赶紧回村里向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打听,老人们告诉他"浇地水可能流进了老地洞里",唐自强随即又将这一情况反映给村支书唐  西更。


5月2日,唐西更找来一台挖掘机,顺着"老鼠洞"开始挖掘,当挖掘机挖到三米深时,地下开始露出大洞,继续深挖,一条西北朝向、将近一米八高的地洞赫然出现。唐自强和另外一个村民找来手电筒,大胆顺着地  洞向深处走,"刚进去不远,就见到从北边又岔出来一个洞口,我们俩也不敢乱走,直走了约四五十米远,就再也不敢走折回来了。"唐自强说,地洞里并不是像看到的洞口那样,地洞里面时高时低,从地面扎进洞  来的树根或草根不时阻拦,地洞墙壁是当地常见的白山土夹杂的小鹅卵石块,唐自强觉得地洞属于就地挖掘,没有使用任何浇筑成份。


可惜的是,由于前两天下雨,这处在麦地的地洞口被淤泥淤积,唐自强所说情况,记者一时无法下去查验。但该村80岁的唐武松老人向记者证实,他小时候也曾经因为追赶钻进地洞的兔子下过地洞,那时候在唐村东  北的深沟处,有个一人高的出口,后来这个出口被封存。这次唐自强家麦地里挖出的地洞,应该与此相连。而唐村的西北方向就是使郎庙村,此前,使郎庙村地下有地道,并与齐村、吴洞村地道相连早已传开,唐村发现的地洞,使原来使郎庙、齐村、吴洞三村有地道的村庄又增加了一个。


记者探寻村民房下地道


9日中午,记者从唐村驱车赶往相邻的使郎庙村。在使郎庙村委,从该村走出去的郏县学者刘顺庭和村支部副书记刘建锋向记者简单介绍了该村的地道情况后,随即就将记者领到一个长满了荒草的废弃院落。


刚一进院,记者猛然感觉一阵凉意袭来,刘顺庭神秘地告诉记者,这是从地道里吹出来的凉气。说地道,却并不见地道的踪影,刘顺庭说,地道就在这个房屋的里面。


打开青砖蓝瓦的老屋,就见屋子东侧窗户下面的地面上有一个大大的洞口,被几块木板遮盖着,这就是地道入口。掀开木板,记者一行沿梯子进入地道内,借助手电筒照明,可以看到地道距地面高约3米,宽约2米,  呈南北走向,并横向西延。遗憾的是,没走多远,地道被封,记者只好原路返回。


据今年77岁的房主刘顺堂介绍,当年盖这个房屋时,就把这个地洞口盖在了房屋内,"当时家里在附近还算比较殷实,听我的父亲说地道盖房内就是为了预防不测应急。"刘顺堂说,他之前曾从这个洞口下去过,内  有三个分岔口,其中一个直通村里的一口老井,他还在洞中发现过粗瓷饭碗。后来他和老伴觉得地道里冬暖夏凉,就堵住了一小段,冬夏时节保暖避暑。同时,为了让堵住的这一段空气流通,刘顺堂又在屋外院内不  显眼的草丛里,挖了一个与地道相通的隐蔽小天窗。除了这个大洞口外,刘顺堂家地下室的床底下,还有一个洞口,今年59岁的村民管顺安说,他年轻时候出于好奇,曾提着马灯也进过这个地道,因为担心迷路走不  出来,他每走一段就会做个标记,即便这样,走了一二百米就折回了。还有一位村民说,他家也有洞口,每逢下雨,他把院里的雨水全都排到地洞里了。


学者刘顺庭分析说,根据村民描述,使郎庙村的地道和茨芭镇齐村、吴洞的地道是贯通的——上下相通、左右相连、道中分岔,不仅有主干道,两边还有小道,犹如迷宫一般,而且这些地道口大都设在古建筑内或院  子里。这与电影《地道战》中的地道布局颇为相似。难怪记者身在地道内,丝毫感觉不到憋闷,反而时时觉得凉风阵阵。


后人曾用古地道避劫难


犹如蛛网般交织的古地道,究竟是何时修筑,又是作何使用,记者随后通过郏县县志工作人员查询,对于唐村、使郎庙村、齐村、吴洞村这四个相邻村庄发现的地下古地道,没有在县志中找到记载。


使郎庙村97岁的刘新富老人回忆,小时候常听长辈们吓唬爱哭的小孩:红胡子来了!于是小孩子会立马止住哭声。红胡子就是清咸丰年间的捻军,捻军曾先后8次打进郏县。每当捻军来时,方圆官员、士绅和村民就纷  纷躲进了这几个村的地道里躲避劫难,这就是"躲红胡子"说法的渊源。也有把地道叫为"躲金洞"、"藏兵洞"等说法。


虽然对这几个村的地道叫法不一,但在抗战期间,郏县的抗日武装和老百姓就利用这些地道,与日本鬼子相周旋捉过"迷藏",保护了当地人民免受侵扰。而到了解放后,使郎庙村、齐村、吴洞村的村民又利用这些  地道,作为储存红薯的地窑;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在深挖洞的口号下,当时郏县武装部的人员曾经下到这几个村的地道里考察,刘顺堂跟随武装部的工作人员一同下地道。后来深挖洞不再说了,红薯也不再  作为主食种植少了,地道作为防空洞和红薯窖的使命才结束,并在被封存后渐渐被人遗忘。


使郎庙村邻近的齐村,地道口分别在村民齐伟锋、胡银秀、刘太等十多家的院内、院外和深井等附近出现,村民曾在地道里发现有古磨、炉灶等。村民胡龙廷还曾从地道里取出了3口水缸和像锄一样的器具。此前有人  通过地道走向分析,齐村地道与相距1.5公里远的茨芭镇吴洞村、薛店镇使郎庙村的地道是相连相通的。


5月10日,记者联系主管文物普查的郏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工作人员齐舒奎,他告诉记者,早在2002年至2006年,郏县和平顶山市文管部门多次进入地道探寻,并报省文物局,确认齐村、使郎庙村、吴洞村地道为金代时  期修建的地下军事设施,其中齐村金代地道已被列为平顶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过,随着距使郎庙村1.5公里左右的唐村发现地下地道消息爆出,再加上使郎庙村、齐村、吴洞村古地道的认定,让不少热衷探险的人好奇心倍增。但齐舒奎告诉记者,这些金代地道因年代久远,加上当地地下地质  比较复杂,不建议个人私自下地道探寻。目前,齐村等已被列为传统村落,当地已准备着手开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