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两下子,你还混啥子江湖?
为什么江湖高手独爱琴与箫?
金庸笔下,一袭红衣的东方不败在月色下吹起竹箫,一曲《笑傲江湖》,与令狐冲神灵相撞;“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亦正亦邪的黄药师,随深情忧郁的玉箫之音翩然而至,箫剑合一,武功盖世。
江湖中,人心险恶、刀光剑影、险象环生,琴和箫是武器、是梦想、是品格,是心灵的偏居一隅。“众人皆醉我独醒”,萧和琴的陪伴,让侠士们孤独深处可自娱,豪情起时觅知音。
/ 壹 琴胆
君子乐不去身
君子和琴比德
琴棋书画,古人“四大修养”,琴居首位。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的古乐器,已走过了三千多年的历史,古琴在古代只称为“琴”,后代为了和西洋乐器钢琴、提琴等区分开来,才称为“古琴”。
琴声只为知音奏。《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君子为了取悦窈窕淑女,弹琴鼓瑟助攻;伯牙、子期一曲高山流水,告诉后代人何为知音;为了撩妹,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虏获了文君小姐姐的芳心。
琴声只由君子奏。春秋以后儒道兴盛,孔子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操琴通乐成为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乐是儒学必修的重要内容,而琴更是儒者的挚爱,君子们或琴书自娱,或琴酒消忧、以琴会友,弹琴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外,道者也迷恋琴那清静洒脱的韵味,从中领悟空灵大智。
自古文人们借古琴完善自我修为,滋养身心,而古琴也因文人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为司马昭所害,临刑前,席坐抚琴,音调激昂、气势磅礴,唯叹惋:"《广陵散》于今绝矣!"诗人王豫听此曲后写道,“鹤梦一庭冷,松风万壑深。怜君广陵散,寥落到于今。”
悠悠岁月,俱往矣。历经千百年,古琴流传至今仍袅袅不绝。它寄寓了中国古代文人君子高风亮节的气度,清净超然的志趣追求,更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和文化。
/ 贰 箫心
我有箫心吹不得
落花风里别江南
箫同古琴一样,历来也是文人雅器。
箫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吕氏春秋》中写有:“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的记载。周代乐器分为“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其中“竹”就是箫。据《通典·乐器》记载:“箫,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十管,长二尺。”
中国古代文人向来奉行“儒治世、道修身、释养心”的价值观。儒家提倡“中和”的道德标准,就是将矛盾的各方面调和统一起来,使其达到最和谐的状态。道家则提倡以表现人的自然情性为美的音乐审美观。“正中平和”和“静淡远虚”的儒道审美观由此共同构成了文人音乐的审美架构。
箫的音量不大,音色柔美、幽雅,体现了“中和”之美。在苏轼的《赤壁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箫声的文字:“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箫声总是清空、悲怨的,这种境界极容易引起传统文人的强烈共鸣。李白《忆秦娥》里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刘禹锡也写过“树绕荒台叶满池,箫声一绝草虫悲。”此外,吹箫人一般要心平气和,才能吹奏出动人的曲子,这又暗和道家主张的“静淡远虚”中的“静”。
箫的形状简单、自然,外形轻巧,便于携带,不仅是文人雅器,也是古时闺房女子的最爱。女子吹箫的画面颇具美感,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吹箫品笛之人,臂上不可无钏。钏又勿使太宽,宽则藏于袖中,不得见矣。”女子吹箫的时候,手臂微抬,宽大衣袖里的手臂以及手臂上佩戴的饰品便若隐若现,含蓄又不乏优雅。
箫并非居庙堂之高、不食人间烟火之物,它也是平常百姓的生活意趣。
古代很多卖饴糖的小贩最初就是用箫声来叫卖的,《周礼注疏》中,“箫,编小竹管,如今卖饴饧所吹者。”宋代也有诗“草色引开盘马地,箫声吹暖卖饧天。”这种功能为箫增添了许多市井气。
后来,文人与箫已经到了合二为一的地步,出现“箫心”一说。“我有箫心吹不得,落花风里别江南”;“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沈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箫审美内涵中所包含的沉郁、失意、豪情、超脱之意通过“箫心”的概念得到完整呈现。
在最近结束的广府庙会·承人之美专场中,我们邀请了两位当代雅士——箫笛传承人郭大强和古琴传承人区宏山,和他们一起畅谈古乐器的过去、现在、未来。
■ 三代与笛、箫为伴
田延友:我看您视频里面介绍,您世家做笛子、箫。
郭大强:做了三代。
田延友:您的笛箫除了贵之外和其他家的有什么区别?
