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3个字是孩子成长最大的绊脚石!你可能每天都在说……

点击蓝字关注👉 亲宝宝育儿 2020-01-10

家长的一点细微改变

就能重塑孩子的个性

甚至影响孩子今后的人生

文 | 索马里的尘

本文由亲宝宝原创首发

 

1

在咖啡馆和朋友聊天,这时身边来了一位带着孙子的老人,孙子大概四五岁。

 

本来我并没有注意他们,和朋友聊着聊着,听见隔壁桌的小男孩提高了声音,不高兴地说:“我自己来!”

 

我这才注意观察了一阵,原来大概是老人刚给孙子买了一套迷你拼插积木,看盒子的图片,应该可以组装成一辆小坦克。


孩子正迫不及待地拆袋玩,而老人则一个劲在旁边指导孩子:


你应该先把不同颜色的积木分类……哎呀不对,我帮你……你看看图,应该是这个……

 

到底是孩子玩还是老人玩嘛。老人如此“热心帮忙”,难怪孩子不开心。

 

然而这样的家长还真不少。

 

常有朋友和我抱怨,自己家的孩子玩玩具,稍微复杂点就会不耐烦,比如搭积木搭不好就把积木哗啦一推、玩拼图玩不好就干脆气呼呼走开等等。

 

除了玩稍有挑战的玩具没啥耐心,一些日常小事做起来也没耐心。


比如纽扣扣两下就放弃了、自己拿勺吃饭吃不好就生气乱扔饭菜,有的甚至翻不好书都不耐烦,干脆就把书扔了玩别的去了……

 

这些场景熟悉吗?那么接下来的场景你可能更熟悉:

 

孩子拧不开瓶盖了,大人说“我来吧”,顺手就拿过来轻松拧开递给孩子;


孩子刚拿到一个新玩具一时间不知道怎么玩,大人说“我来吧”,立刻把每个功能都演示了一遍;


孩子磨磨蹭蹭扣不好纽扣,大人不耐烦地说“我来吧”,于是把孩子抱过来三下五除二就扣完……

 

“我来吧”这三个字,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块巨大的绊脚石!



2

我也不是一开始就意识到,不能对孩子说这三个字的。

 

女儿小蘑菇刚学穿鞋子的时候,大概一岁七八个月吧。


当时女儿对于穿鞋这件事热情高涨,出门的时候都要自己穿。


虽然在我看来那种粘贴扣的童鞋简直好穿的不能再好穿了,她自己却搞个十几分钟还穿不好。

 

每到这时我就心急如焚(尽管并不是总赶时间),嘴巴里说着“算了算了我来”,迅速就帮女儿把鞋子穿好出门了。


直到后来的某一天,我突然发现,出门的时候蘑菇都会呆呆坐在门口小板凳上,等着我穿鞋,自己干脆就不尝试了。

 

这时我才意识到,我的“热心帮助”,完全磨灭了蘑菇学穿鞋的热情。


而孩子对做某件事的敏感期就那一阵子,假如家长没有把握好机会,错过了这一阵,这个技能也许就得滞后很久才学会。

 

最典型的就是学吃饭。


和各种亲戚朋友聚餐时,发现身边不知道有多少孩子,两三岁了还在理所当然的让大人喂饭,家长还一边喂一边抱怨:


“你家女儿吃饭吃得真好,我家的怎么也不肯自己吃,非要喂。”

 

那肯定啊,孩子对拿勺子往自己嘴巴里送食物的敏感期从1岁前就开始了。


假如你强行剥夺了孩子自己吃饭的权利,待这段“热情劲儿”过去,孩子就会认为吃饭就该是大人喂,自己是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的。

 

到了两三岁,你再不停“教导”孩子“你应该要自己吃饭了”,可惜为时已晚,你只能用更多的耐心,等待孩子重新对自己吃饭提起兴趣。



3

也许你会说,孩子两岁不会吃饭,三四岁总会了吧。孩子三岁玩不好拼图,四五岁总会了吧?

 

话是没错,随着成长,孩子终会学会所有的技能,可我们想要的,难道仅仅是孩子能自己走路、吃饭、穿衣、玩玩具那么简单?

 

当然不是。

 

孩子如果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成功的做好了某件事,才会建立起自信心。


每多克服一个困难,孩子就会对自己多一点自信,也多了一点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耐心。


这对孩子个性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

 

这个时候,如果大人从“结果”帮助孩子——直接帮孩子完成这件事,等于是扼杀了孩子探索的心理需求,也残酷地夺走了孩子的一次“成功体验”。

 

在孩子看来,当他们在蹒跚学步,大人却二话不说抱起就走,等于在说“你走不好的”;


当他们在牙牙学语,你却急于纠正他们的发音,等于在说“你说错了”;


当他们在尝试自己穿衣洗手,你赶紧冲过去帮他们做好,等于在说:“你不行”。

 

这种时候,孩子不会感到你是在帮助他们,他们感到的是大人对他们满满的不信任。


大人的这种做法,会对孩子造成这几个负面影响:

 

孩子慢慢停止了探索,依赖心重,懒于思考,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


孩子变得缺乏自信,和人交往总是胆怯,更别提大方地与陌生人交流了;


孩子可能变得性格暴躁,一点事做不好就乱发脾气——因为他们从未被真正耐心对待。



4

那在孩子的成长中,大人就干脆袖手旁观,完全不帮助他们?

