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想起诉我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这3种低配父母,不配生孩子

林桐 亲宝宝育儿 2020-01-06

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

都是为人父母的罪恶

文 | 林桐

本文由亲宝宝原创首发


1

生而不养,不如不生


“我想起诉我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


到底是有多大的怨恨,才能让一个12岁的男孩子这样鼓起勇气,站在法庭上面对一圈成年人,说出这样的话来?



荣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由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赞恩·阿尔·拉菲亚主演的电影《何以为家》(原名《迦百农》)近日在全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12岁男孩赞恩因为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孩子的情况下,依旧不停生育,导致身体弱小的赞恩早早就承担了无数生活的重任。


虽然生活艰辛,还长期生活在父母的打骂之下,但他仍咬牙坚持着,并且找尽各种办法照顾着年幼的弟弟妹妹们。



终于在父母因为缺钱,选择把11岁的妹妹卖给30岁房东当新娘时,而他又无力阻止的情况下,只能愤然选择离开这个让他极度失望的家庭。


但是没有想到,妹妹最终死于大出血,而他的母亲居然再次怀上孩子。得知一切的他,绝望地把父母告上了法庭,并且指控他们“把我生了下来”。


他说: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关于童年,我日后能记住的是暴力、辱骂、殴打,链子、管子、皮带打在身上的感觉。


我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出去。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


我活在地狱里,不过是生活里煎熬的一块烂肉。”


甚至他还对母亲说:“你现在怀着的孩子,将来也会变成我这样。”



可悲的是,就算是在法庭上,父母依旧执迷不悟,他们从来不觉得生儿育女是件错误的事情。


父亲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我也没得选,别人说要是没有孩子,你就算不上男人。因为孩子会是你的支柱。”



可能对他们来说生孩子只是他们未来的“支柱”,所以从来是只管生,却不曾想过养育和教育的问题。


父母生而不养,很容易导致孩子性格缺陷,缺乏安全感,从而可能出现行为偏差。影片中的赞恩选择了反抗父母、反抗命运,而现实中更多的孩子只能选择做错事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前些日子,我家附近的一家小超市抓到一个12岁的小偷,因为孩子只偷盗一些零食和汽水,所以老板只是让他打电话把父母叫来。


一开始孩子低着头一声不吭,也不肯给父母打电话。老板不厌其烦地问了好几遍,孩子被问急了就冲着他喊:“我才没有爸爸妈妈,他们都死在外面了!”


原来,孩子从出生就一直是爷爷奶奶在抚养,父母一年到头都在外面工作,除了过年很少回家。


加之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只知道给他吃饱穿暖,其他的也不怎么管他。长期下来,孩子脾气暴躁,性格孤僻,想尽各种方法引起大人的注意都没有奏效。



其实孩子身上有足够的零花钱去付款,他的父母每个月都会打来一笔生活费,足够祖孙三口的日常开销。但是他们都没有想到的是,孩子选择了偷盗东西来释放内心的压抑和不满。


生而不养,养而不教,其实是为人父母之最大恶。


2

过度教养,不如不养


为人父母,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时候,比起生而不养来说,另一种极端的教养方式也是一种罪恶。


在前不久播出的电视剧《暗黑者3》中,吴洋的妈妈对他期望颇高,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儿子能够考上美国大学,将来跟儿子一起去美国读博。


为此,她帮儿子安排了密密麻麻的作业,详细地规划好日常的每一分钟。就连儿子想要出门跟朋友一起吃个饭,都得跟她申请“足够”的时间。


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帜,从来不放松对孩子的掌控。


当她发现儿子玩手机时,她抢过手机就想看他到底在看什么。没想到却被儿子强硬地拒绝了。


气愤的她,连连对着儿子嚷嚷:“干什么,你什么态度对待我?”


在听到儿子吴洋说自己长大了,需要一些隐私的时候,她直接指责道:


“连你都是我养的,我生的,我看你手机还不行了。

你什么隐私,你什么秘密,你还冲我保密啊。

我把你养大,你翅膀硬了,我管不了你,我不管,你好自为之。”



吴洋的妈妈觉得委屈,觉得自己的付出被儿子否定了。但是她从来没有想过,已经30岁的吴洋再也不是当初那个需要她精心呵护、乖乖听话的孩子。


在一次意外中,妈妈不小心把吴洋喜欢的女孩千羽推下楼梯,这件事彻底击溃了吴洋最后一道心理防线。


最后他杀了自己的妈妈,然后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


都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是这种“监控式”的过度教养,反而成了孩子的枷锁,从而酿造了家庭的悲剧。


生而不养是种罪过,过度教养又何尝不是呢?


