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月值得读 · 学术好书 | 守望者新书4种

请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04-30


“守望学术,传承经典,开拓新知。”人大出版社守望者书系已出版学术图书40余种。被收录其中的作品,大抵包含以下三类:以《西方思想的起源》等为代表的学术前沿著作,以《重读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十二卷本)》为代表的学术精品著作,以及以《外国文学的朝圣之旅》等为代表的学术普及著作。


近日,守望者系列再添4本新书:《悖论》《严复与福泽谕吉:中日启蒙思想比较(修订版)》《对话、交往、参与——走进国际哲学共同体》《信念悖论与策略合理性》





01

悖论(第3

[英]R.M.塞恩斯伯里 著


如果某人说自己正在说谎,那么他说的话是真还是假?这个问题甚至让古希腊哲学家科斯的菲勒塔英年早逝。本书即将告诉你答案

悖论是涉及许多学科领域的交叉性、边缘性课题,从严格的逻辑悖论到宽泛理解的类悖论现象,悖论几乎存在于人类理智所及的任何领域,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已成为学界共识。本书提出并论证了对推进当前悖论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一些观点,深刻阐明了悖论作为严肃的学术主题的理论机制。基于这些认识,本书就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悖论进行了梳理,其中既涉及古希腊时期即已出现的芝诺悖论,又包括居于当今前沿领域的关于合理行动与合理置信等主题的悖论。考虑到其独特价值,本版还新增了探讨道德悖论的专题。结合学界已有成果,对诸多经典悖论如模糊悖论、罗素悖论、说谎者悖论等进行了研讨,并就悖论与真理、矛盾等问题的关联进行了系统把握。全书各章有针对性地列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及推荐读物,试图激发读者就相关理论观点进行深入思考,鼓励读者合理怀疑。

本书作者R.M.塞恩斯伯里是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形而上学及弗雷格、罗素、休谟的思想等。现为英国人文和社会科学院院士、伦敦国王学院院士、牛津科珀斯·克里斯蒂(Corpus Christi)学院荣誉院士。曾任伦敦国王学院苏珊·斯特宾(Susan Stebbing)哲学教授,《心灵》杂志编委(1990—2000)。


第三版前言


这一版的主要变化是新增加了一章,专门讨论 “ 道德悖论” 问题。


之所以要新增这么一章, 是因为我在读了史密兰斯基 的杰出作品———《十个道德悖论》之后,  深受启发。我对史密兰斯基的鼓励和评价心怀感激。我把新增的这一章列为第 2 章, 之后各章相应依次重新排列。我之所以把这一章放在本书靠前的位置, 是因为我确信比起其他各章, 这一章的讨论更加直截了当。


别的地方我也做了一些小的改动, 想要特别提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关于模糊性问题的那一章 ( 本书第 3 章) 和后面推荐阅读的资料。自从 1995 年本书第 2 版面世以来, 网络已经对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如今, 很多网站可以从各个层面给从事哲学研究的人们提供帮助。如果读我的这本书引发了你的好奇心, 那么, 你应该访问的第一个网站是《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 Plato. Stanford. edu)。如今看来, 对于那些方便上网的人来说, 即便没有大学图书馆这样的便利条件, 也完全可以从事严肃的哲学研究。


希尔 (D. Hill) 对这个版本提了很多有用的建议, 我要在这里对他表示感谢。







02

严复与福泽谕吉

中日启蒙思想比较(修订版)
王中江 著

两位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有何异同?他们给各自国家近代文化和思想转变带来了怎么的变化?本书给出了系统的考察和回答

在中日启蒙思想这一主题下,本书以历史的纵向变化和时代的横向关联为坐标,以严复与福泽谕吉这两位中日近代具有代表性的启蒙思想家为中心,分列时代篇、文化篇、思想篇和实践篇,从不同的方面和维度,系统地对中日近代启蒙思想进行了透视和比较,呈现了两位启蒙思想家的复杂图像、相通性和独自性,作者在不少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是一部较早开展中日启蒙思想比较的学术专著。 

本书作者王中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兼职教授,孟子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华孔子学会会长。




修订版后记


这部书是我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的论文,其初版是我出版的第一部著作。现在看来,它难免会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包括行文还带有不能平复的心情。人们从中也不难看出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早期中国思想文化时空的色彩。那是一个似乎重现了新文化运动的新的启蒙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思想文化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其中的一个表现是人们整体上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认同感,并努力去发现中国历史上各种思想和学说的内在理路与内在价值。


作为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的研究者,我自己也身在其中。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同情理解和认同,超越了过去启蒙理性的过多批判和否定。这同近代的启蒙理性、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和20世纪80年代的反传统都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但不同的时代都有自己的课题、主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作用,试图用后来的简单地否定之前的并不是历史的和客观的态度。


基于此,尽管我的学术方法和学术研究同以前相比,有所超越、有所扩展,对问题的看法也有所不同,但我不能简单地否定昔日之我,何况昔日之我也不是轻易就能否定的。我相信,这部书原有的体系和讨论整体上仍然能够成立,它提出的问题还能促使我们在一些领域展开反思和转化。因此,我对初版只是做了非常有限的修订,同时为了对学者同人表示尊重,所有直接引文都保留原貌。同情的读者将会体谅这一点。我希望读者对修订版有兴趣,并给予批评、指正。




