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 孔祥智:要关注这五个方面!
未来的乡村什么样?如何把乡村建设好?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历次中央一号文件对此都十分关注,都把乡村振兴、乡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等问题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部署。
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21日正式发布,文件提出一系列更有力的举措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孔祥智教授的最新著作《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紧扣历次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基于中国乡村发展的实际,从五个重要方面剖析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框架。
紧扣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关注新时代农村现代化建设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主要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保障、文化教育、乡村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五大方面讨论在城乡融合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路径。在每一部分,我们都力图梳理清楚政策的沿革及其背景,讨论其发展趋势,对每一项政策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努力描绘一个清晰的图景,以期对政策研究者和学习者有所裨益。
”
中国农村走向新时代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并规划了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的目标任务。因此,新时代的中国农村,正在接近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01
农业现代化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根据农业部门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提前一年实现“十三五”目标,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其中,小麦、稻谷、玉米三种主粮作物的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5.89%、81.91%和88.31%。当然,农业机械化还存在着薄弱地区和薄弱作物,如丘陵地区农作物机械化,大棚温室作物机械化,油菜、甘蔗、水果、蔬菜等作物的机械化等,在农业劳动力日益短缺、费用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显得十分急迫。
截至2020年5月底,全国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22.54万家,占农户总数的一半以上。截至2018年底,全国土地流转成果5.39亿亩,占集体所有耕地总面积的33.814%;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注册的家庭农场超过100万家。按照来自农业的收入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我们可以把农户划分为纯农户(农业收入占80%以上)、一兼农户(农业收入占50%-80%)、二兼农户(农业收入占20%-50%)、非农户(农业收入占20%以下)四种类型,运用农业部固定观察点的数据进行测算,结果是2016年四种类型农户占比分别为:2.90%、9.85%、23.21%和64.04%。可以看出,按照农业部的数据,一半以上的农户加入合作社,说明一部分非农户也加入了,可能是土地入股形式。也可以认为,当前几乎所有农户都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龙头企业+农户”等产业化形式,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如何提高产业化的质量和效果。安徽等地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也卓有成效,实际上是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更高层次上的联合。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既是经营体系、经营理念、经营形式的转变,也通过“干中学”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职业农民队伍。
02
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
中共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农村现代化”,而且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连在一起使用,并没有说清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学术界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讨论农村现代化问题,如陆学艺先生的《关于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问题》(载《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12期),但并没有讨论农村现代化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其他的文献也是一样。包括十九大以后,学术界也没有对农村现代化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甚至没有展开较大范围的讨论。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研究严重滞后了。但政策的演进不能因此而停滞,近年来,中央层面上出台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对农村现代化关注的要点。如2018年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出部署;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旨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2019年9月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旨在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
可见,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广大农村区域全面的深刻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的道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就开始探索。按照我们的测算,中国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趋向为零,因此,进入新世纪以后,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才可能得以实施。在某种程度上,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创了财政对农业补贴的新纪元,实施了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2006年启动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至此,以“四大补贴”为核心的农业补贴体系逐渐形成。在此基础上,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政策旨在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村现代化水平。如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六小工程”的投资规模,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解决好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血吸虫病等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提出要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村庄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有条件的地方可扩大免、补实施范围。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扩大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要求在全国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国家补助标准,适当增加农民个人缴费,规范基金管理,完善补偿机制,扩大农民受益面。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此后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现代化的相关内容均有所涉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从乡村振兴角度全面部署了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在农村现代化的构成中,最重要的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求“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正式开展新农合试点工作,并确立了2010年实现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2016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要求从完善政策入手,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整合,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文件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从2009年开始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2020年之前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提出在2020年之前建立新农保与城市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城居保”)合并实施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至此,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在政策上从“老农保”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过度,完成了养老保险的城乡一体化发展。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符合标准的农村人口给予最低生活保障。2007年的农村低保标准为70元/人•月,到了2018年,达到4833.4元/人•年。
03
城乡差距依然过大,城乡割裂状况依然十分明显
尽管经过新世纪以来的努力,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这个差距是多方面的。从收入看,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2359元和16021元,二者之比为2.64:1。事实上,从2007年起,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开始下降,但速度非常缓慢。我们预测,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时,二者之比可以会达到1.9-2.0:1,即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发达县市的水平,当然需要艰苦的努力。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到2020年底,城乡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全部实现并轨,新的名称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其关键在于流动人口的城乡接续以及标准的统一。这两项制度的建立,对于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2013年起,各省按照国家要求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开始统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数据,并且不再单独统计新农合数据。当年仍然单独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只有辽宁、吉林、安徽、海南、贵州、陕西、西藏7个省份。2019年实现全部整合,当然在便利程度、医疗水平等各个方面都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当然,城市和乡村的差距还表现在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仅以基础设施为例,2018年,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74.6%和38.4%;天然气普及率,城市为96.7%,县城为83.85%,农村为28.59%;城乡集中供水普及率,城市为98.36%、县城为93.8%、建制镇为88.1%、乡为79.2%、村为77.69%;城乡污水处理率,城市为95.49%、县城为91.16%,乡为18.75%,而且乡的数据从2015年开始统计,由于大部分村尚未开始污水处理,目前尚未开展统计。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既是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条件,也是长期发展目标。在上述基本认识下,本书主要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保障、文化教育、乡村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五大方面讨论在城乡融合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路径。在每一部分,我们都力图梳理清楚政策的沿革及其背景,讨论其发展趋势,对每一项政策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努力描绘一个清晰的图景,以期对政策研究者和学习者有所裨益。
推荐阅读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
目录
序言 中国农村走向新时代
第一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国农业的“骨骼”与“桥梁”
第一节 政策沿革:从“框架”到“细节”
第二节 望闻问切:从“内涵”到“外延”
第三节 对症下药:从“广度”到“深度”
第二章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民生活的“护栏”与“屏障”
第一节 政策沿革:从“推倒”到“重建”
第二节 观衅伺隙:从“框架”到“主体”
第三节 修缮补葺:从“中心”到“边缘”
第三章 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发展的“动力”与“燃料”
第一节 政策沿革:从“效率”到“公平”
第二节 有的放矢:从“亮度”到“热度”
第三节 添柴加薪:从“量变”到“质变”
第四章 乡村治理模式:村强民富的“脉搏”与“血液”
第一节 政策沿革:从“理顺”到“融合”
第二节 剖蚌求珠:从“局部”到“整体”
第三节 补阙拾遗:从“规范”到“升华”
第五章 美丽乡村建设:宜居乡村的“基础”与“难点”
第一节 政策沿革:从“理念”到“格局”
第二节 管窥蠡测:从“布局”到“刻画”
第三节 一改故辙:从“引导”到“激励”
相关阅读
点击“在看”,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