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等奖8种!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评选揭晓,人大社共入选25种

请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04-29








近日,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成果名单正式公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25种图书入选。其中,一等奖8种,占该奖项著作总数的6.6%(一等奖著作121项);二等奖9种;三等奖3种;青年成果奖5种。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于1995年设立,第一届名为“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这是教育部为表彰奖励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绩,鼓励高校科研人员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铸造精品,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该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由于组织严密、程序公正,历届获奖成果都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高校普遍将其视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由教育部于2019年1月组织申报,参评范围是2014年至2017年期间的著作、论文等形式的研究成果。经专家评审、面向社会公示、奖励委员会审议通过和教育部批准,共有1539项成果获奖(含香港、澳门高校获奖成果)。其中:著作论文奖1241项,含一等奖152项(著作121项,论文31项)、二等奖 783 项、三等奖 306 项;咨询服务报告奖77项,含一等奖10项、二等奖47项、三等奖20项;普及读物奖20项;青年成果奖201项。



一等奖




经济增长与结构演进:中国新时期以来的经验刘伟
侵权责任法研究(第二版)(上、下卷)王利明
中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与政策冯惠玲
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吴潜涛
行政裁量基准研究周佑勇
当代中国的阶层结构分析李路路
符号中国隋岩
大国经济发展理论欧阳峣



二等奖


中国通货膨胀动态形成机制的多重逻辑张成思
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以留学生博士论文为中心的考察邹进文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中国实践蒋萍
普京政治经济学关雪凌
作为政治的传播:中国新闻传播解释史赵云泽
敌人论左高山
中国社会保障税税收设计研究蒲晓红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张云飞
理论法律制度与会计规则——关于会计理论的反思周华



三等奖


谭嗣同哲学思想研究魏义霞
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丁四新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刘泽华



青年成果奖


中国企业引进型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林海芬
技术革新与社会结构变迁——近代机器缫丝技术应用的比较研究张茂元
社区传播论:新媒体赋权下的居民社区沟通机制王斌
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鄢一龙
人口转变的中国道路杨凡


此次评选,人大出版社共斩获一等奖8种占该奖项著作总数的6.6%(一等奖共评出121种著作),此次入选数也是出版社近年新高(第六届和第七届的评选中,一等奖分别入选5种和2种),展现出人大出版社优秀的出版实力。以下是一等奖成果简介。


经济增长与结构演进:

中国新时期以来的经验

作者:刘伟 等


【主要观点】


本书研究的特点在于通过对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深入分析来探索中国经济增长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规律, 由此探索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后,如何根据经济形势与经济环境的新变化,通过新政策、新方法和新制度来改善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经济增长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本书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矛盾的途径,而且有助于人们增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信心,因而将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侵权责任法研究(第二版)

(上、下卷)

作者:王利明


【主要观点】


本书作者在写作中以解决中国本土的学术问题为导向,密切结合我国《侵权责任法》和有关侵权法的前沿理论及司法实践经验,并在借鉴国外侵权立法先进经验与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内容体系、归责原则、责任构成要件、免责和减轻责任事由、数人侵权制度以及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等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探讨。本书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本书注重构建中国特色的侵权责任法理论体系。作者认为,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体系主要是基于归责原则和特殊侵权主体而构建的,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在此基础上构建独立的侵权责任编。第二,作者揭示了风险社会中侵权责任法价值理念的转变,从侧重于侵权行为的制裁和预防,向重视受害人权益的多元化救济与保障体系转变。通过对侵权责任法规则的解释和研究,建构出以受害人权益保障为核心的多元归责原则体系和多元侵权责任承担体系。第三,本书针对我国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对产品责任、环境污染责任、高空抛坠物责任等侵权法规则以及由此衍生的复杂疑难法律问题予以澄清和回应,以回应民众的重大关切,彰显侵权责任法的人文关怀理念。


中国信息资源产业

发展与政策

作者:冯惠玲、赵国俊、钱明辉 等


【主要观点】


本书着眼于我国信息资源产业所处发展阶段,分别从“信息资源产业基本理论与发展历程”“信息资源产业核心特征与发展评价”“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与政策工具应用”“信息资源产业发展与政策优化案例”四个方面探索了对信息资源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政策及管理对策的作用机制和发展规律,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研究突破:(1)首次从资源特征和价值创造的角度明确界定了信息资源产业的内涵与边界,并率先实现了信息资源产业各类经济指标的统计与测算;(2)首次从产业生态的视角,构建起“动态资源三角型”模型、信息资源产业共生模型、信息资源产业价值链模型、信息消费特征解释模型等信息资源产业基础理论模块;(3)首次划分出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四大发展阶段并揭示出其供需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结构特征;(4)首次开发出了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评价与动态监测工具——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指数(IRIDI),对我国各省市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水平展开了测评;(5)首次以政策工具开发为导向,对我国信息资源产业政策发布情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并探讨了“中国信息资源产业政策库”。