 

当然不是啦,我们要帮,不过是从“过程上”帮助孩子。

 

自从我意识到我不该从“结果上”帮女儿穿好鞋子以后,我就格外注意对蘑菇的帮助方式——只教方法,不帮结果。

 

孩子到了两岁,独立意识开始变得超强,无论做什么都大呼“我来”。


这个阶段,女儿会要求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手、自己冲奶粉、自己上厕所……

 

这可真让老母亲头疼啊。


要知道,笨手笨脚的小家伙,洗个手就可能把袖子全弄湿外加来场小水灾、冲个奶粉可能一半都撒在外面、自己穿衣服则可能十几分钟还在和裤腿儿大战呢。

 

可我还是尽量做到,不抹杀女儿“自己来”的热情——

 

女儿要自己吃饭,我给她戴好围兜,就不再管她。


当看到她成功喂自己吃了一口两口,我就会诚恳地鼓励她继续。


这件事必须要克服家长的心魔——怕孩子吃不饱、吃冷饭,我们的孩子没有那么脆弱。


比起吃一口冷饭,一顿饭没吃饱,我认为一次次抹杀孩子探索和学习的热情,才更令人痛心。

 


女儿想自己穿衣服,我会用“慢动作”和简单的语言为她演示加讲解,我是怎么穿衣服的,然后鼓励她自己试试看,她想自己来的话再慢我都不催,她向我求助我才会稍微帮一下;


这样半个多月后,某一天午睡后,她突然自己打开房门跑了出来,兴奋异常地对我说:“妈妈你看!我自己把衣服裤子还有袜子穿好了,你看我厉不厉害?”


当日中午她穿了睡袋和尿布,需要脱睡袋脱尿布,再换上内裤和家居服。那一刻老母亲简直热泪盈眶啊。

 

女儿想自己洗手,包括搬来小板凳、取洗手液、挽袖子、开水龙头、洗手、关水擦干手这一系列步骤。


当我发现她有这个强烈愿望时,就不再“代劳”。


我先完整地演示和解说一遍,该如何洗干净小手。


从此就只站在她身后看着,哪怕她泡泡都没完全冲干净,还搞得一地水,我也会给予肯定,而不会马上帮她“返工”或抱怨她弄湿了地板。


因为我知道如果我这么做,等于就是否认了她的“成果”,挫伤了她下次再自己来的积极性,没有下次,又何来进步呢?

 

那么,如果孩子已经一遇到困难就气恼或者哭闹怎么办呢? 


那家长要做的有这两件事:

 

第一是要立刻停止对孩子不必要的帮助,细心观察孩子当下的热情在哪里。


无论是想自己吃饭还是自己洗澡、是想自己收拾碗筷还是仅仅只是对某个玩具着迷,你总能找到切入点,让孩子在这件事中找到信心。


不过,孩子的性格是多日养成,想要改变,也需一件事一件事来——开始晚,也比永不开始好。

 

第二是家长要调整心态,允许孩子犯错。


以孩子打破杯子为例,千万别怒气冲冲的一边埋怨孩子一边迅速就扫好了碎片。


而是应该先平息心情,再和孩子分析打破杯子的原因,然后请孩子一起收拾好,也许,顺便还能科普一下杯子的材质特性呢!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最终能成为一个独立又对世界充满热情的人,愿望很宏大,教育却很日常。

 

其实有时候,家长的一点细微改变,就能重塑孩子的个性,甚至影响孩子今后的人生。


不如从今天就开始试试看,再也不对孩子说——“我来吧”。


孩子的成长过程

也是父母不断学习的过程

耐心和知识缺一不可

学到了就转发朋友圈吧


微信改版之后,

你是不是经常找不到轩妈了,

按照下面的提示

把亲宝宝育儿“设为星标”吧

再也不会错过精彩文章了!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文章



作者:索马里的尘,亲宝宝特约作者,曾任女性生活杂志主编,如今正潜心研究幼儿教育,并用心养育着31个月的女儿小蘑菇。本文由亲宝宝育儿原创首发,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转载」申请授权


亲宝宝长期招募原创作者,征集优质情感育儿文。公众号对话框回复「投稿」查看详细规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