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了,为什么我们还不挖秦始皇陵?丨赠书

请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4-01-26




南依骊山,北临渭水

机关重重,水银遍地

秦始皇陵始终以其玄妙神秘的色彩

吸引着无数中国人


壮丽浩大的秦兵马俑,只不过是

这位传奇帝王“身后事”的冰山一角

可以想见耗资巨大的秦始皇陵

该是何等宏伟壮观

又沉葬着多少珍贵的春秋古籍

具备多么巨大的历史价值

一旦面世,便是人类史上奇迹般的杰作


在今天,很多人都心存疑问

考古学在中国发展至今已然相对成熟

我们应当有条件、有底气、有信心

去挖掘这座中国人心目中独一无二的皇陵


可为什么我们还不挖?

是不敢,还是不能?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教授

《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作者

陈胜前老师

以专业细腻的考古学视角

回答皇陵“挖与不挖”的问题




文末互动

聊聊你去过的印象深刻的陵墓类旅游景点?





            匕

为什么我们还不挖秦始皇陵?

陈胜前

 阝               

                              廴              匚


目前有哪些遗迹是已知却不敢挖的?为什么不敢挖?


目前我们有哪些遗迹是已知的,但又不敢挖的,为什么又不敢挖呢?可能马上就会想起来一个例子,就是秦始皇陵。在大家的传说里,秦始皇陵里面因为有水银,因为设了好多机关,所以不敢挖。
这个有一点点夸张,因为即使是有这些机关的话,经过两千多年,该烂了也烂的差不多了,该蒸发的也蒸发了,不至于说有大的危险。
不能挖的话,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你没有充足的理由挖。你为什么要挖它呀?你就只是为了开发它的话,可能这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破坏,而且好多东西保护不了,不能保护这些东西,再把它挖出来的话,确实是一种破坏。
这个在考古学史上是有很多的经验的,比如说庞贝古城,它从十八世纪就开始挖了,因为早期的时候挖得很粗放啊,随便挖的,后来才发现好多信息都被漏掉了。比如说人死了之后,腐朽了之后,中间留个空洞,在最开始你不知道空洞是什么,后来的考古学家就往那个空洞里注入石膏,而且才发现那是人死了之后的姿势。这一下就恢复出来很多东西,但是当时技术水平没达到,你的认识水平没达到,所以挖掘的话,就是一个大破坏,是一个很让人遗憾的事情。
庞贝古城遗址
我想提的一个观点是什么呢?不是说不可以挖,而是你怎么挖,这个问题要比挖不挖要重要的多。这方面的话,我们应该向法国考古学家学习了,他们是怎么挖的,他们是每次挖一点,不挖太多,然后长期的挖。
这是什么意思?你要知道我们的认识是不断提高的,没有人是神,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考古学家也会犯错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地去调整,就需要给我们一定的犯错机会,让我们不断去调整自己的方案。
如果你不挖,那你可能永远没有这个机会;而一次把它挖光了,你可能一点改正错误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我们比较理想的状况是,对一个比较重要的遗址要不断的挖,每次挖的东西都不太多,逐渐逐渐地积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案,这样我们的认识就越来越丰富。
就像秦陵兵马俑,秦兵马俑坑其实现在还在挖,偶尔会挖一点。因为早期挖的不是那么多,逐渐逐渐增加发掘的话,那我们得到的信息可能比想象的还要丰富。
秦兵马俑
所以我们不是挖不挖的问题,而是怎么挖的问题。
制定一个比较长期的规划,然后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去丰富其中的研究手段,通过这样发掘,就能够获得很多信息。
还特别重要的一点,从考古学史上来讲,我们知道像这种大型的、长期的、持续的发掘,它是特别训练考古学家的,像周口店,像殷墟,中国早期的考古学家,基本都是从大项目里面训练出来的。如果一个东西就挖那么一次,在里面能学到的东西很有限。
我觉得我们考古界里面应该要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比如去控制挖的规模,制定一个长远的规划,应该把多学科的研究都结合起来,这样的发掘它具有可持续性的,是可生长的,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哪些遗迹是发掘过早了,不但没保护反而破坏了的?


哪些遗迹就是发掘的过早但是没有保护好的呢?经典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就是十三陵里面的定陵

当时做了一个尝试,决定把定陵给发掘了,发掘的结果大家也从各种各样的读物里面看到了,比如像一些纺织品,当时我们的技术跟不上,纺织品一见到空气之后,颜色就迅速的变暗淡了。

定陵遗址

这个我自己也有体会,我曾经就挖过三国时期的墓,出土那个漆器,它在饱水环境里的时候,是非常的鲜艳的,你拿出来之后,过一会变得就暗淡无光了,除非你特别及时的(进行)保护,而这个保护的成本是比较高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一个比较大的考古发掘,往往需要投入非常大,不是每一个地方都能够做到。

现在我们有一些考古所条件比较好的,像湖南考古所,他们有特别好的实验室,能够对这些进行文物保护,你很难预测到下面(是否)肯定有这个东西,有些东西你可能根本就来不及准备,等你把它挖出来的时候就已经破坏了。

更大的遗憾可能还不是这个,更大的遗憾是后期的研究。就是我们在挖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不是说要把这个东西挖出来就满足了,我们挖这个东西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是为了得到这个信息,所以你挖定陵,你的目的是什么?你不能说我就想把定陵里面那些文物给它展示出来,这应该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去获得里面有关的这些信息,在史书上看不到的。