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反而在他们有自理能力后,还依旧帮他们端茶送饭、穿衣叠被,甚至有的还继续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


过度的帮助成了过度的介入,最终变成了以爱为名的“控制”。


我能相信你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谁能相信这样的过度教养,是真的对孩子好呢?


说白了,这种过度到变态的控制欲,只是为了满足父母虚伪的成就感罢了。


3

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

回应与要求


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都是为人父母的罪恶。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才是最理想的呢?


1965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就提出了衡量家庭教育方式的两个指标:


一个是“回应”,也就是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回应程度。


另一个是“要求”,即父母对孩子自身成熟、独立、承担责任的要求。


简单来说,理想的教育方式就是,父母能够在“回应”与“要求”之间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一方面,父母能够给予孩子及时回应,用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孩子,尽己所能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


另一方面,父母能够对孩子有一定的要求,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的人格,使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我的闺蜜在养育孩子方面从来不假手于人,因为她知道只有明白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才能去更好地满足孩子,也更有立场去要求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五一放假前夕,她带着4岁的孩子在家整理行装。我刚好路过她家门口,就上去坐了一会。


于是,她在客厅跟我一起喝茶聊天,孩子一个人在房间整理自己的东西。


期间孩子多次拿着衣服出来询问她:“妈妈,我可以带这件衣服吗?”


每次她都很耐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还会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比如告诉孩子他们不去海边,所以不需要带泳装等等。


最后,孩子在妈妈的“口头”帮助下收拾好了自己的行李。


闺蜜说,这已经不是孩子第一次如此能干了。从孩子两三岁开始,她就不厌其烦地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刷牙、吃饭、穿衣服、收拾书包等等。


并且在孩子每次需要她帮助的时候,都能第一时间出现,帮助并启发孩子解决遇到的难题。



孩子终究是要离开父母的羽翼,去独立走过外面的风风雨雨。


做孩子最坚强的后盾,给予适当的帮助,同时尊重孩子的人生与选择,才是为人父母应有的本分。


4

何以为家,

唯有爱与责任


其实,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本质上就是爱。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爱,是一切教育的核心。”


影片《何以为家》中,赞恩在离家出走时,还遇到一个黑人妈妈拉希尔,那是一个跟他自己父母截然不同的母亲。


拉希尔是一个单亲母亲,也是一个没有身份证明的偷渡客。因为害怕年幼的孩子被送走,所以她拼命打工攒钱,却总凑不够“买”身份证明的钱。


即使生活拮据,每个月还得寄钱给家里人,但是她看到渴望母爱的赞恩还是选择收留了他。不仅给他洗澡,给他吃住,还偷偷把客人没吃完的蛋糕带回家给两个孩子吃。


网上有评论说希拉尔其实不算是个好母亲,因为她明明无法给孩子带来好的生活和一个完整的家,却仍然坚持把孩子生下来。


但是,何以为家?所谓的家庭,不就是爱与责任并存的地方吗?



我们都是没有经过考试的父母,但是大部分为人父母的我们,从来不曾放弃过学习和改进。从孩子生下来,我们就努力学习养育孩子,学习尊重孩子,学习正确地去对待孩子……


我的一个朋友生了二胎后,经常有人问她:

“二胎累吗?”

“我从来没觉得累。”


“为什么你对孩子那么有耐心?”

“他们是我这辈子最好的作品,我珍惜还来不及呢。”


她曾经对孩子们说过:“谢谢你们,挑我做你们的妈妈,教会我如何爱自己和爱他人。”


为了孩子,我们学会了成长,也学会了为人父母的责任和担当。真正好的家庭教育,其实就是在充满爱的环境里,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在韩剧《请回答1988》里面也有个经典的镜头,德善的爸爸对女儿道歉时说到:“德善啊,爸爸来到这个世上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当得不好也请你多担待啊。”



何以为家,那应该是充满爱和责任的港湾,是让我们一想到它就能心安的地方。何以为家人,是我们可以相互依靠,共同成长的伙伴。


我们终其一生,就只有一个目的:让孩子觉得,身为我们的孩子是最让他们骄傲的事情。


为人父母很难

可为人子女也不易

每个孩子都是因为爱

才降生到这世间

待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赞同文章观点就转发到朋友圈吧


微信改版之后,

你是不是经常找不到轩妈了,

按照下面的提示

把亲宝宝育儿“设为星标”吧

再也不会错过精彩文章了!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文章




亲宝宝育儿(ID: qbaobao6):分享最新鲜的权威育儿知识、婚姻家庭感悟,科学育儿路上,陪千万父母一起成长。本文由亲宝宝育儿原创首发,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转载」申请授权。

亲宝宝长期招募原创作者,征集优质情感育儿文。公众号对话框回复「投稿」查看详细规则。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