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孩子动手打你,父母怎么回应很关键!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牛妈彭小蹦 Author 牛妈彭小蹦

不要火上浇油了!

来源 | 牛妈彭小蹦

(ID:pengxiaobeng


1

有位妈妈说,被孩子打了,感到世界都要崩塌了。含辛茹苦带大的孩子,竟然动手打自己,一定很愤怒、失落和生气。

如果孩子对你动手,你会是什么感受?
2岁多的孩子,由于语言发展跟不上思维的表达,所以常常会结巴,还可能会因为表达不出自己想说的而感到急躁不安,有些孩子会不知所措就喜欢打人,这个时候,父母往往能比较淡定。

但是当孩子到了四五岁,甚至青春期,如果孩子动手打父母,就不能淡定了。
每个父母对这件事的情绪反应不是完全一样的。
有些父母失落的感受会更强烈,如果她童年有过被寄养、领养、分离的经历,那种被亲人背叛的感受就可能更强烈,那么情绪反应也会更大。
如果之前认为自己付出(牺牲)很多,那么失落感也会更重。
有些父母沮丧的情绪会更强烈,如果她一直是个优秀的学生,那么她就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失败的父母。
有些父母愤怒的情绪会更大,如果她一直是个敏感而渴望掌控感的人,那么她就会认为孩子失去了控制,感到恐慌,从而情绪很大,对孩子的反抗感到异常失望。
很多家庭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会一致针对孩子,孩子可能得到的信息将是:
1、你们联合起来欺负我!
2、我不被爸爸妈妈爱!
3、你们打我,却不允许我动手,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世界,等我长大就不会再有人打我了,都怪我没长大!(和自己生闷气)

如果是青春期的孩子,后果可能就更严重了!
所以,以暴制暴,很多时候是无法解决问题,只会将问题更加复杂化。
那么怎么办呢?就眼睁睁看着孩子这么“无理取闹”?!


2

有个青春期的孩子,有一次和妈妈在高铁上,因为一件事和妈妈产生了分歧,妈妈不想继续和她争吵,干脆转身离去,没想到,这个时候,孩子冲上去给了妈妈一巴掌。
如果单独看这个故事,很多偏激的家长可能会说,这要是我家孩子,我直接打死算了,这种孩子养来干啥?
好在,这位妈妈并没有,而是积极寻求心理支持。这个孩子,从小父母吵架、离异,之后轮流在爸爸妈妈家住。
每当妈妈把她送到爸爸家,转身离去的时候,她都悲痛万分,那种被抛弃的感觉,让她无法忍受,妈妈的背影给她的童年种下了悲伤的种子,当她再次看到类似的情形出现时,那种被抛弃的感觉,再次控制着她的潜意识行为,导致她冲上前去打了妈妈一巴掌。

孩子为什么打妈妈一巴掌?因为她太渴望妈妈的爱了,太害怕妈妈离开她了,我猜那些孤独的夜晚,不知道这个孩子流了多少泪,心中多么的绝望和悲伤。孩子才会对妈妈的背影如此敏感、情绪反应如此的大。

3

会动手的孩子,往往内心藏着深层的愤怒、非同小可的痛。
说“这要是我家孩子,我早就打死他了”这样的话,往往是因为孩子真的不是自己家的,真的是自己家的,情况就复杂多了,亲子关系的难处所在,你无处可逃,只能面对。

当然,作为父母,面对孩子这种行为,多数肯定是会被激怒的,无论是失望、痛苦还是沮丧,父母也是人,不是神。
如果事后,让父母和孩子对峙,对话一般是这样的:
父母:“跟他讲道理根本不听,我看就是平时对他太好了!”
孩子:“你们什么时候,听过我讲话?!”
父母:“怎么没跟你好好说?你听了吗?”
孩子:“那你又听过我说什么了吗?没有一个人理解我的感受!”
父母:“我们怎么不理解你,问你你也不说”
孩子:“说了又有什么用呢?你们只会训我!”
父母:“说得对,我们会训你吗?我们是你父母,必须要管你!”
孩子:“成天就知道说为我好,你们有哪个人理解过我?!”


