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GDP突破100万亿元!9张统计图告诉你中国变化有多大 | 《数字解读中国》

请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06-11








1月18日,国新办举办发布会,会上通报,初步核算,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会上表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100万亿元大关,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贺耀敏教授领衔,在《数字解读中国》一书中,从多个维度、以专业视角为我们深入解读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功密码。小编摘选了该书序言中的9张图表,带你一览中国70多年的蓬勃发展。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01

中国 GDP 增长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长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今天的人们总是感觉我们的国家与经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差距,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还可以并应该再快一些,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回顾一下中国百年来的经济发展史,我们就可以发现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1840年以来,中国从一个东方文明大国逐步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现代化史才开始改写。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开始了空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从人口众多、一穷二白、科技文化水平落后的国家,经过70多年的奋斗,终于成为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增长最有活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被视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新中国70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史表明,在经济文化基础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建设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不应该也不可能照搬任何其他国家的经验与模式,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既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失败的教训。中国虽然在经济建设中走过弯路,但仍取得了比西方国家更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然,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之间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还没有建立起扎实的现代化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社会文化条件。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7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状况和水平,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图1、图2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02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新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还表现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方面的深刻变化。70多年前的中国还停留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发展阶段,尽管有一些手工业和现代工业,但是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很低。70多年来,中国在这个起点上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和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大国,国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空前改善。
中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大国,最近几十年来服务业更是迅速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空前改善。近20年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则尤为深刻, 它不仅仅表现为三个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调整,而且更主要地表现为各个产业内部的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结构变化都是经济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1949年,中国还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国。在当时的国民收入中,农业所占比重高达68.4%,工业仅为12.6%。1952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50.5%、20.9%、28.6%,1978年为28.1%、48.2%、23.7%,2016年为8.6%、39.8%、51.6%。其中, 在GDP的比重中,第一产业由1952年的50.5%下降到2019年的7.1%,第二产业则由20.9%上升至39.0%,第三产业比重则由28.6%大幅度上升至53.9%(见图3、图4)。这一变化显示出在中国经济不断取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趋势。
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带动了优质的经济发展。7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保持了同期世界较高的发展水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实现世界最快的发展速度,如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中国GDP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其中1979—2018年GDP年均增长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这就使得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升:1978年,中国GDP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居全球第11位;2000年升至世界第6位;2010年超过日本并连年稳居世界第2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近3年经济总量连续跨越80多万亿元、90万亿元和接近100万亿元大关,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15%。 
在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我们制定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开展了包括156 项工程在内的国家工业化奠基工程建设,经历了“三线建设”和国防工业建设高潮,建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到浦东开发、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完成了北斗卫星、中国高铁、港珠澳大桥等重大项目工程建设。  
目前,中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从2010年起制造业增加值稳居世界第一。

03

中国扩大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
外部环境特别是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并没有想关起门来搞建设,试图与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经济贸易关系。但严酷的事实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封锁、 打压中国,力图摧毁刚刚诞生的人民政府。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外贸易落后失衡,当时的进出口规模十分有限。1950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11.3亿美元。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整体进出口虽有增长,但是仍处于较低水平。1978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206亿美元,居世界第29位,这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不相适应。可以说,中国经济是在各种封锁打压的夹缝中顽强成长起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冷战格局的打破,中国抓住了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积极搭上了经济全球化的快车,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的面貌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一些国家总是想关上中国开放的大门,我们必须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不让它们的图谋得逞!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各国在市场和生产上的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的过程,其通过经济联系优化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有效促进人力、资本、商品、服务、技术和信息等资源的跨国界、跨地区流动。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最主要的支持者。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伴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重要的战略抉择之一。中国不会关上对外开放的大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把中国的对外开放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有关数据也表明了中国的立场和行动:201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4.6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223倍,已经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见图5);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7 919亿美元,比1982年增长了168倍,跃居世界第2位。当前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国仍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中国不会成为国际贸易秩序的破坏者,将全面发展多边经贸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共建“一带一路”。

