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岸三地矛盾:背后的文化基因

2017-07-11 小枝丨多维网 今日台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1306hd7h3d&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本文转载自多维网丨作者:小枝

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曾几何时,随着接触越发频密,两岸三地中国人之间的矛盾摩擦渐成常态。从官方到民间,两岸三地的政治分立已经演变为民间的情绪对立。民间舆论场充斥着动辄上纲上线互相攻击,这在大众媒体中尤见放大。


在两岸三地的有识之士看来,这实在是一件无聊且愚蠢的事情。而在反思中,我们亦大体应有如此认识,表面看由某些具体事件累积矛盾形成,但追根溯源,其意识形态的分歧才是根源。在长达一百年多年的时间里,两岸三地几乎一直沿着并行的轨迹行进,其主流价值的差异值得深思。


现象


大约同宗同族之间,两岸三地从官方到民间的“互相伤害”在全球文明中亦是并不多见的奇观,其他民族无出其右。这是否如台湾作家柏杨等人所炮轰的中国人喜欢窝里斗、不能团结、一盘散沙的文化劣根性的表徵呢?

小到一枚茶叶蛋引发的口水仗,大到“你究竟是不是中国人”,在国土争端中的立场分歧以及不同政制和水平的互相嘲讽,近年藉助大众传媒手段,海峡两岸之间的唇枪舌剑可谓不胜枚举。


人们所熟悉的2013年11月,大陆的一则题为《发现一个好玩的帖,原来台湾人是这么看我们的》论坛帖子,列举近年来台湾新闻及综艺节目的截图,其中有一张是台北美食学院教授高志斌称“大陆人民吃不起茶叶蛋”。


大陆舆论动辄以充斥“继茶叶蛋之后台湾网友又闹笑话了?”之类的噱头调侃来激化矛盾。而更为严重的是,在诸如台湾艺人周子瑜事件,在很难理清个中是否有“台独”作祟的情况下,便遭到粗暴施压;台湾导演戴立忍也因“政治背景”而被舆论封禁……这其中的反应或许早已超过事件本身所造成的影响。而台湾方面的反应也不遑多让,甚至影响到了当年的“总统大选”,使得马英九和蔡英文都要跳出来表态。

两岸如此,香港与内地之间互相反感更是在2008年之后飙涨。内地客蜂涌香港与当地人的摩擦日甚,终于有一天被炮轰为“蝗虫”。大陆左派人士孔庆东则在2012年初的一次节目中大骂港人过去受到殖民主义影响,自我身份优越,“迄今为止,香港很多人是狗”。尽管孔庆东言论激切,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正反应出陆港两地民间潜藏的对立情绪已呈剑拔弩张之势。


诸如此类的事件不在少数,而且在某些事件中,人们突然发觉,彼此之间某些事情的严重分歧已经远远不能用沟通不足、认知缺乏来形容。“道不同不相为谋”,干脆不要触碰某些各自认为的政治正确,事实上俨然成为两岸三地接触之时彼此心照不宣的良言。正如人们对2016年初台湾大选期间,大陆网民组织“帝吧出征”事件的反思,如果双方连沟通的欲望都没有了,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溯源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便是在如此润物细无声中渐次确立的。上述那些类似事件几乎注定会成为两岸三地间彼此独立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契机,即本土意识的成长在长期政治分立后逐渐走向民间的社会价值分歧甚至对立。


追本溯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便在于政治分立的现实。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两岸三地几乎是同时在三条并行线上进行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实质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社会群体中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新旧转换过程。

近一百年来,台湾的政治地位几经转变。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被纳入日本的殖民地体系中,同时也开启了这一曾经的帝国边陲蛮荒之地的近代文明里程,主导这一历史演进的并非“故国”,新的“皇民化”教育直接掐断了与故国的血脉。50年后,台湾回归祖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则由“皇民”思想转向反共。直到蒋经国时期政治空气松动,在世界民主化浪潮下,民主化代替威权主义登台。但是台湾的民主化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普通民众的社会价值观念也不会迅速适应并契合这一政治转型的每一个步骤。可以说,到如今台湾民主价值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都没有完成定型。加之近年大陆基于经济实力大涨的“软实力”崛起,台湾在经过多次政党轮替的自我否定、否定之否定后,也面临对岸的冲击。

香港百年殖民历史,主流价值曾一度被西方所谓普世价值所垄断,与内地政局的变迁也最为紧密,六七暴动”至今仍然有相当大的解读空间,1989年夏天在北京发生的事情则直接恶化了港人对“北方”的感受,更加笃定地认可自1970年代港英统治的法治精神和公民权利观念。这在今天,香港的社会价值观念必然呈现与内地格格不入。


事实上,中国经过历次政权更迭,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同样几经破坏再创造。从晚清君主立宪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角逐,到袁世凯、溥仪两次复辟帝制,再到军阀割据、代表大资本家利益的国民党掌权,再到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反右以及“文革”,再到1980年代的社会思潮与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合唱”,期间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频繁更迭。如今,中国大陆的价值体系基础更是不在单一的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生长,在将传统摧毁殆尽后重新寻找“复兴”,在西方洪流冲击中试图稳住阵脚又拥抱消费主义的信条,这一切显然更为错综复杂。


回归


尽管两岸三地之间存在促狭偏激甚至可以说是病态的社会心理,其背后的价值与文化分歧也愈发严重,但依然有着共同的集体潜意识,或者说“传统”底色在发生心理作用(当然,在某些层面,人们难以区分这究竟有多少是中国人有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部分)。不然,你无法理解,或者说会很惊讶,即使各方互相攻击,所采取的方式,所使用的策略以及话语方式都是如此相似,犹如是大山里的孩子在对自己回声表达“抗议”。所以,我们干脆可以说,他们正是在这样的现实中表现出这种“遗传”疾病的显性基因。


如果说这一现象仍有某些正面意义的话,那么正如观察人士所说,这至少让人们认清了现实的分歧,而厌倦麻木了充满负面情绪的互相伤害,即人们低下头寻求一种改变这种病态的、不正常状态的健康心理和价值观念。

在文化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像当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迪欧洲现代资本主义文明那样,包括两岸三地在内,也能够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局面下形成一种尽可能心智健康而且有助於解决人与自然、人与国家和民族、人与他人关系的健康心理。


我们不清楚未来大陆试图复兴什么文化传统,也不清楚台湾在寻求“转型正义”的漫漫长途中结出什么果实,更不清楚香港在风起云涌的各种本土意识觉醒潮流中走向何方。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明确一种方向,停止无休止的争吵,停止无休止的互相抹黑,无论是官方推动还是民间自省,一切无谓的互相伤害非但没有意义,还会犹如一场梦魇,扼杀一个民族积极前行的追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