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洞见趋势|11位经济学家眼中的中国经济下半场

孙韶华 班娟娟 等 经济参考报 2021-01-28

点击上方↑↑↑“经济参考报”关注我






近日出炉的中国经济“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我国经济先降后升,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主要指标实现恢复性增长。


一连串向好的数据,勾勒出疫情大考特殊之年,中国经济在年中时点的清晰全貌,彰显出中国经济复苏的力量。


2020年经济下半场已开启,下半年和全年经济走势会怎么样?下一步宏观政策发力点在哪里?如何通过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经济参考报》记者独家专访了11位经济学家,从内外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改革开放等不同维度,研判把脉中国经济“下半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

下半年经济复苏进程将明显加快


我国经济正呈现强劲回升态势,要进一步增强政策针对性有效性,巩固经济稳步回升势头。当前,国内供需恢复还不平衡,需求端恢复整体弱于供给端,叠加外需大幅收缩,使得弥合供需缺口的压力增大。在需求端修复过程中,投资特别是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恢复较快,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恢复相对滞后。


要避免经济陷入需求趋弱、库存增加、供给扩张放慢的循环,宏观政策重心需要从供给端加快复工复产、畅通供应链,逐步转向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着力在提振消费需求上采取更多措施。下半年,在国内疫情影响持续减弱、宏观政策全面发力、市场预期不断改善的情况下,经济复苏进程将明显加快。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以高水平开放赢得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我国正在顺势而为,加快建立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是我国依靠改革开放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重要动力,也是我国赢得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的关键。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需要适应制度型开放的趋势,着力在相关领域实现深层次市场化改革的新突破,由此释放强大的市场活力,以形成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基础。要在高水平开放中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同时,大幅减少地方政府干预资源配置的范围和幅度。


当前,我国加快推进高水平开放与创新发展的直接融合,吸引全球优质创新要素集聚,更具战略性和紧迫性。


在具体举措上,


一是要加快推进数字贸易发展;


二是率先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地区建立面向东南亚的数字经济中心,探索更加安全便利的数据流动新规则;


三是制定并完善国家科技开放的管理制度,依托超大规模消费市场主动开展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


四是加快推进科技要素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创新主体自主权,建立以科研人员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并在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

消费复苏有喜有忧 下半程促消费仍需加力


进入二季度以来,随着复工复产复市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复苏持续加快,带动消费市场逐步复苏,消费大幅下滑态势得到遏制。下半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仍将持续稳定回升,经济循环也将逐步进入正常轨道。


作为稳定国民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消费的稳步回暖和增长更为重要和关键。


为此,要采取更为积极有力的政策举措,加快促进消费释放和扩张:


增强各项政策落地转化效率和实现救助合力,为扩大消费和促进消费释放回补奠定基础;


加快推进“两新一重”投资建设,进一步夯实促进消费创新、消费升级的基础设施;


加快释放改善性住房,促进汽车消费提档升级,鼓励支持发展信息消费、网络消费及健康消费,进一步提升服务消费比重;


鼓励各地政府综合施策促进消费,动员和支持企业、平台加大促销力度,合理设计和有针对性地发放消费券,进一步激活消费意愿。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

“房住不炒”保持一致连贯是市场稳定基础


目前房地产市场基本平稳,主要表现为投资增长平稳,韧性较强,新开工、土地购置、销售、房价等指标能够从疫情影响中快速恢复。究其原因,“房住不炒”政策保持一致和连贯是市场稳定的基础。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陆续出台土地市场相关税费等一系列调整政策,旨在减缓冲击,而非放松调控,显示出政策前所未有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一方面,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端,因此坚持房地产市场供给端的调控是稳定市场的重要保障。今年以来,供给端调控的政策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房地产市场投资稳定、保障房企合理融资需求、增加土地供给。


另一方面,在加强供给端调控的同时,仍需要坚持需求端调控不放松,才能保障市场稳定发展。部分城市借疫情出台的降低首付、取消限购等相关政策发布后迅速撤回,表明中央对于房地产供需调控相结合的坚持和决心。


从长期来看,我国住宅需求主要包括城镇化过程中新增城镇人口的居住需求、城镇存量住房的折旧拆迁需求以及改善需求。未来十年城镇住宅总需求约为97.8亿平方米,仍然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展望未来,从居民住房需求空间和意愿来看,房地产市场仍将持续保持平稳。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 畅通供需循环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眼前需求不足的问题,更要关注背后供给响应机制的钝化问题。下半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就是经济循环能不能继续,当前复苏的态势能不能继续。下半年经济恢复到正增长没有问题,但是要想让经济的“弹簧”弹得更高,需要注入新的力量,这来自于畅通经济循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格局。


要加快畅通经济循环、形成新的内生动力,其关键在于通过改革的办法,形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正向反馈机制。要加快深化市场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等改革,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政策只能是应急,不能限于当前的政策层面,要将眼光放长远,使短期政策有利于形成长期制度安排。根本上还要通过改革的办法,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改善预期更为重要。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

政府应采取措施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活则市场经济兴,企业的改革一直是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对于中国民营企业,建立完善的现代治理体系是当务之急。同时,还要加强契约精神的引导,鼓励民营企业诚信守法,防止民营企业的信用“软约束”和金融机构“不敢贷”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国有企业,则应尽快完善激励机制,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除此之外,激活微观经济活力,还需要应当鼓励“僵尸企业”出清和市场重组。打破市场对“僵尸国企”隐形担保的认识,恢复市场机制的运行,将信贷资源从“僵尸企业”中解脱出来,合理配置到更加高效的领域。


