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4年前外卖、46年前生产线、71年前年夜饭……40张照片,看尽70年巨变!

王皓然 李会平 经济参考报 2019-09-11

点击上方↑↑↑“经济参考报”关注我


70年砥砺奋进,

从满目疮痍到国泰民安,

我们国家和社会发生了

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这部伟大的奋斗史诗背后,

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全方位提升。


了解历史,

才能更好地了解现在。

让我们回望这70年光阴,

铭记这些非同一般的跨越。


No.1

服装:从工装到时装


 新中国成立之初,服装色调以绿、蓝、黑、灰为主旋律,且款式单一,“背带裤”工装“列宁装”以及“布拉吉”成为当时的时髦装束。简朴的着装体现了当时人们装扮的实用价值取向——方便劳动。图为身穿列宁装的新中国首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 从“缝缝补补又三年”到每季都有新衣服。如今,人们的服装讲究多样化,款式趋向个性化,制作强调工艺化,面料趋向高档化,从时尚的“洋布”,到如今“Made in China”的时装在世界的舞台大放光彩。新华社记者 王迎 摄,2019年7月22日


No.2

年夜饭:从温饱到“下馆子”


▼ 解放前,广大劳苦群众有“年”难过。1948年春节,这一家在上海街头流浪的难民,讨来点残羹剩饭,就算是一顿年夜饭。新华社稿,1965年1月20日发 

▲ 如今,年夜饭的花样越来越多,各种荤菜、素菜、海鲜等开始变换成各式各样的花样。人们对年夜饭的要求,也慢慢地从吃得好,向健康饮食而转变。一家老小“下馆子”吃“年夜饭”成为新潮流,既可以美餐一顿,又可以省下洗碗刷盘的麻烦,何乐而不为呢?图为北京市民在饭店里吃年夜饭。新华社发,2005年2月17日


No.3

送餐:从短途送餐到外卖时代


▼ 1995年,贵阳市送饭业悄然兴起。图为一家餐厅的服务员正在为贵阳市乌当区人民医院职工宋聚明家送餐。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较早有摄影师拍摄的餐馆外卖服务。新华社记者杨楹 摄(传真照片)

现在,每天有几百万外卖小哥走街串巷,平均三个人里就有一个外卖用户,加上大大小小数以万计的线下门店,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外卖经济体”。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2019年2月4日



No.4

住房:从草房到保障房


 “50年代住草房”,这是当时大部分农民居住环境的真实概括。图为1978年以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居住的茅草屋(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 如今人们的住房环境有巨大的改善,高档住宅区、复式楼、公寓等多种类型的商品房雨后春笋般林立,各类保障房更是让老百姓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安居宜居"的跨度。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2015年3月6日


No.5

交通:从“自行车王国”到全球最大汽车市场


▼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是世界闻名的“自行车王国”。图为清晨,北京主要干道长安街上潮水般的自行车队。王文澜摄(1983年8月6日发)

 如今,私家车几乎已成家庭必备。中国已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并且,据公安部交管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保有量2.5亿辆,私家车1.98亿辆。新华社图片,2011年5月2日


No.6

道路:从第一条高速到发达的交通网


▼ 1988年10月31日,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新华社记者 张刘仁 摄

▲ 截至2017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47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3.6万公里,位列世界第一。图为福建平潭综合试验区内的渔平立交桥(2016年3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No.7

铁路:从一条到四通八达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成渝铁路建成通车。这是由成都驶往重庆的第一列火车出站。新华社发

 中国铁路已经构成一副四通八达的钢铁骨架。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经历了从“骑着毛驴上北京”,到“坐上火车去拉萨”,再到3万公里高铁基本覆盖80%大城市、“复兴号”实现时速350公里“陆地飞行”的历史跨越。图为在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动车段的存车线上,一辆辆检修完毕的动车组蓄势待发。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2018年2月1日



No.8

生产线:从人工到自动化


 图为1973年投产的陕西省缝纫机厂装备车间一角。新华社记者 安克仁 摄

 传统制造业如何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的时代命题?当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拥抱新技术、新理念。图为焊接机器人在浙江临海的吉利汽车生产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2019年3月1日



No.9

 婚嫁:从“三转一响”到“一动不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结婚讲究“三转一响”,即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 如今,“一动不动”成为眼下年轻人结婚的“标配”,即一房一车。


No.10

购物:从供销社到网上购物


▼ 1971年12月10日 ,北京郊区芦沟桥人民公社社员在供销社选购日用品。

 足不出户,网上购物成为如今人们最热衷的购物方式。2018年“双十一”,天猫成交2135亿元,京东成交1598亿元,纷纷创下新高。图为2018年11月5日,连城县鹰巢众创空间创始人陈忠伟(右)和员工一起设计“双十一”农副产品电商销售页面。新华社记者 彭张青 摄