郭大强:从我外公到我,和市面上的产业链生产是不一样的,第一个是音准,根据每个人的使用要求,量身定做。
田延友:您怎么知道所有人都需要音准?
郭大强:音准有一个范畴,所以肯定有一个大概的框架在里面。
■ 古琴有“十四宜弹、十四不弹”
田延友:区老师,您对古琴感情特别深,也是祖传的,作为一个传承人,您的文化自信心相比很少接触古乐器的人,要更强、更自信吗?
区宏山:这个自信是与生俱来的,我很幸运出生在古琴世家,我有一位古琴岭南派代表传承人父亲,他年轻时不止做琴,还修琴、弹琴,除此以外,他还有很深的国学素养,包括书法、篆刻这些,一手包办,所以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个很高大、传统的文人。我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也是我有别于其他人的一个自信。
田延友:拙见非量产演畅会请过一个嘉宾(沼泽乐队),他们觉得古琴包括很多传统乐器已经不时尚了,可以尝试用另一种方式去演绎,我也问过他这样会不会是对传统的一种破坏?他说一般像郭老师、区老师这种特别传统的传承人不会为他所动,不知道两位作何感想?
区宏山:首先我想说一下传统古琴的表现形式,传统古琴非常讲究,古琴有“十四宜弹、十四不弹”,其中就有对俗人不弹、风雨不弹、吵闹不弹。
田延友:您能用肯定或者否定给他一个明确的结论吗?
区宏山:所有东西都不能够一刀切,可能我们是中国人吧!
郭大强:在我看来,每个乐器都有不同表现形式,不管人家怎么演绎。比如我刚才跟老师谈到,很多人在洞箫当中加几个笛膜,这样声音就大一点。但我坚持老祖宗传给我的东西。古乐器的创新还是要的,年轻人他们玩就由他去玩,玩到最后还是会回归传统。
田延友:您是说,他总有玩不动的时候,总会安静下来的。
区宏山:(笑)每个乐器都有它发展的历史时期,古琴来到当代,肯定会出现不同审美观的人去演绎它。
田延友:您觉得这是古乐器的乱相之一吗?
区宏山:总之这也是一个当代的产物。古琴的演奏风格保持了1000多年,隋代以后就没什么大改变,保存下来的琴谱有3000多首,为什么没有改变?因为它追求真善美这种永恒的主题,(沼泽)这种演奏方式也许能让后代区分它的发展时期。
■ 吹箫要心平气和
田延友:无论是琴、箫还是笛子,优秀传统音乐的表达方式有自己坚守的东西,但作为传承人也应有大家风范,鼓励百花齐放,能不能笑到最后就是另外一回事。
田延友:谈到古琴、箫笛,很多传统乐器有一个观念,多少个孔、多少根弦,都有很多说法,甚至上升到哲学思维,有这样的讲究吗?
郭大强:从箫笛来讲,特别是箫有7、8000年历史,它开始是作为一个打猎的信号,后来它的作用和意义才慢慢增加,到了部落社会,慢慢从5个孔、6个孔,到现在箫改为8个孔甚至9个孔。
田延友:根据需要来变化,没那么复杂。
郭大强:其实我以前吹不惯8个孔,我习惯吹6个孔。
田延友:吹箫后郭老师您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郭大强:吹箫要心情平静,如果不平静的话那个音就很抖,表达不出那种感觉,心平气才能平,心平气和就是这个意思。
田延友:我能感受到您心平气和,但您有些观点让区老师有另外一种感觉,波澜起伏(笑)。刚才提到区老师是祖传的,包括受他父亲的影响,有文化自信的基因,又学外语。(区先生的父亲区老上台)
田延友:只请教您一个问题。老先生,您好!您觉得目前中国传统音乐界混乱吗?是您想象的那样吗?有希望吗?
区老先生:我觉得这些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人也不能改变。
田延友:那您就听任这样乱下去吗?
区老先生:我怎么能阻挡这个潮流的前进呢?历史自然会证明它。
“如果要学一门古乐器,你会学什么?”
- 留言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