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妈一句话让女儿得抑郁症:多少孩子,毁于父母不会好好说话?

点击蓝字关注👉 亲宝宝育儿 2020-01-10

越是面对孩子

越需要三缄其口

文 | 佟霏

本文由亲宝宝原创首发


1

一个孩子人生的转折点,或许仅仅就是从一句话开始的。


这两天,在知乎上,我看到一位网友讲述了好朋友多多的故事,读完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两人从小是发小,而这位网友一直视多多为偶像,因为:“在我眼里,她很有领袖的样子。”


这样一个看起来光芒万丈的姑娘,在家庭中的经历却充满伤痕。


小时候,多多的爸爸因为赌博很早就离开了她,妈妈一个人含辛茹苦地带大她,但却很少给她好脸色:“你和你爸一样都是混蛋,都是为了给我找麻烦来的,都是来讨债的。”


妈妈的话,让她背上了沉重的负罪感:“每当我花家里一分钱都会难过,我知道我和我爸一样,都是来跟她讨债的。”


渐渐的,多多开始遇到情绪上的问题:“经常控制不住情绪,莫名其妙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有时甚至躲在房间里不敢见人。”


而多年之后,这位网友再得到多多的消息,便是她患上了抑郁症。


最亲近的人口中说出的话,像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了多多对人生的期望和生命的活力。


孩子还没有起跑,就已经被绊倒在妈妈的语言暴力中。


 

2

“爱之深,责之切”

是语言暴力最大的谎言


难道多多的妈妈不爱她吗?答案显然不是。母女相依为命,多多的妈妈也视自己的女儿如生命。


只是,多少伤害以爱之名。


语言暴力,从最亲近的人口中说出时,总是会被解释成:“爱之深,责之切。”


我小时候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父母信奉打压教育,所以我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受到过夸奖。


在初二那年,因为成绩下降,父母和亲戚总动员,对我发起了一系列的“激励法”。


“说到底你就是笨。”


“像你这么差劲,以后就是工作了也得总被开除。”


“说你都是为了你好,你要是别人家孩子我也懒得说你。”


父母的本意是希望我能够“知耻而后勇”。然而,那些肆无忌惮的打击的话语,都被我信以为真。


跌跌撞撞地走了许多年,我才能够重新评价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父母常常意识不到,孩子在那些语言暴力中,究竟隐忍得如何辛苦。


而那些扭曲的语言,一点点渗透在孩子内心深处,成为孩子心底挥之不去的阴霾。


无数父母对孩子实施了语言暴力而不自知,关键在于:他们认为小孩子没有心,不会受到伤害。


前不久妈妈受到亲戚的一些批评,心情郁闷。


我假装无意提及:“以前你就告诉我,说你都是为了你好啊。”


妈妈脱口而出:“那是因为你是小孩啊,说你还不长记性呢!”


这次轮到我惊讶了,我想反驳,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施加在成人身上的语言暴力,能够被疏导和反抗,也能够被承认是伤害。


但施加在孩子身上的伤害,却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没有反馈和抗争,便被认为不存在。


成人得到的伤害,更容易经由各种渠道去消化分解。而孩子身上的伤害,却长长久久地长进了他的性格里。

 


3

“坏的预期”

是伤害孩子的“软暴力”


还有一些不易察觉的“语言暴力”,它未必那么尖锐,但却同样会伤害孩子。


前些天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反思了好久。


儿子小树一个人进了卫生间,并且反锁上了门。


平时,我都是要求他不能反锁门的,这一点“反常”,一下子引起了我的警觉。


他进去了有一会,接着我又听见了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于是忍不住赶紧喊他给我开门。


打开门,眼前是一片狼藉,卫生纸摊了满地,镜子上、地面上到处都是水。


我生气地斥责小树:“你别给妈妈捣乱行不行?”


小树委屈地撇着嘴巴哭了起来,接着他又拿起了手中的纸,在镜子上擦了起来。


我这才看明白,原来,他是想帮我擦镜子,给我一个惊喜。


而我斥责他的原因,正是我心中已经对他做出了“没干好事”的预期,才急于一进门就批评他。


这也是众多亲子矛盾的导火索。当一件事情发生时,首先对孩子设下了“坏的预期”。


比如,当孩子努力为父母做一件事时,怀疑孩子“别有用心”: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想要逃避惩罚?


