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需要做数据吗
#周杰伦需要做数据吗#
这是今早的微博热门话题,随之而来的是各位歌迷们摸索着研究超话规则,从95甚至00后那些爱豆的热门评论区“偷师”控评模版等等“老年追星活动”。
不少人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新鲜事儿,每隔一段时间点进周杰伦超话,冒在前列的新帖都是“来发帖就算是做了数据了吗”或是“原来要按了右上角的‘打榜’才有用啊”之类的笨拙发言。
但这种笨拙没有半分局促,反而透着点骄傲和戏谑,仿佛在说“原来做数据也不过如是啊”。
这番热潮的起因不过是一个帖子。
昨天晚上,有人在名为“自由吃瓜基地”的豆瓣小组里发帖,询问周杰伦的演唱会票为什么还要用抢的。
主楼写满了她的困惑,一个超话不入排名、官宣代言了转评赞也都不怎么样的明星,在现实中居然是红的吗?
即使呼吸着同样的空气,跟楼的各位也并不懂得楼主的逻辑,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么多整齐划一的问号做回复了。
所有看到主楼内容的人,估计都是同一个想法。
很快,这篇帖子就被网友截图发在了微博上,一石惊起万层浪,到我截图已经转发过了五万。
转发和评论的声音也出奇地和谐,因为这番发言在大部分人看来,是不能理解的:
首先,周杰伦是没有微博的,几年前他甚至没有任何个人名义上的社交账号。
△出道17年第一次开社交媒体账号,还是17年8月底的事
在开通自己的instagram之前,歌迷能跟他直接互动的渠道,只有杰威尔公司、品牌以及他几个好友的微博。
△跟歌迷通报自己开账号了,是用的杰威尔的官微
△官宣和昆凌恋情用的是MR.J账号,现在已经没什么独家更新了,大多是在同步ins内容
至于微博本身,明星粉丝喊话、平台总监邀约,但周杰伦本人始终没有在这里“安家”。
既然是这样,那谈什么超话排名,又比啥转评赞?
况且周杰伦的代言官宣微博数据,不好跟粉丝蜜月期还没过的各位比,但也算是拿得出手吧?
其次,代言和互动数据,不等于粉丝实际人数,也和明星的号召力以及票房没什么关系。
郑秀文的演唱会票被黄牛炒到快十万,黄子华的栋笃笑去年连开二十几场还一票难求,他们有打投组爆肝控评吗?
五月天开几场满几场,又能用他们合作了多少品牌来例证吗?指定品牌stayreal谢谢。
不过最令人震惊的是,周杰伦也有因为数据不够而被认为不红的这天?
对“数据至上”价值观的厌恶、对粉圈规矩的抗拒,夹杂着对流量爱豆们的鄙夷,普通人们在周杰伦这块金砖上找到了发泄的出口。
于是做数据、打榜、搞超话,叹着世界癫狂,闹得一团火热,大家挽着袖子上阵的样子和半年前为吴京哥哥打call、一年前送山争哥哥走花路时没有什么不同。
但一次又一次的狂欢,由头和路数都没什么区别,真的都是新生代追星女孩们被流量时代荼毒已久的错吗?
不是的。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粉丝真情实感地追星到撕扯、商家对代言人号召力的看重、评论者们对新生力量的苛刻,也是从来就有的。
上世纪8、90年代的港圈就有过知名的“谭张争霸”,张国荣和谭咏麟到底谁更红更有实力,是可以吵上报纸的话题。
当中也夹杂着各种黑料互爆,谭咏麟被媒体点名说过他“买奖造马”。
而之前谭咏麟缺席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时,也有传言说无线一定会把大部分奖项给铁定到场的张国荣——结果被奖项归属实力打脸。
连不在香港的内地粉丝,也养成了“对家就是不好”的心态。
汪涵就曾经在采访里提到自己高中时最喜欢攻击谭派,还照着张国荣的照片仿了套班服,觉得喜欢谭咏麟的同学不知道这当中的奥秘,也穿了“张国荣的衣服”,觉得内心特别满足。
问:您是同时喜欢他们俩个的歌?
汪涵:不,我是旗帜鲜明、赤裸裸的张派成员。
问:但是您也听校长的歌吗?
汪涵:知己知彼嘛。
问:是出于这个目的?