这可能是青春期的孩子,小一些的孩子,一般说不出这么多,顶多说一些“我不要和爸爸妈妈做朋友了”之类的话,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怒。但心理活动的内容差不多。

4

孩子在愤怒什么?
无非是愤怒父母的不理解,愤怒自己不被爱。
虽然父母可能会感觉很冤枉:“我们哪里有不爱他?我们甚至觉得就是太爱他了!”
如果“太爱”的意思是指溺爱,那么两种可能都有,不过,孩子的感觉却只有一个,都是不被爱。
先说说父母认为的“很爱他了”!
为什么父母觉得:我已经很爱孩子了,孩子还是觉得不被爱呢?
爱是一种连接,而不是单方面的给予。
比如,在很久前给大家讲的那个故事。
孩子寄养在外婆家,每次回家,孩子都欣喜万分,从老远开始就想象着奔入妈妈怀抱的那一时刻,结果,当孩子真的到了妈妈跟前,妈妈却在关心衣服怎么脏了,脸上怎么灰突突的。
孩子就会立刻僵在那,感觉自己不被爱。
再比如,孩子做错了事情,一般都会比较难过,后悔,而且还会害怕,这些情绪加在一起,会让孩子变得非常紧张,可能父母还没发怒,只是稍微流露出不满意的情绪,孩子的情绪就会变得特别大。
而父母又无法解读孩子的这种情绪,一场不可避免的亲子冲突展开了,让彼此都感到很失望。这种失望,又会被父母继续写在脸上,从而进一步让孩子感觉不被爱。
所以,孩子总在抱怨父母的“不理解”。
再说说父母认为的“太爱他了”,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溺爱孩子了。
被溺爱的孩子,很容易感觉“不被爱”。为什么?因为他们习惯了不付出,只得到。
什么是溺爱呢?溺爱最重要的特点是代办,就是帮孩子处理他应该做的事情,让孩子失去价值感。父母帮助孩子屏蔽了实际生活的困难、阻力。
比如,让孩子感觉予求予取。让孩子认为想干啥就干啥,世界都是围着他转的。

被溺爱的孩子,更容易感觉不被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阻力变大了。他们不愿意付出努力,那么在学业上、社交上,都会遇到更多困难。遇到更多困难的孩子,自然活得不如意,情绪就会更加暴躁。
另一方面,他们的主要目标是让身边人为自己服务,一旦身边的人反常态,不像以前那么积极了,被溺爱的孩子就会感觉被“抛弃”和“伤害”了。
这时候他们不被爱的感受就会特别强烈,甚至比一般孩子都会更强烈,所以被溺爱的孩子,对父母动手的可能会更大。


5

记住,一种情绪需要动手,就是一种很重的情结,解铃还需系铃人! 
一旦孩子的感觉是不被爱了,不论孩子的表现是怎样,都应该及时与孩子联系。孩子越小,就越容易处理。
就好比两个人通电话,先把线连上,不然讲再多道理,都是徒劳。不连接的教育,就是无本之木。
教育目标不是和孩子比谁更厉害,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在这个时候,工作的重点在比谁能搞定谁,而陷入了权力斗争,将孩子越推越远。
我知道,很多父母会说,道理都懂,就是控制不住啊!这个时候控制不住,烂摊子谁收拾呢?冲动为自己造成的烦恼,还是要自己去面对。
所以,先要弄明白,孩子是哪种“不被爱”,什么情绪在逼迫孩子。


不妨听听孩子怎么说,比如:
父母:“我感觉你很愤怒?!”(注意你的表情和语气,如果是质问、反问,那对话就结束了,你一定是表示关心,才能有连接。)
孩子:“是!!!”
父母:“妈妈希望能多听听你说”
孩子:“你们根本不理解我!”