当孩子努力达成目标时,不信任孩子的努力,而是怀疑他投机取巧。


对于孩子的“分内事”,不断地敦促他完成,也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信任。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纳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亲子关系中,更是如此。好的父母不做孩子的“差评师”,而更擅长于做孩子的观察者。


并相信孩子有能力自我觉察,无需父母的控制,便能够学习、成长,向更好的方向走去。


孩子会不自觉的受到父母“期待”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埋下的是“坏的预期”,那么孩子也会慢慢失去努力变好的动力。


反之,如果父母内心对孩子是“好的预期”,孩子也会越来越积极变好。


 

4

那些伤人的话

时间久了会成为杀人的刀子


无论是那些直接刺痛孩子的暴力语言,还是那些表达“非信任”的“软暴力”,指向的结果,都是使孩子否定自我。


他们会觉得:


“我是不好的。”


“我是没有能力的。”


“我是不值得被爱的。”

……


久而久之,则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一位藤校女博士从小被妈妈要求严苛,一次被妈妈指责后,她追问了一句:“我是不是永远都没办法让你满意?”,妈妈回答:“你觉得自己做的很好么?”


随后,女博士跳楼自杀;


杭州15岁学生楠楠两次自杀未遂,他写下的“遗书”被发现,其中记录了去年暑假,妈妈让他刻骨铭心的一句“你给我去死”。


在遗书中,楠楠写道“你也许是气话,但那个时候我真的心痛地说不出话来。”


那些伤人的语言,是如何让孩子走向了难以挽回的地步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会深刻的影响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感,能够支持孩子的动机。


当孩子对于未来是积极乐观的,那么他的生理和心理也会更加健康,很少感到沮丧和失落。


并且他们会热爱生活,有更强的动机去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父母经常否定孩子、羞辱孩子,对孩子表示不信任,就会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孩子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种种难题,当他遇到困难时,动机不足导致他难以主动寻找解决办法。


最终,对困难的恐惧会使孩子陷入无助之中,甚至对整个生活都失去了兴趣与热情。


 

5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正因为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所说的话才那么特别,具有那么强大的影响力。


当我们转换语言表达的方式时,会发现,孩子也会快速的发生改变。


  • 自我识别,避免情绪发泄。


有时候,我们吼过孩子,自己也会懊恼,但觉得当时就是忍不住。


父母自身的心情常常会影响对孩子的宽容度,心情好时更有耐心,心情不好就一吼了之。


也有很多父母自身压力大,便把那么情绪统统发泄在了孩子身上。


孩子何其无辜。


那些发泄的语言,便是不折不扣的暴力。


父母首先要做的便是自我识别,识别自己当下教育孩子的情绪,究竟是因为孩子的行为本身,还是父母自身情绪的宣泄。


尝试用积极的方式去疏导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离开当下的场景。散步、游玩、或者一个人静坐、找同伴倾诉都是更好的选择。


  • 传达信任,而非质疑。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讲过自己的一段童年往事:


“我小学时一次考了全班第十四名,这应该是仅有的一次跌到十名以下。我心理惶恐,不敢给爸妈看成绩单。”


直到开学那一天,他只好把通知书拿给妈妈看。


妈妈吃了一惊,说:“怎么这么差。”


武志红说:“妈你放心,下次就会好。”


妈妈没有再多说什么,而下一次,武志红果然考了全班第一。


克制急于说出口的告诫和批评,相信孩子能够做好自己的事。信任,才是对孩子最有力的托举。


  • 重视关系,高于教育。


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能够影响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前提。


如果教育是以伤害“关系”为前提,那么教育的效果也会大大折扣,甚至是得不偿失。


童年被伤害的孩子,人生之路常常走得更加坎坷。


这是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与父母之间的相处互动方式,在成年之后,也不自觉被类似的关系所吸引。


反之,在良好的互动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会让自己在糟糕的情境中被困太久,他们会积极的寻找出路,改变当下的局面。


世间没有完美的小孩,但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父母说的每一句话,都在形成孩子的人生观。你看向他的眼睛里,折射着他对自我的评价。


“好好说话”,也好好“听孩子的话”,越是面对孩子,越需要小心翼翼,三缄其口。


不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尝试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放下我们的担忧,选择信任和祝福孩子,我们将收获更加美好与和谐的亲子关系。


你的态度

决定孩子的未来

好好说话

学会信任孩子

同意就转发朋友圈吧

与更多妈妈共勉


微信改版之后,

你是不是经常找不到轩妈了,

按照下面的提示

把亲宝宝育儿“设为星标”吧

再也不会错过精彩文章了!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文章



亲宝宝育儿(ID: qbaobao6):分享最新鲜的权威育儿知识、婚姻家庭感悟,科学育儿路上,陪千万父母一起成长。本文由亲宝宝育儿原创首发,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转载」申请授权。


亲宝宝长期招募原创作者,征集优质情感育儿文。公众号对话框回复「投稿」查看详细规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