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分钟动图看70年行李变迁

王奇 黄可欣 等 经济参考报 2019-09-24

点击上方↑↑↑“经济参考报”关注我


从最初的“飘一族”翻山越岭返乡,

到如今“留守”的家人“进城”,

家,这个极具魔力的词,

吸引着中国人每年春节长途跋涉。

 

那些手提肩扛着大包小包,

不管多远都要回家的人们,

让寒冷的冬日升腾出温暖,

回家的行李中,

装着一年到头劳动的果实,

载着一家人坚守的梦想与幸福。

 

50年代

一张床单,

就能包裹起一年的收获,

一根扁担,

挑起对家的思念。

 

候车室内车厢里,

乘务员手中的水壶,

总能传递归途中的温暖。

 

硬板式火车票,

还只能是售票员人工售卖,

日期、座次还是手工填写,

绿皮车、闷罐车,

条件差、速度慢,

铁路春运发送旅客2300万人次,

主要是军人、学生和机关干部。


50年代上海列车段14次列车员为旅客服务。(来源:搜狐号“上海铁路局”)


60年代

军绿的帆布包,

总要装得满满当当。

粮票蓝灰衣服,

一件都少不了。

井格背包里,

还想装上锅碗瓢盆,

能带回家的,

就要一件不落。

 

70年代

拎着印花的“北京包”“上海包”,

是从“大城市”回来的人。

如果是人造革的皮箱,

回家就会“倍儿有面儿”。

 

改革开放初期,

每百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只有9.1公里,

1978年,

民航能使用的机场只有78个,

但在1979年,

春运的客流已经突破1亿人次。


1976年上海站春节期间旅客在广场排队进站。(来源:搜狐号“上海铁路局”)


80年代

一年的辛苦钱,

藏在衣服的各个角落。

红蓝相间的编织袋里,

还有一套新衣,

一双新鞋,

一台收音机……

 

拥挤闷热的车厢,

阻挡不了回家的心情,

马扎被褥搪瓷杯,

无论是买票还是乘车,

都是必备。

行李架上座位下,

是难得的“卧铺”。

 

90年代

回家的行囊里,

一个文具盒,

一袋零食,

一台录音机……

腰间挂着的,

从BP机变到大哥大,

手里依旧提着小马扎。

回家的时候,

总想着能把城里的点点滴滴,

带给家里等待的亲人。

 

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

年年增长的运力,

也赶不上游子回家的脚步。

 

1994年,

春运旅客发送量已经突破10亿人次。

 

 1992年春运,民工潮涌向广东。 叶健强 摄(来源:人民网)


21世纪初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商品流动带来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瓜子泡面火腿肠,

成了回家列车上不能少的“美味”。

人少的车厢里,

偶尔也能打扑克。

 

一年的积蓄躺在存折里,

手中提着的,

是妈妈的营养品,

是爸爸的好酒,

是孩子的书包……

 

2010年

高铁首次参与春运。

宽敞整洁的车厢,

有着安全快捷高效的乘车体验。

 

手机平板逐渐盛行,

玩游戏刷微博,

成了路上必不可少的消遣

旅途总是辛劳,

看看手机,

就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015年2月4日,在合肥开往江山的高铁列车上,乘客在使用手机上网。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一旁的行李箱里,

是地道的土特产,

最新的电子产品,

精美的工艺品,

装着一年的旅程,

装着新年的祝福。

 

行李越变越少

快递物流正在逐渐取代大包小箱。

2018年春运期间,

每天有超过1亿件包裹在路上,

6成以上是年货,

人还没到,

年货先到。

回家过年,

从未如此轻松。


反向春运,行李从“背回家”到“运出来”,

但那根牵着的线,

不曾改变。

从老家走出来的人,

是春节最温暖的“逆行者”。

 

2019年1月25日的北京西客站,

来自河北的张女士,

带着老母亲、妹妹,

还有刚刚放假的孩子,

从北京前往千里之外的重庆,

与在外当医生的弟弟团聚。

 

老母亲说,

从大学时期离家,

到最终落户重庆,

这些年,

儿子一直是春运大军中的一员。

终于今年在重庆买了新房子,

一家人团聚的地方,

也从河北老家,

变成了重庆的新房。

“一个月前就抢好票了,就等外孙女放了假一起。”



四口人,

四件行李,

手推车上,

最上面放着两袋蘑菇,

中间是自家种的栗子,

压箱底的,

是老人亲手制作的酸菜和蒸肉。

用泡沫箱层层保护的温暖,

希望送到儿子手里的时候还有热气。


几十年间

车厢从闷罐车绿皮车,

到和谐号复兴号,

私家车越来越普及,

全国高速公路春节期间免费通行,

互联网迅猛发展,

回家更能拼车租车。

 

“神器”从马扎变圆筒。

手里拿着的从搪瓷杯子凉开水,

变成了保温杯泡枸杞,

充电插口、无线网络,

省去了移动电源和无线网卡。


2019年春运,在中川城际动车上,乘务员细心调整旅客行李架。何健摄


回家的路,越来越短,

肩上的包,越来越轻,

期盼的心,始终如初。

 

春节过后,

这些背着行李返乡的人,

又要背着包离开家乡,

回到继续奋斗的地方,

那份回家的渴望,

造就了全球最大的迁徙盛况,

而那份对家的责任与期盼,

成了70年来社会发展最珍贵的情感和动力。



记者:王奇 黄可欣 李保金

制图:吴雪梅

编辑:祁蓉


近 期 热 点

➤ 你怕了吗?2018年购房者平均年龄不到30岁

➤ 外交部发言人就美国司法部针对华为等指控答记者问

➤ 易会满开记者会推做空机制?证监会发言人:纯属谣言!

➤ 刘鹤率领中方代表团抵达美国磋商

➤ 震撼!近30年地域客流变迁动画,流动大省是……

➤ 12306发大招!第三方抢票软件被“封杀”


欲了解《经济参考报》更多精彩文章,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经济参考报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