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

作者:吴潜涛 等


【主要观点】


本书共由八章构成,第一、二章为思想溯源篇,主要追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渊源,介绍中国传统荣辱思想、西方传统荣辱思想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荣辱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第三、四章为基础理论篇,深刻剖析了社会主义荣辱关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逻辑结构的基础,揭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功能特征;第五至八章为建设篇,主要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原则、方法、途径进行系统的探讨和分析,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重点人群与重要着力点的依据、原则、方法、途径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行政裁量基准研究

作者:周佑勇


【主要观点】


本书从观察和分析行政裁量基准在中国本土的实践出发,以一种功能主义为立场,围绕裁量基准的性质、功能、技术及其制度构建、司法审查等问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在本书稿中,作者从观察裁量基准在中国本土的实践出发,以一种功能主义的立场,重点围绕裁量基准这一新兴制度的生成模式、正当性基础及其制度定位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新颖、系统、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当代中国的阶层结构分析

作者:李路路 秦广强 等


【主要观点】


本书面向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基于国内外阶层分析理论范式的新发展,以大规模社会调查所提供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结构、性质和影响。从总体上来看,本书聚焦于三个核心议题:一是对分层理论和阶层结构问题的探讨,通过对当代西方社会学以及中国社会学中阶层理论范式和分析逻辑的梳理、讨论,重点提出了一个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视角——权力/权威阶层框架;二是对日益成长和壮大起来的中间阶层及其相应问题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中间阶层的内部构成、类型与异质性、社会生活状况、主观认知以及社会政治功能等问题;三是“主观分层”议题,揭示了客观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分化在人们主观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反映,如民众对于收入不平等的公平性认知、对于阶层关系及其紧张程度的感受判断等。


符号中国

作者:隋岩


【主要观点】


在漫长的历史中、在庞杂的中国社会中,哪些人物、事物、事件、商品等能够成为最代表中国的符号?同样代表中国,“长城”和“姚明”哪一类符号更具有传播效果?这些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又是如何演变、凸显、传播和被人接受的呢?本书通过对符号意指关系与传播机制的研究,期望能对上述这些问题有所思考和回答。


全书分理论篇和实践篇。理论篇对含指项、同构、元语言机制、自然化机制、普遍化机制、引得符号这些在罗兰·巴尔特等符号学家那里一闪而过的符号学理论进行明确深入的阐释,探讨复杂的符号传播实践及其背后的本质;实践篇梳理不同语境中象征中国的历史符号的变迁,深刻探究鸦片、东亚病夫、缠足等负面能指符号背后的传播机制,探索如何以强符号传播中国,如何提炼、打造代表中国、传播中国的强符号。


全书分理论篇和实践篇。理论篇对含指项、同构、元语言机制、自然化机制、普遍化机制、引得符号这些在罗兰•巴尔特等符号学家那里一闪而过的符号学理论进行明确深入的阐释,探讨复杂的符号传播实践及其背后的本质;实践篇梳理不同语境中象征中国的历史符号的变迁,深刻探究鸦片、东亚病夫、缠足等负面能指符号背后的传播机制,探索如何以强符号传播中国,如何提炼、打造代表中国、传播中国的强符号。


大国经济发展理论

作者:欧阳峣 等


【主要观点】


本书沿着张培刚教授的思路,将发展中大国作为研究的重点对象,从界定大国的概念和经济发展的内涵开始,提出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式。在回顾大国经济理论研究的历程、概括大国经济发展典型化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国家规模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明确了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原理。然后,在此框架下,重点研究大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制度变迁和治理结构等问题。



相关阅读

(点击以下图片/文字,浏览推送内容)


又有3种入选,人大出版社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51个了!

人大社再获数字出版领域国家级荣誉!连续两年入选!


连续四届蝉联韬奋杯团体个人一等奖!人大社编辑超优秀!


唯一年年入选!三大主题出版项目统计出炉,人大社超优秀!


主席书架上,有这些人大社的书!


连续七届都获奖!人大出版社又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点击“在看”,分享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