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跟着大师学非遗,看张继科“兔儿爷”制作初体验 | 指尖上的非遗






“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一书中,如此细致描写的物件,正是老北京的泥彩塑“兔儿爷”。传说中,有一年北京发了瘟疫,人们无药可医,嫦娥派玉兔来人间送药。此后,人们就在中秋节时供奉兔儿爷,以求祛病除灾、保佑健康。渐渐地,兔儿爷成了孩子们在中秋节应景的玩具,也成为老北京的文化符号之一。



今天,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优酷视频共同打造的《指尖上的非遗》节目中,泥塑(北京兔儿爷)的代表性传承人双彦、运动员张继科和主持人王向群将带大家走进老北京的吉祥物——兔儿爷,一同感受这门手艺的精巧和奇妙。



泥彩塑是一种古老的民俗艺术,但对于北京来说,一提到泥彩塑,老北京人自然会想到兔儿爷。旧时,熙熙攘攘的集市里,每逢过年过节,就有许多摊子摆出了各式各样的兔儿爷,琳琅满目。


著名作家舒乙先生曾回忆说:“童年时候兔儿爷就是中秋节的象征,没有了兔儿爷好像就不是中秋节。孩子们都得买兔儿爷,大家都觉得要是连兔儿爷都不买那还怎么得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兔儿爷已然不像当初那般流行。但兔儿爷依旧承载着老北京人的回忆,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2014年,泥塑(北京兔儿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双彦老师作为泥塑(北京兔儿爷)的代表性传承人,自幼跟随其父亲学习技艺。双彦老师的作品做工细致地道,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兔儿爷的原汁原味。


在本期节目中,双彦老师带来了骑麒麟兔儿爷、骑虎兔儿爷、坐牡丹兔儿爷等多个作品。其中,最吸引大家目光的,还属兔儿爷至尊。

 

之所以称为“至尊”,是因为这款兔儿爷代表着最正宗、最原始的兔儿爷样式。仔细瞧那兔儿爷,兔面人身,手持捣药杵,身披金盔金甲,面部是独特的山形眉、三瓣嘴,身后有一杆靠背旗,好不威风!



节目里,张继科和双彦老师一起动手,开启了制作兔儿爷的第一步——捏兔耳朵。小小的兔耳朵就要用到多种工具,熟能生巧自然也是制作的奥秘之一。


双彦老师还告诉大家,北京兔儿爷用的是北京城地下一米出产的胶泥,这种泥粘性很强。试想,从非常湿粘的泥土,到威风凛凛的兔儿爷,想完成这样的华丽“变身”,需要多少工艺和创造力?

 

聪明的人们还从兔儿爷身上引申出了几句歇后语。例如,兔儿爷都是空心的,这是为了方便携带和便于制作成型。人们却就此得出了一句“俏皮话”:兔儿爷拍胸口——没心没肺。这样的俗语为兔儿爷平添了几分活泼可爱,也加深了人们对兔儿爷的喜爱。



节目中,张继科还大胆挑战给兔儿爷上色,这是制作兔儿爷最难的一环。双彦老师先做示范,他用浅色给兔儿爷勾勒出内饰,再用细腻的笔触填上一点色彩。


张继科接过了“接力棒”,小心翼翼地为兔儿爷填色,他的动作从生疏愈发熟练,填色也渐入佳境。最后,张继科的兔儿爷制作初体验得到了双彦老师的认可,得到了满分的好成绩。

 


在深入地了解了兔儿爷之后,张继科觉得,运动员精神和匠人精神是有共通之处的,那就是不放弃。在千万次重复一个动作时,你是否能继续坚持下去?是否还能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宁静?这是非常重要的。


拥有不放弃的品格,才能让自己坚守的事物穿过时光,穿破层层阻碍,历久弥新。



最终,张继科顺利通过了节目的终极测验,成功“毕业”。屏幕前的你不妨一起来回答下这几道题目,看看是否也能顺利通关呢?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答案:A C A)

兔儿爷在北京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早已经成为北京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几代人的技艺,是一座城的记忆,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哪怕岁月变迁,兔儿爷依然能带给我们感动和怀念,也许,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了解兔儿爷,了解我们多姿多彩的文化,将它们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这就是节目想告诉我们的。

 

就让兔儿爷带着人们美好的愿望,继续流传下去。



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观看完整节目



节目制作人员名单

文案:王凤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