如果我们现在在来挖定陵的话,你可以想象,我们会有一个特别好的多学科队伍;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定陵里面皇帝的身体状况怎么样,整个的生活经历;我们可以做同位素考古、古病理的研究,对那些器物啊做很好的保护。

就像我们现在挖到的汉简,出土的时候汉简都卷成一团了,你根本什么都看不见。但经过我们文物修复专家的处理,逐渐逐渐的把一个缩成一团的竹简,给它放开,然后让它的字迹清晰可辨,这个确实是很了不得的。本来完全都不可阅读的东西,现在经过处理之后变得可阅读了,这个是我们现在技术的成就。

所以我们说要去做一个发掘的话,首先你得明确想解决什么问题,你的目的是什么。你要有充分的理由,如果你没有这个充分理由,如果只是为了去获得遗物或者是为了旅游的目的,来做这个事情那肯定是不太合适的。

第二个就是你能不能组织一个多学科队伍,来充分地获取这个信息,不让信息浪费。

第三个就是你有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来跟上。这个保护措施的话具有可持续性,你不能说当时能保护,然后过一段时间就不管了。因为,很多保护是有很高成本的,有的是当时能掏得起这个钱,然后你过了一年了,两年了三年了,后期的成本可能是一个天文数字,可能根本就支撑不了,所以一定要考虑到比较长远的意义上的需要。


还有一个东西,我觉得相对正面一点,就是要利用它。你把它挖出来之后,它最终要产生什么样的效益,尤其是它的社会效益,当然也可能带来经济效益这些,反过来的话,确实是对我们的考古工作也有帮助。

就像海昏侯墓,一旦发掘了之后,给这个当地带来很大的知名度,这个地方马上要成为一个旅游热点,能给地方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啊多方面的好处,这个是考古工作的现实的意义吧。

很多人倒是很关注这个,但这些东西最好是要结合起来,这样的话就避免纯粹为了经济利益,或者是纯粹的科学目的。纯粹的科学目的有时候可能是很难支撑下去的;纯粹的经济目的的话最终脱离了科学的话,也是难以坚持下去的。



普通人可以参与文物保护吗?


那么说普通人能不能够参加这个文物保护呢?应该说是肯定可以的,因为每一个普通人都是一个最好的文物保护的监视器。

很多盗墓之所以能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地的人有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他及时报案的话,那是不可能盗掘成功的。因为当地人对自己的周边的事情风吹草动都非常熟悉,突然来了一群外地人又在那里放炮,又在那里挖坑,那马上就会被人注意到。这时候你打个电话报个警,那可能这个事情就终止了。

所以这个时候你完全靠监视器,靠这种电子设备的话,也不一定很可靠,就像杭州在市区里面,陵墓还被人盗了,这个完全靠电子监控有时候也不一定很有效。但是如果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那种责任感,这个比任何东西都有效。

第二个我觉得普通人能做的,对文物保护有帮助的事情就是,不去做那些破坏性的事情。我们去很多地方都会看到,你像去长城上面充满了刻划的东西,觉得想刻个纪念,"到此一游",没有什么太多的意义。你刻在那里很快这个东西,风吹日晒也很快就没了。


还有一些人是喜欢去捡东西,这个对考古工作破坏也很严重。因为你把地表的东西都捡走了,这个线索就慢慢就没了啊。尤其是做这个史前考古,做比较早的,好比旧石器时代的,我们主要是根据地表那一点点那个石器作为线索,去判断这个地方有没有遗址。但是如果你把这个东西都捡走了,对你来说没有用,那个东西也不值钱,就只是一种好奇,捡来搁这里过几天也就扔了,也是造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破坏。

更多的情况下普通人参与文物保护的话是提供信息。这个信息很宝贵,我们很多遗址都是通过普通人提供的信息,比如说我们去野外调查,很多时候都要去靠问当地的老乡,“你这个地方出不出这种石头啊?”那当地的老乡就说:“哎,这个石头我们山后就有啊!”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线索,只有他们才真正的熟悉当地的实际情况,普通人是能够参与到这种文物保护的。





以上文字根据以下视频整理而成
↓欢迎扫码观看↓

↑扫码观看完整视频↑

or

点击原文链接观看完整视频

视频评论区还有抽奖嗷



《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
作者:陈胜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2年生,湖北嘉鱼人。1993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1996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1998年赴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美国考古学会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弗雷·德温道夫和“新考古学”泰斗路易斯·宾福德攻读博士,200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考古学理论、史前考古、石器分析等。著有《史前的现代化》《思考考古学》《学习考古》《人之追问》等,译有《追寻人类的过去》《考古学:关键概念》《小工具大思考》等。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溯源文化的演化过程,确立文化的三重结构;然后溯源中国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分析中国文明形成的格局;最后深入到文化基因的层面,探索中国文化的渊源,结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探讨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问题。



购买链接


↓ 点击购买,拥有本书 ↓



更多视频


↓ 考古中国人 ↓



文末互动

聊聊你去过的印象深刻的陵墓类旅游景点?


评论区留言,2022年4月11日中午12:00截止,抽取1位幸运读者,获得免费赠书《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一本。






↓点点在看,博古通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2022了,为什么我们还不挖秦始皇陵?丨赠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