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觉醒年代》《山海情》横扫奖项,年轻观众爱的是什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青评论 Author 杨鑫宇

摘要

 

用事实证明“主旋律”也能做到精彩好看。

6月10日,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作为中国电视剧“三大奖”之一,其影响力与“风向标”意义不言而喻。在十项国产剧奖项的角逐过程中,多部口碑、收视“双丰收”的年度热剧入围,竞争相当激烈。
最终,讲述革命先辈奋斗历程的《觉醒年代》与呈现西部扶贫事业发展轨迹的《山海情》分别斩获3项、4项大奖,揽下了整个颁奖典礼的“半壁江山”,引得众多“剧粉”欢呼雀跃。

《觉醒年代》与《山海情》取得的成就与荣誉,无疑实至名归。细看那些为颁奖结果而欣喜的网民发言,不难看出,赞誉的背后充满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真情实感。

相比于此前某些作品获奖后,主演粉丝在转评区“整齐划一”的集群式留言,《觉醒年代》与《山海情》的“剧粉”要分散得多,呈现出明显的“无组织”特征。这间接说明:这些观众不是“哪家”演员的粉丝,而纯粹是被剧作本身的精彩之处吸引而来。

此时此刻,与今年高考作文有关的话题余温尚在,在网上被人戏称为“高考押题王”的《觉醒年代》,是开春以来当之无愧的“国产爆款”。从开播到结局,这部生动反映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电视剧一直保持着极高的热度,其间屡屡登上热搜,让即便平时不怎么看国产剧的年轻人也爱得“死去活来”。《山海情》则是2021年的“开年王牌”,其剧情与制作细节收获了大量专业好评,剧中一个个鲜活个体的奋斗历程,也触动了不少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如果只看剧情梗概,《觉醒年代》和《山海情》这样的作品,似乎很难与“人气”二字联系到一起。在许多阅剧经验丰富的老观众看来:在革命历史、扶贫等现实主义题材上,做出质量过硬的精品不难,俘获年轻观众的心却并不简单。过去,受限于此类题材的严肃性,许多同题作品常常落入正襟危坐、束手束脚的窠臼,自带一股照本宣科的说教气息。在这种情况下,文献考据做得再扎实,演员的演技再精湛,也很难让一部作品鲜活起来。《觉醒年代》与《山海情》则成功打破了这种偏见,用事实证明“主旋律”也能做到精彩好看。

近年来,在国产电视剧市场中,屡屡出现与市场原初预期不符的“黑马”或“翻车”现象。许多明星云集、投入巨大的剧,刚上线就成了网友口中的笑话;也有不少上线前并不太被看好的剧,靠着年轻观众的喜爱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之战。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年轻人正在形成一套完整的观剧审美标准,进而不再被娱乐圈既有的内容生产方式“牵着鼻子走”。如今,《觉醒年代》与《山海情》大受追捧,正是创作者深入理解年轻人观剧偏好的良机。

观众对《觉醒年代》反映的历史背景并不陌生,但是,剧中刻画的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一系列历史人物,有着前所未有的生动面貌。《觉醒年代》通过对历史人物性格特征、行为动机、青春意气的发掘,把书本上的历史和革命先辈的肖像,转化成了一个个仿佛就在人们身边,激励、鼓动着报国情怀的“革命同志”。在这一过程中,观众以电视剧为媒介,与革命先辈实现了“隔空相会”、同喜同悲。

而在《山海情》中,打动观众的,同样是剧中人物的真实感情。当时,有人将《山海情》的故事背景形容为“土得掉渣”,对从小生活在城镇环境下的年轻观众而言,这种迥异的背景很难直接激发出他们的共鸣与共情。尽管如此,剧中人物的理想与奋斗、痛苦与委屈,却是人类身上共通的感情。

所谓“现实主义题材”,最关键的就是让剧中的每一个人都显得真实可信。剧中的人物没有谁是“高大全”的,每个人在为脱贫奋斗时,都有自己的想法,彼此之间也会发生矛盾与冲突。今天的观众无法回到那时的西海固,但在演员们“无滤镜”的真实演绎下,观众仿佛就在历史的现场。

回到之前的问题:今天的年轻观众,到底爱看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已经无法再由“明星”“流量”“制作”等浅表层面的概念定义。唯有带着“真实”成分、能够直击人心的作品,才能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获得年轻观众的青睐。《觉醒年代》与《山海情》或许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金子”,必将在未来不断涌现。

来源/中青评论  撰文/杨鑫宇  编辑/王钟的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持续关注
欢迎常来漫游

今天点在看,明天变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