汪涵:那当然了,那时候班上分为两派,女同学大量是梅艳芳,那个时候老的"四大天王",张国荣、谭咏麟、陈百强、许冠杰,但是以谭张两个为主,我肯定是旗帜鲜明,张派。当然,你必须得知道对方唱了一些什么歌,你才能够恶毒地攻击。
问:攻击的时候,最狠到什么程度?
汪涵:最狠就是不想往来,不答理他,按照现在的话说,看谁都是"你怎么那么没品位啊?"就属于这种(笑),"你看人家的演唱会,擦个汗都那么帅,你看谭咏麟的演唱会跑来跑去,大汗淋漓的,你看张国荣多帅!"就是这样。
而且这还不是个例,刘德华在聊起“谭张争霸”时说过,自己和黎明之间也出现过粉丝对立。
商家滥用明星号召力,也不是有微博之后才诞生的怪象。
05年超女比赛结束后,周笔畅接的第一支广告让我印象很深且怨念了十几年,因为产品是太太口服液……
当时品牌还猛推了一阵稿子,说自家有了老中青三代的代言人组合,还专门用了R&B风格的曲风和比较街头的视觉效果来做广告。
但周笔畅当时就是20岁出头的小姑娘,产品却主要针对贫血以及产后需要补血的女性,两者根本不搭。
那两年也有很多网友表示,这看似是利用周笔畅的一时名气来带动品牌的知名度,可长远来看对双方形象都是损耗——这比现在大品牌找一堆刚出头、粉丝正鸡血的小爱豆来推广,要更割韭菜吧?
此外,我的评论区还有网友留言说,这一幕似曾相识,不过周杰伦是被“踩”的那一位。
不知道我找得对不对,但2003年这篇关于非典后北京多场演唱会总结的报道里,的确有类似言论出现。
字里行间赞美了周华健广泛稳定的歌迷群,并将周杰伦的歌迷定义为“年龄低、购买力低”的族群,还认为他没有利用好赞助商资源……
论调和现在的“流量唱衰风”没有什么不同。
但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对立矛盾还是会让人大加赞同、连声附和呢?
首先是当初大家就算打口水战,拿出来比也是各种报道、奖项和销量成绩。
而现在呢,专业领域奖项的衰落、社交网络的横行让非专业平台们变成了规定的制定者。
就像是大家研究了半天的超话,影响力的具体体现不是在明星的家喻户晓程度,而是粉丝们在软件上使不使劲。
这种数据任务的确是粉丝绕不开的功课,但对于圈子之外的人来说,是没办法理解什么叫做“搬家”,什么又是“打榜”的。
其次,以前艺人的本职工作还是唱歌跳舞演戏,代言只是附加值,本末并没有倒置。
周杰伦们是用自己的名气去提升品牌价值,而不是用品牌价值来给自己的地位贴金。
最最重要的,还是作品。
还是上面列举那些明星,的确是有叫好又叫座的代表作,至少大家都知道。
哥哥和谭咏麟的例子不再举了,周笔畅比赛时一路直通几乎没上过PK台的战绩也足以证明实力。
更不要说周杰伦,光是贴一下他拿到15项金曲奖的记录就会把人吓到。
小时候一放他的歌就会被说是“在听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甚至被爹妈教训的惨痛记忆,也随着《青花瓷》《菊花台》《东风破》等等中国风歌曲的无差别走红而完全抵消。
他的“数据”是自己靠才华真刀真枪拼出来的,不是粉丝们哭着喊着“哥哥只有我们了”给拱出来的。
这也是我们“老一辈”默认的玩法:你足够强,名利就会自动找上门来,何必让粉丝去替你冲锋陷阵掐对家撕资源呢?
但当下这个快餐时代,“厚积薄发”似乎只能成为传说了,连经历过黄金时期的孙燕姿也说现在的年轻人太辛苦。
因为她们当时可以慢慢来,可现在的孩子们必须把所有东西一次性都亮出来才能得到满堂彩。
但当新一代的受众接受了某种玩法,并且武断地将它视作唯一判定标准的时候,一切就都变了。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问,到底是追星族们和主流世界一直格格不入,还是整个世界确实变得越来越浮躁?
或者两者兼有之,但我确实不希望两者是对立的。
原创不易,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作者以及微信号(cj10141234)。
喜欢文章的话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这里是天涯娱乐八卦版版主cj的公众号,关注请添加微信号:cj10141234或长按二维码图片识别,跟我一起八卦。
(最近看完点赞文章的越来越少,我的心越来越sad,点击“在看”帮我做数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