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爸爸去世10年,我妈瞒了10年”:90%的父母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

点击蓝字关注👉 亲宝宝育儿 2021-09-01
和性教育同样重要的死亡教育我们从未重视过
文︱轩轩妈本文由亲宝宝育儿原创首发

“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周五晚上我和轩轩说:“这个周末加上清明有三天假期,明天要和奶奶回老家,给爷爷扫墓。”
“妈妈,什么是清明节啊?什么是扫墓?奶奶说爷爷在老家睡觉啊?”轩轩疑惑的看着我们。
一旁收拾东西的奶奶听到轩轩的问题就说:“清明节就是要给死去的亲人扫墓,轩轩长大了,今年也要跟奶奶回老家给爷爷扫墓。”
满脸疑问的轩轩又开始问:“那爷爷不是在睡觉,是死了?人都会死吗?那我会不会死啊?”
“小孩子家不要瞎说,童言无忌,童言无忌。”奶奶说完赶紧用手做打嘴的样子。
晚上睡觉前想起这段对话,我总感觉婆婆说的不是很合适,明显在逃避孩子的问题。
其实不止我婆婆,中国人好像都是这样,归根到底,就是避讳“死亡”这个话题。
我们很忌讳死,只要孩子提到死亡相关的问题,除了隐瞒就是顾左右而言他,并认为这是保护孩子的最好方式。 

之前江苏扬州小学生胡博文的一篇作文刷爆朋友圈,“爸爸去世10年,我妈瞒了10年!
胡博文10个月的时候,爸爸为了救战友,不幸牺牲了。
为了让孩子快乐成长,妈妈隐瞒了这件事,直到孩子问:“爸爸是不是不喜欢我们了?”她才意识到不能再隐瞒了。
我们心疼妈妈的做法,更心疼孩子,虽然没有“失去亲人”的痛苦,但有了“爸爸不喜欢我”的不安全感。

马东在《奇葩说》中曾说:“如何面对生死这件事,是我们汉文化缺失的一课。”

的确,从孩童起,就缺了这样一堂课:死亡教育。
轩妈想借着清明节,好好说说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其实教育孩子面对死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就像教育家蒙台梭利说的那样“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确认识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在今天,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都没有“死亡教育”这堂课,同时我们的家庭也漏掉了这堂课。
华东师范大学有一份调查显示:63%的家长难以接受向孩子开展和死亡相关的活动。
正因为死亡教育的缺失,孩子们对死亡没有认知,也缺失了对生命的珍视。
人民网公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曾指出:
“中国儿童自杀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
近年来,屡屡有青少年自杀的报道见诸媒体,就是死亡教育不足,孩子没有正确的生命观造成的恶果。 
今年大年初七,扬州一个11岁女孩,因为寒假作业的问题,从19楼窗户跳下,当场死亡;
2020年6月,常州市金坛河滨小学,10岁的缪可馨,从教学楼一跃而下;
2020年3月,河北邯郸,9岁的孩子从15楼跳下,不治而亡;
2018年9月,洛阳某小区,一个10岁小男孩从14楼跳了下来;
2017年11月14日,一名10岁女孩在家喝农药自杀;
……


就在2019年的两会上,有代表提出“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建议将死亡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让人们学会尊重死亡和尊重生命。

好的死亡教育就是要让孩子知道,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没有办法再重来。
就如乔布斯所说:“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
这样给孩子上“死亡”教育课
在很多父母的潜意识中,死亡教育是一门很严肃、庄重的课程,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进行,生活中很难通过灵活的方法来实施教育。
其实不是。死亡教育,和其他任何一种教育一样,首先应该是一种爱的教育,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开展死亡教育,需要遵循孩子的年龄段和认知能力,以不同的方式让孩子理解死亡。
1、0-3岁,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死亡就像睡觉或去很遥远的地方,是生命的中断而不是结束,去世的人可以再回来,对死亡本身没概念,但分离时会出现焦虑状态。
因此,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我们的重点应放在安全感的培养上。
特别是分离焦虑严重的孩子,在身边时要好好陪伴,短暂离开时也需要好好告别,和孩子约定好回来的时间,并且遵守约定及时出现在孩子面前。
从小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也为之后的死亡教育做铺垫。

