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社图书入选“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并获“优秀组织奖”
近日,由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举办的“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公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的剥离与锻造——<神圣家族>文本释读》(作者:刘秀萍)获一等奖,人大出版社同时获得“优秀组织奖”。
此届评选共收到参评专著及论文共727件,经过全国133位专家网上匿名评审和18位专家终评审,最终评出专著奖获奖作品12部,论文奖获奖作品20篇,优秀组织奖8家单位。
《思想的剥离与锻造——〈神圣家族〉文本释读》是专著类唯一的一等奖。人大出版社连续4年,共有9种图书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实力证明了人大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版重镇的地位。
《思想的剥离与锻造——<神圣家族>文本释读》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 第二辑
刘秀萍 著
《神圣家族》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理论合作、他们在世时定稿和发表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但它从刊布之日起就遭逢了“寂寞”的境遇和命运,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部详尽地研究该书的论著问世,本书的出版具有填补这一文本研究空白的意义。该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46万字。
作者辨析毫芒,通过对文本内容细致的释读,在整体透视作为青年黑格尔派重要代表人物“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思辨哲学”的结构和症结的基础上,梳理了“以纯观念、精神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在诸如法国大革命、唯物主义史、财产关系、“犹太人问题”、“巴黎的秘密”和社会众生相以及具体现实生活等方面的表现和逻辑,进而对比了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历史和实践视角观照和把握世界”的“新哲学”对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的理解。
据此作者认为,《神圣家族》既是一部对论敌展开严苛的批判、对其观点和体系给予彻底解构的著述,更是一部建构之作,即通过剥离,马克思、恩格斯培育、锻造出一种“新哲学”的构架。这种辨析对于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及其丰富内涵具有重要价值。
刘秀萍 女,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6年7月生,山西阳泉人。199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到北京交通大学任教,2008年晋升为教授,2009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独著《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展理论》《马克思“巴黎手稿”再研究》《思想的剥离与锻造——〈神圣家族〉文本释读》,参著《发展哲学论纲》《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然辩证法纲要》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第五届
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
▼▼▼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
新闻传播学文库
陈力丹 著
该书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系统展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开放的思想体系。全书论证了他们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播理论、世界交往的基本理念,详尽地阐述了他们所谈到的几乎所有涉及人类传播的各种现象和形态,诸如思维、语言、文字、印刷术、宗教、文艺、宣传、新闻、报刊等等。还论证了他们关于传播与法、传播心理、工人政党内部的精神交往、人类传播历经的三个发展形态等等观点。
第五届
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
《思想的传承与决裂——以“犹太人问题”为中心的考察》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 第一辑
李彬彬 著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演变中,青年黑格尔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背景和参照系。从深受其影响、融入其间,到发生歧见、反叛出来,直至与其进行彻底的思想剥离,马克思逐渐实现了其哲学思想的变革。《思想的传承与决裂》以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尤其是鲍威尔本人的著述为基础,详细追溯了马克思和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论争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的思想发展历程,具体复原了马克思与鲍威尔论战的真实情境和三次交锋的具体过程,细致梳理和展示了双方各自的思想、分歧和争论焦点,并力求给予公允、客观的评价。
▼▼▼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919-1966)》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张小军 著
本书选取20世纪初期到1966年这样一个时间段,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探寻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发展的总体脉象,突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进程中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和重要理论成果。
▼▼▼
《“苦恼的疑问”及其解决》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 第一辑
黄建都 著
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始终处于不断探索、深化和拓展之中,而《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是其思想变化的第一个时期。起初,他携带着深受启蒙思潮、浪漫派学说和自由主义的熏陶而在德国思想论坛崭露头角的青春朝气走来,但遭逢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与以往的理念相矛盾,以至于在其头脑中产生了“苦恼的疑问”。为解决这些疑问,他不断地阅读、思考和尝试,提出了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思路,为以后哲学思想的变革开启了方向。本书以此为中心线索,对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全部文献重新进行了解读,详尽地展示了马克思思想转变的环境、动机、过程、环节、性质和标志,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当时思想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这一时期在马克思一生理论创造、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五届
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
优秀组织奖
▼▼▼
第四届
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 第一辑
张云飞 著
本书立足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制高点的唯物史观所主张的研究人类史和自然史辩证关系的“历史科学”的论域,按照唯物史观的实践视野、过程视野、结构视野、文明多样性视野和阶级分析视野等科学方法,提出作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的生态文明,是一种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是贯穿于渔猎文化、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智能文明等文明形态始终的基本要求,已成为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最终使生态文明成为可能。
▼▼▼
《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与实践研究》
谷春德 著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指导,通过汇集多篇文章、发言稿和授课稿,较为系统地阐释了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创新。全书共为三篇:一是人权基础理论篇,包括人权的概念及内涵、人权的基本属性、人权的基本分类、人权的权利体系、人权与主权、人权与公民权、人权与普世价值等内容。二是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与实践篇,这是全书的重点,包括中国特色人权发展历程、中国特色人权理论研究与创新、中国特色人权保障和发展、法制对中国人权的确认和保障、中国人权的司法保障、全面可持续推进中国人权建设、中西人权和人权观的比较研究等内容。三是西方国家的人权和人权观篇,包括西方国家人权问题的历史和现状、美国的人权记录、西方国家人权观研究、当代西方国家流行的人权观等内容。此外有三篇附录,即访谈录和作者简历。本书观点鲜明,资料翔实,论据充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资参考。
第三届
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重点图书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马克思主义名家文库
石仲泉 主编
本书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重大问题,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讲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理论本身的一些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作简要勾勒。第二部分为历史进程,主要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本然,把中国共产党近90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大的历史阶段,怎样艰辛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讲清楚;第三部分为基本经验,主要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所以然问题,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并作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
▼▼▼
《毛泽东哲学思想史》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马克思主义名家文库
庄福龄 杨瑞森 余品华 主编
本书以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脉络为核心,深入系统地论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理论特征,毛泽东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哲学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探讨改革理论和实践。
感兴趣哪本书,
可以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前往我们的官方微店了解更多。
你点的“在看”,我们都认真当成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