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市场机制的直接干预。中央政府要强化机制建设,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地方政府要维护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投资,做好企业的各项服务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

加快推动经济进入市场型全面复苏阶段


当前的关键在于下半年经济要快速从行政性复工复产阶段进入市场型全面复苏阶段。而要推动下半年经济加快转向市场型全面复苏,有五个关键:


一是要在对中小企业的救助与市场复苏企业发展之间形成很好的平衡;


二是要通过改革,为民营经济提供空间、保驾护航,让民营企业投资增速得到快速回升;


三是要快速缩小日益扩大的供需缺口,以防止出现第二次停工停产;


四是必须全面确保财政直达和货币直达的效率,防止出现由于基层组织能力弱化带来的各类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五是要进一步强化底线管理,全面布局以有效对冲三、四季度的外部冲击。


伴随规模性政策全面提力增效、欧美经济重启、新一轮改革红利逐步显现,全年将呈现“逐季回升”的强劲复苏态势,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有望迎来“久违的”经济高速增长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

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是经济持续恢复的关键


我国经济正处在持续恢复回升的态势,而回升速率则取决于政策特别是扩大内需政策的实际效果。下一步,要在提振基建上进一步下功夫,长短结合抓好补短板。这既是带动投资带动生产之举,也是为现代化城市体系、产业体系、生态环保体系提供高水平基础支撑和保障,从长远看也是为我们第二个百年目标打好基础,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打好基础。


下半年应尽快从全局和长远谋划推进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包括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体系、高水平污水处理体系、高水平垃圾处理体系、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江大河高水平治理工程、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既提振投资,又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要着力提高宏观政策在扩大内需方面的实际效果,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态势。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

下半年财政政策积极效应会更大力度显现


根据国务院的安排,2020年的财政赤字率安排3.6%以上,实际上为下半年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冲击,留出了可供应对的财政政策空间。而政府举债的大部分资金则在下半年逐步投入使用,再考虑到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下半年财政政策的积极效应会更大力度地显现,有助于推动经济更有力度地复苏。


货币政策方面,2019年的五次降准对2020年经济运行仍会继续产生影响。货币政策“宽货币+重结构+降价格”的组合可能不会变化,但鉴于流动性已经合理充裕,下半年可能更多侧重于“重结构+降价格”。此外,下半年货币政策还会进一步促进银行让利实体经济。考虑到中小银行因为吸储能力弱、竞争力差出现一定的经营压力,让利资源相比大银行较为薄弱,货币政策可能注重于补充中小银行的资本金,以提高其放贷能力。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

让社会融资真正直达企业


“保企业”是上半年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之一。不过,目前来看我国仍存在着短期资金、流动性资金过剩的状况,而长期资金、股权投资资金以及能承受一定风险的资金又明显不足,这与企业广泛存在的长期资金需求并不匹配。


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长期资金需求,接下来,应进一步强化资本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枢纽作用,以完善科创板和注册制改革为基础,构建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本服务体系,优化资本配置,推进企业扩张从负债到资本的转变。还应继续提升金融体系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在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同时,发挥中小银行和证券公司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供给能力。


与此同时,要注意让社会融资真正直达企业,维持主要金融市场尤其是利率市场的稳定,并非刺激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涨,真正做到“放水养鱼”,推动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

金融政策和工作将更强调“适度”


下半年,各项金融政策和金融工作将围绕“适度”这一关键词展开,这体现在四个层面。


首先,“适度”体现在货币政策将更强调“适时、适度”,既不会过紧,也不会过松。“适时、适度”体现在货币政策或可根据经济增长、物价变化、外部环境等因素进行相应调整。下一步,降准、降息应该仍在货币政策工具箱,应适时降低存款基准利率,进而推动银行负债成本下行。


其次,“适度”体现在金融机构向企业让利更强调“合理”。让利是基于现有的政策工具,而非大面积出台新政。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出现过低利率造成金融体系资源错配、空转套利等问题,并消除实体企业的不合理预期。


再次,“适度”体现在实体经济融资将更强调结构优化,而不仅仅是总量的增长。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适度”将体现在金融政策和金融工作将更强调保增长和防风险之间的平衡。让利实体经济的举措应保证适度,底线就是维护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不能让银行承担过大风险。



总策划:张超文

总监制:朱国圣 宋振远 李佳鹏

记者:孙韶华 班娟娟 张莫 林远 王文博 罗逸姝

编辑:魏薇

海报设计:吴雪梅





近期,经济参考报社重磅推出了全新竖屏可交互财经访谈节目《其实我想说》。


每一代创业者都是中国经济最直接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们的时代烙印是什么?在干什么?面临什么?担忧什么?期盼什么?我们试图从这些问题的答案中,解构出一个庞大经济体的底色,并探寻其未来前进的动力。


《其实我想说》将多个短视频用技术手段交叉互联,力图多维度记录时代风云中的优秀创业者,持续观察,精准解读他们成长背后的发展密码。


↓↓↓ 点击图片观看正片 ↓↓↓







近 期 热 点

➤  今天,它被正式摘牌!28万股民和半个娱乐圈怎么办?

➤  新冠疫苗临床试验数据密集发布 多国取得进展

➤  起底“枪圈”:枪贩黑话交易、代理月入过万、出售真枪

➤  “巨无霸”蚂蚁来了!它的成长有着我们太多的生活记忆…

➤  陈薇团队疫苗二期临床试验结果:安全,可诱发免疫反应

➤  这家公司股价暴涨前夜,重仓的知名牛散却跑了……


欲了解《经济参考报》更多精彩文章,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经济参考报APP↓↓↓


欢就请点一下“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