03


对话、交往、参与

走进国际哲学共同体
陈波 著

一个中国学者融入国际哲学共同体的过程与思考。与冯·赖特、威廉姆森等世界著名哲学家的深度对话与交往。对当代中国哲学的批评性反省,折射世界哲学的发展前沿。

本书是对作者与国际哲学界交往对话、主办国际性学术活动、逐渐融入国际哲学共同体的历程的一个相当完整的记录,分为三辑 。第一辑,访谈录:与大师面对面。收入与美国哲学家吉拉·谢尔、苏珊·哈克,英国哲学家蒂莫西·威廉姆森、迈克·比尼,芬兰哲学家冯·赖特、雅科·亨迪卡的访谈录,以及对美国哲学家哈特里·菲尔德在牛津大学所做约翰·洛克讲演的报道。第二辑,交往实录:体会与感悟。收入有关蒯因、冯·赖特、苏珊·哈克、达米特、威廉姆森、克里普克等的几年或研究文章。第三辑,主办国际研讨会纪实。收入作者在北京大学主办或参与筹办的国际研讨会的综述等。

本书作者陈波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当选为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专业领域为逻辑学和分析哲学。先后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日本大学做访问学者或进行合作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目前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逻辑哲学重大前沿问题研究”首席专家。




自序(选摘)


本书是我与国际哲学界交往对话、主办或参与国际性学术活动、逐渐融入国际哲学共同体的历程的一个相当完整的记录,分为三辑。第一辑,访谈录:与大师面对面。第二辑,交往实录:体会与感悟。其中,收入两篇有关冯·赖特的文章。第三辑:主办国际研讨会纪实。


2018年,我有幸当选为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IIP于1937年创始于法国巴黎。根据IIP章程,正式院士名额不能超过115人,目前有经选举产生的来自多个国家的正式院士近70人,荣誉院士近40人(只要不连续四次不参加IIP年度活动,院士称号就是终身的,但80岁以后转为荣誉院士)。2019年8月底,我第一次参加了在芬兰赫尔辛基举办的IIP院士年度大会,开始熟悉和参与IIP的运作,以后要争取在该组织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当然也会继续在国内哲学界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前不久看了一部国内大热的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颇得我心我情。“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我命由我不由天”,“自己的命自己扛”,“若命运不公,就与它斗到底”,“在异议中成长,在孤独中疗伤”,“今后我与我自己流浪”,“背影会解释我所有的出向”。窃以为,我身上多多少少有一点哪吒的影子。我已年逾六旬,尽管谈不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只要身体允许,还是会一直做下去,这么多年潜心学术,似乎才渐入佳境;也没有学会别的,不做学术,还能做什么呢?那就继续做吧,既问耕耘,也问收获。至于能收获什么,顺其自然吧。




04

信念悖论与策略合理性

罗伯特·C·孔斯 著


怎么解决囚徒困境、说谎者悖论、连锁悖论、置信悖论?当代情境语义学与情境哲学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C·孔斯作品

该书为“策略合理性”概念发展出了一个分析框架。“策略合理性“是作为理性行动者互动理论之形式研究的当代博弈论的核心概念,这种形式研究已呗证明在当代经济学、政治学及企业管理等领域中,都是极富成果的。


作者论证表明,一种“逻辑悖论”(由古老的“说谎者悖论”而为人知晓)存在于博弈论研究中许多长期困惑的根基之处,尤其关涉到试图建立某种“声誉”的理性行动者的一系列难题。本书基于帕森斯、伯奇、盖夫曼、巴威斯和埃切曼迪的工作,为类说谎者悖论的整个家族构建了一种语境敏感解决方案,包括第一次为悖论性陈述如何被语境所固定给出了精致说明。这种分析也为理性行动者模型如何解释规则、实践和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崭新的理解。

本书作者罗伯特·C·孔斯是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哲学系终身教授。曾先后就读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师从泰勒·伯奇,获哲学博士学位。1987年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哲学系任教至今。长期致力于逻辑悖论、因果理论、语言哲学、心智哲学与形而上学研究,是当代情境语义学与情境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自序(选摘)


 本书写作有两个主要目标。其一,本书试图为我称之为“计算主义”的一种论题进行辩护,这种论题断言:诸如信念与意图之类心智态度的对象,是以某种方式映射语句的语形结构而被构造出来的抽象对象。进而,我要捍卫计算主义的一种相对“类型豁免”的版本,即它容许信念或其他心智态度的对象是真正自指或自我涉及的。我的辩护路径,是反驳对计算主义论题的一种特别异议。这种异议认为,处理心智态度的“类型豁免”的计算主义方案之无法成立,乃因为其被说谎者悖论的各种变体导入理论困境。我对这种异议做了双重反驳:就消解类说谎者悖论而言,计算主义的放弃既不是充分的,也不是必要的。


其二,本书旨在为如下观点提供案例说明,即认为关于各种“类说谎者悖论”的理解,对于那些使用某种形式的理性行动者模型的社会科学分支[诸如经济学、博弈论、公共选择与社会契约政治理论、组织理论以及格赖斯语言学]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公共知识”或“交互信念”是在这些模型的诸多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概念,而本书将表明,一种类说谎者悖论会出现在关于这种概念的任一充分适当(敏感于计算复杂性问题的)理论之中。进而,我将论证指出,要解决涉及“声誉”概念的一些谜题,有赖于弄清类说谎者悖论在这些谜题产生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后我以如下展望作结:在实现从理性行动者模型到基于制度、规则和实践的社会之理解的过渡方面,类说谎者悖论研究将发挥关键作用。 





以下为近期守望者系列出版的图书

《找回民主的未来》
《康德的道德宗教》
《奢望:社会生物学与人性的探求》

《德国观念论的终结》

《10个道德悖论》

《现代性与主体的命运》

《众生家园:捍卫大地伦理与生态文明》

《认识的价值与我们所在意的东西》

《判断与能动性》

“在看”,分享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