2、3-5岁,通过借助动物的离开来说死亡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有了“死亡”的概念,他们会对人、动物的离去产生好奇,会追问去哪里了?
这时候我们没有必要去隐瞒,可以说实话,但要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来说,比如分离。
在《爸爸去哪儿》里这样一幕,夏天家19岁的狗狗吉鲁巴,在录制节目期间去世了。
爸爸夏克立跟夏天说,“我问你一个问题啊,吉鲁巴,我们的狗狗,它老了对不对?它现在走路不舒服,它背会常常痛,它看不太到,对不对?它听不太到,你觉得它现在开心吗?”
夏天直接问吉鲁巴去哪儿了?
夏克立没有回避,“它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它去狗狗的天堂……可能有一天,daddy会离开你哦。”

夏天难过的说:“我不要,等你死掉我也要死掉,和你一起。”

夏克立温柔地说:“不不不,你不用太早去,我也不想太快去……我们年纪到了,可以去天堂哦。”

然后还跟夏天描述天堂的环境,蓝天、白云,每个人都会变回最开心的时候的那个年纪。
就这样夏天坦然的和狗狗说再见。

用孩子比较能接受的孩子说死亡,给他们安全感,只有这样他们慢慢去面对死亡。
3、5岁以上,解答疑惑之外,还要进行安全教育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了解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但他们不知道这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他们关心的是,别人死亡后去了哪里,会变成什么。
这个阶段,除了要解答孩子对于死亡的疑惑,还要重点进行安全教育。
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意识,学会珍惜生命,告诉他们什么有危险,必须要避开,比如马路上的车、野外的池塘等。
等孩子再大一些,教会他们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死亡,理解死亡是生命固有的必然现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珍惜生命。
轩妈还想再推荐几本死亡教育绘本,比如《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当鸭子遇见死神》、《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等。

其中我个人最喜欢《一片叶子落下来》,这本书不仅适合小孩子也适合我们成年人。
弗雷迪问:“我们全都会死吗?”
丹尼尔回答说:
“是的,任何东西都会死,无论是大是小是强是弱。
在此之前,我们先完成我们的任务,我们体验太阳和月亮、经历风和雨。我们学会跳舞、欢笑。
最后我们死去。”
活着的时候,我们尽情生活,死亡来临时,我们坦然接受。

还有一部关于生死的电影《寻梦环游记》,也值得和孩子一起看。
电影以一个热爱音乐的小男孩米格的视角展开,机缘巧合下,他踏入了亡灵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死去的亲人没有真正离开,而是以另一种方式陪伴着我们。
当活着的人没有记得他们时,他们的灵魂开始消散、真正的死亡。
所以,“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遗忘才是。”

作家周国平在《守望的距离》一书中写道:“人生是占有不了的,它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或早或晚,都要把它交还。”
生命就是一场轮回,有开始就会有结束,我们谁也没有办法逃避。
所谓的死亡教育,一定程度上就是给孩子看问题提供了更广的视角,也让孩子学会珍惜生命的同时明白死亡并不可怕。
清明节,是进行死亡教育的一个合适契机。
但同时,更应该是我们缅怀先人,鼓励自己好好享受生活的“提醒日”。
所以,当孩子再问:“妈妈,人都会死吗?” 
我想,我会这样回答他:“宝贝,死亡就像树叶落下来,花朵会枯萎一样,有它的时间,我们不必担心它什么时候来,只需要每一天都开心认真地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轩妈今天谈到的话题有些沉重,但是很有必要,我一直认为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样重要。
我们只有教会了孩子正确的面对死亡,才能让他们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去爱,更珍惜当下。
所以,在这个清明节,和孩子聊一聊“死亡”吧~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文章

- 推荐好物 -
成长必备 好而不贵
亲宝宝育儿(ID: qbaobao6):分享最新鲜的权威育儿知识、婚姻家庭感悟,科学育儿路上,陪千万父母一起成长。本文由亲宝宝育儿原创首发,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转载」申请授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