No.11

支付:从粮票到条码支付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除了粮票,当时实行的票证种类还有食用油票、布票等。图为1968年的布票。新华社图片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移动支付和网络支付应用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18年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显示,条码支付已为大多数消费者接受,并在零售、餐饮、公共交通等场景广泛应用。新华社记者 叶平凡 摄,2018年12月26日


No.12

读书:从纸质书到电子书


 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的专门阅览室一角。许多大学教授、工程师都来这里研究和阅读材料。新华社记者 范杰 摄,1956年3月26日发

▲ 近年来,以电子阅读器为代表的阅读产品,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新华社发 (陈君清 摄),2014年4月22日


No.13

档案:从实体库到数据库


 中国唯一的只存不借的出版物档案库——中国版本图书馆。分类目录室的工作人员在编写图书目录。新华社记者郑书福摄(1989年3月31日发)

 这是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内的“时光隧道”。展示中心是贵州、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微缩景观。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2017年9月18日


No.14

劳作工具:从锄头到电脑


“一人一把锄头”搞生产。这是第二生产队社员用绑了草把的锄头锄麦,防治锈病。新华社记者 时盘棋 摄,1965年3月29日发 

▲ 当初的“一人一把锄头”早已成为历史,如今工作标配已经变成“一人一台电脑”。新华社发(孙玮彤摄),2018年5月16日


No.15

锁:从老锁到指纹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友谊牌锁。

 随着近些年电子产品越来越发达,各行业逐渐和电子科技接轨。传统的门锁也陆续被电子指纹锁替代。方便的指纹锁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华社图片,2004年11月26日


No.16

灯:从煤油灯到护眼灯


 在解放初期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通电的农村地区普遍使用的还是煤油灯。煤油灯成为无数人黑夜中生活、工作、学习的陪伴记忆。这是女工在检查煤油灯灯罩的质量。新华社记者 肖野 摄,1963年2月26日发 

 台灯早已普及,不仅具备照明功能,还兼具多种功效。工艺台灯、护眼台灯、声控台灯、可折叠台灯,甚至各种“黑科技”台灯,总有一款让你满意。图为2013年6月22日,参观者在2013北京国际顶级生活品牌(奢侈品)博览会上观看玉石台灯。新华社图片


No.17

计算机:从大型机到笔记本


 1958年8月1日,103机完成了四条指令的运行,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正式诞生。这台规模“一室一厅”的计算机内部结构复杂,机体内有近4000个半导体锗二极管和800个电子管。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计算机用户的数量不断攀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通信、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笔记本电脑越来越轻薄化、智能化。新华社/路透,2019年7月31日


No.18

收音机:从“话匣子”到智能音箱


 国营上海第一百货商店供应的收音机的品种增加到63种。图为顾客在购买当时最新式的“上海”牌收音机。霍生联摄,1960年6月29日  

 伴随5G、AI、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音箱是目前市场上可能复制智能手机的设备,开启语音搜索时代,全球科技巨头纷纷争夺智能音箱市场。一份分析报告2019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990万台的规模。新华社记者 李颖 摄,2018年5月24日


No.19

相机:从胶片到单反


“海鸥”相机曾有的响亮清脆的“咔嚓”声曾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牛”、“时髦”的声音。图为上海照相机厂的工人正在测定一批“海鸥”DF型相机的快门速度。新华社记者 徐义根、夏道陵 摄,1973年8月27日

 随着电子信息的发展,照相机更新迭代,胶片相机已被淘汰,小巧轻便的单反相机层出不穷且带有多种拍摄功能,此外手机等多种电子产品早已有高清的拍照功能。 新华社图片,2017年4月25日


No.20

通讯:从接线电话到5G手机


 全国先进生产者、贵阳市市内电话科话务员王淑琴创造了“一灵三快、闸内交叉、双手同时并用”等先进接话操作方法,以每小时接线1276次的新成绩,再次刷新了她自己的全国最高纪录。 这是王淑琴(前)正在向同伴们示范表演双手阻灯的经验。 新华社记者 王正雄 摄,1960年8月5日发

▲ 接线电话早已成为历史。从座机到手机,如今中国通信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先进的通信科技产品也走进了千家万户。2G、3G、4G、5G……随着技术进步,手机也在迅速更新迭代,从按键手机、触屏手机,到全面屏、曲面屏,无不印证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为2019年7月26日,华为发布的首款5G商用手机。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来源:经济参考网

记者:王皓然 李会平 整理

编辑:王皓然

监制:王小波


近 期 热 点

➤  专项债新政权威解读来了!“资金跟项目走”,重点用于交通市政等

➤  全力以赴保生产供应 千方百计稳猪肉价格——五问猪肉价格

➤  降准,要来了?盘中突破3000点!

➤  8月卖出0辆轿车!变卖401套房自救,这家公司能捱过汽车业寒冬吗?

➤  遭会员排队退卡!爆火的Costco为何“退烧”?

➤  月饼还是热的,直接倒进垃圾桶?“晚上九点半后的盒马”让网友吵翻了……你怎么看


欲了解《经济参考报》更多精彩文章,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经济参考报APP↓↓↓


欢就请点一下“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