中国许多优秀企业跨出了国门,以全球为广阔市场,为世界提供产品和服务。据统计,2008—2017年,中国企业进入全球500强企业的数量分别为37家、46家、61 家、73家、89家、95家、98 家、103家、109家、111家。在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2018年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中,中国企业达120家, 仅次于美国的126家。其他如日本52家、德国32家、法国28家、英国21家、韩国16家、荷兰15家、瑞士14 家,都远比中国少。2018 年全球500强企业平均销售收入597亿美元,中国入围企业平均销售收入599亿美元;全球500强企业平均利润 37.68 亿美元,中国入围企业平均利润30.72亿美元,总体看来基本持平。中国这些入围企业如此巨大的规模和实力,使它们迅速成为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并在海外享有较高声誉。

04

人民生活大幅提高



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人民是崇高而又具体的。中国的发展为了人民,人民是改革与发展成果的根本受益者。 
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水平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才开始发生根本改变的。从那时开始,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医治战争创伤,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便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数亿贫苦农民翻身解放,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彻底解决了长达10余年的恶性通货膨胀,积极安置了数百万人的工作就业问题,并在全国范围内解决了广大人民流离失所、困苦不堪的生活问题。 
70多年来,中国城乡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可以从70多年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略见一二。1949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元;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34元。改革开放40余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更为显著,201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至42 359元和16 021元(见图6)。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同期世界其他国家中是没有的。 

二是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整体为28.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27.6%,农村为30.0%(见图7)。居民支出中用于文化娱乐等消费增长迅速,据统计,截至2018年,中国移动宽带用户达13.1亿,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网上支付、网上消费成为时尚。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类别不断多样化(见图8、图9)。
三是文化教育状态彻底改观,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文盲率高达80%以上,1982年文盲率降至22.8%,近些年又降至15%左右,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2018年,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2 831万人,比1978年增长32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8.1%,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四是中国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之初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1978 年升至17.9%,2018 年达到 59.6%。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
随着生活状况的逐渐改善,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在旧中国,人民的健康状况极端恶化,人口死亡率高达25%。据调查,部分地区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医疗服务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平均寿命大幅提高。2015 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6岁。按照《“健康中国2020”战略 研究报告》中的目标要求,202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7岁。世界银行的专家对中国发生的变化评论道:“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 
从2021年开始,中国将开启“十四五”规划,进入新发展阶段。在这个新发展阶段,我们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们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要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 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宏伟的蓝图正在绘制,我们期待未来用新的数字来解读中国的新发展阶段,展现全体劳动者的创造力与中国发展的新成就。



推荐阅读



《数字解读中国》贺耀敏 甄峰 著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探索出了一个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本书作者从不同的维度,借助一系列数据对中国发展涉及的不同领域进行解读,内容涵盖人们关心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物价、消费、投资、进出口、能源资源、金融、基础设施、社会福利、“一带一路”等,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更加直观、生动的中国经济图景。

作者简介




贺耀敏,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开发中心主任。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和韬奋出版奖等荣誉。兼任北京市社科联常委、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研究课题10余项。著有《共和国建设的高级工程师:袁宝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国经济史》《跨世纪的农业》《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等,主编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六十年国事纪要(经济卷)》《中国经济(日文版)》《春潮涌动:1984年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长编》等著作,主持编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100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100卷)、《袁宝华文集》等学术丛书与文集,发表论文近百篇。

甄峰,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经济社会统计系主任,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开发中心副主任,国际统计学会当选会员,联合国大学创新与技术经济研究院(UNU-MERIT)附属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政府统计、创新与竞争力、国际金融。曾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津巴布韦大学经济系高级讲师、法国国家统计局经济研究所(CREST-INSEE)访问研究员。



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购买链接






点击“在看”,分享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