听到这个,基本可以确定孩子感觉不被尊重,失去爱和关注,那么接下来工作的主要重点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关爱和尊重
父母:“你这样认为的,那心里一定很难过!妈妈可能忽略了什么?”
孩子:“每次我做错事情,爸爸都说,你再这样我打你了啊!根本就不听我说!”
父母:“你希望妈妈听你多说一点!”
孩子:“以前妈妈不凶我的,现在也和爸爸一样了,哼,我不要理你们了,你们都是坏人!没有一个人爱我!”
父母:“你希望妈妈不要和爸爸一样凶你?!”
孩子:“嗯”
父母:“嗯,妈妈向你道歉,妈妈这样做让你感到伤心了,的确不对,妈妈真的很爱你的”“那我们要不要说说看,下次你犯了这样的错误,我们可以怎么做,帮助你呢?”
孩子:“你好好说!”

父母:“嗯,那像今天,你把口水吐窗户上,爸爸喊了你,还是没停下,你希望爸妈怎么做呢?”
孩子:“你就说,不可以,我会改的!你凶我,我才故意这样的!”
父母:“嗯,那你知道,吐口水在窗户上不对的,是吗?”
孩子:“是的”
父母:“好,那下次不会做这个事情了对吧”
孩子:“不会了”
父母:“那妈妈也希望你不要故意气妈妈,如果你生气了,你可以像今天一样告诉我,比如说你这样凶我,我生气了!你看行吗?”
孩子:“嗯”



6

比如,一场对话还可能是另一种可能:
父母:“我感觉你很愤怒?!”
孩子:“是!!!”
父母:“妈妈希望能听你多说说!”
孩子:“我不说!”
父母:“你好像在生妈妈的气!怪我什么?”
孩子:“我就要!我就要吐口水,就要打人,就要……”
父母:“你在怪妈妈不让你做是吗?”
孩子:“哼!”(孩子一般不会直接承认)

谈到这里,可以根据孩子的表现去判断,孩子的主要诉求可能是要求父母满足他的要求,如果意识到孩子被溺爱了,父母要学会归位,回到自己应该的位置,收回多余的手。
尤其是,当父母发现,一没满足孩子要求,孩子就立即发很大火。那就可以判断,孩子要求的是满足予求予取的感觉。那么父母要带着更多坚定!
父母:“妈妈很爱你,虽然妈妈不让你看很多电视,但是妈妈是爱你的,不过,看太久对眼睛不好,妈妈不能允许你这么做!”(先连接,再教育)
孩子:“我就要!”(孩子不会那么快就转变的)
父母:“妈妈知道,你喜欢看,但是这会伤害你眼睛!妈妈陪你玩其他游戏好吗?”(很多孩子到此顺着台阶就下了,但很多孩子还会继续)
孩子:“我不要!我就要看很多!”
父母:“妈妈抱抱好吗?妈妈知道的!”

孩子在一次次共情之下,会逐渐明白,自己不是万能的,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另外,妈妈是爱我的,为了妈妈的爱,要克制一下,学会和妈妈合作,不要惹妈妈生气。
如果孩子还是很难放弃,可能吸引力太大了,没关系,给她点时间,你继续坚定地坚持。


7

当我们用武力解决情绪,反而给了孩子不当的示范,孩子在情绪之中,就会用武力解决问题,因为在不能理性思考时,机械重复脑海里的画面,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因为在失去理智时,没更好的模板了。
当一个人的情绪大到需要动手,往往是某个伤痛也到了很痛的地步,父母如果真的爱孩子,就应该想到,孩子心里的痛要更痛!
一顿打之后,孩子不是就好了,很可能是心门关闭了。
让孩子屈服,养不出独立勇敢、自信有责任感的孩子,更难以活出从容自在的人生。

很多家长在孩子打人时,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殊不知,会使孩子越来越压抑。
孩子大部分情况下不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需要我们循循善诱,引导他们。
我们需要去了解他到底是为什么会这么做,不要只是一味的责骂,希望所有父母都能走到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文章

作者简介:牛妈彭小蹦,画漫画的心理咨询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校社共育专业委员会成员,妈妈成长的温暖陪伴者,出版育儿漫画集《成长,不慌张》入选2019全国家庭亲子阅读书目。

亲宝宝长期招募原创作者,征集优质情感育儿文。公众号对话框回复「投稿」查看详细规则。

自从微信改版之后,你是不是经常找不到我们了,按照下面的提示把亲宝宝育儿“设为星标”吧再也不会错过精彩文章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