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所不知道的呼和浩特,原来有这么多的秘密!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内蒙古民俗网”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 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1 呼和浩特站

归绥车站(今称呼和浩特站)原是京绥铁路线上的一个大站。京绥铁路是从清朝末叶光绪年间开始筹建的,它是在帝国主义纷纷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时,由中国人自筑的第一条铁路。



第一段工程北京至张家口,这一段是京绥路的关键,吸引着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注意。这段路以“气候寒冷,山岭重叠,坡度陡峻,施工困难”称著。总工程师詹天佑率领全体铁路职工以卓越的天才、非凡的毅力,历时四年,于宣统元年(1909 年)竣工,驰名中外。同年九月通车。线路全长为201.20 公里,大小车站二十二个。



张家口至归绥全长467.16 公里。开工后,因国内政局变动,满清被推翻,建立中华民国;又因国际上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因而筹集筑路经费困难,工程几经停顿,或时开时辍。直到民国四年(1915 年)才通车至丰镇。六年后,即民国十年(1921 年)五月一日修通到归绥,同年九月一日正式通车。



随着车站的建成,归绥市面貌起了变化。新、旧城北边的地带,建站后立即热闹起来。从新城北门到旧城北门,开出了两条土路,站前并开设了几座饭庄和店房客栈。到民国十八年,新旧城之间修起了马路,从车站往南又修了一条大马路。每当火车到站,马路上车水马龙好不热闹。更重要的是通过铁路,快速地传播了经济、文化和当时的革命形势,把西北人民汇入时代的洪流,如归绥站五月建成后,十月份即爆发了京绥路全线车务工人大罢工,归绥车站及各段工人积极响应。转年元月归绥站又派周正清为代表赴郑州参加“二七”大罢工。

2.鼓楼的大钟


新城的鼓楼在清朝时期是绥远城的最高建筑,上下三层,高十余丈。登楼远望,土默川的风光尽收眼底。二楼正面东侧吊着一口大钟,六人合围也抱不拢;西面架着一面牛皮大鼓,鼓楼足有胳膊粗,每逢大年三十子夜时分,连续撞钟一百零八下,通报新年的到来。有诗为证: 大青山高耸接三楼,撞月钟声吼如牛。一百八声俱响彻,皆把新桃换旧符。”相传绥远城将军王昌一开始对钟的响声不满意,他想让新城大钟响彻土默川。工匠说必须用祭钟,据说大钟寺的永乐大钟之所以宏亮是因为驻京将军把自己的亲生女儿推进铁水里祭钟后才成功的。王昌将军怕耽误了军机大事,忍痛把十二岁的女儿推进了铁水里! 大钟铸成了,王将军的女儿也化为“钟神”了。从此,鼓楼上的大钟一响,土默川上都能听到。


3.北门


呼和浩特旧城北门是建于明代的归化城北城门,北门该是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不幸的是于1958年被彻底拆除了。拆除北门的那些日子,北门口天天尘土飞扬,砖瓦碎地,梁木断裂之声不绝于耳。传说北门城楼上原供奉有一尊“九猪一佛”青铜铸像,据说此像是镇水之物。抬起佛像,发现佛底下还有珍珠、玛瑙、红线等物。后来,那尊“九猪一佛”青铜铸像,在鼓乐的吹吹打打声中,被移放于席力图召。只是城楼上当时住着的一位40岁左右的道人,从此不知栖身何处。


4.什拉门更


“什拉门更”是蒙古语,意为“黄沙地带”,“什拉”有黄色之意。什拉门更村属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明代,先有蒙古族人在此放牧,后有山西人走西口来此定居,形成村落后,因此地为黄色沙质土壤地带,故得村名为什拉门更。但是也有人说,这“什拉门更”是一位黄发老婆婆的绰号,是“什日额木根”的谐音。传说很久以前,有个绰号叫什拉门更的蒙古族老太太,生性善良,富有同情心,虽然自己家境贫寒,但她常常解囊相助一些街里巷外的穷人,办了不少好事。天长日久,什拉门更的善举感动了天上诸神。有一天夜里她突然看见门外进来一个神仙,她一看正是自己家供奉的灶王爷,灶王爷告诉她,她经常为穷人做好事,马上将有好事降临。第二天她去街上看到一只大鳖,众人要捉去炖汤,她于心不忍救下大鳖放生,结果大鳖变成小白龙,是龙宫小太子,他说要回去禀明父王,会好好报答她。回家后,什拉门更发现家已经变了样子,家里全是金银财宝。从此,她成了拥有万贯家产的富人。但是她并没有忘记继续接济穷人,继续做好事,等她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她原来居住过的村庄改名为什拉门更,意思是让后人永远不忘记这位积德行善、专为穷人办好事的蒙古族老人。
5.牛桥


牛桥就是位于今天扎达盖河上的桥,关于牛桥的来历有几种说法:最早是说康熙西征时,清军人马众多,从归化城北门往西过扎达盖河时,这桥狭窄难行,康熙便下令修筑石桥一座。修桥的石头是由清军赶着黄牛从大青山驼下来的,桥修成后,康熙为了表彰牛的功劳,特赐名“牛桥”。另一个说法是在扎达盖河上有一座独木桥,数万清军难以迅速渡过河去,康熙心急火燎,只见从城里走出一头大黄牛,黄牛从头至尾把河的两岸联成一体,牛叫了两声,康熙如梦初醒,下令部队快速从牛背上过河,待清军回头看牛时,牛已不见,只见河水猛涨,一座石桥横跨两岸,康熙赐名“牛桥”。最现实的一种说法是:当时归化城的桥,并非木石结构的架空过路桥,一般来说,“桥”专指牲畜交易场所。牛桥闻名,原因很简单,这里曾经大批牲畜集散中心,特别是北方的商贾们专门来此贩运牲畜,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后改为庆凯桥。庆凯桥长7丈,宽2丈,下有3个涵洞,是典型的石拱桥,完全是用青一色的白石头筑起来的,是一座白色的石拱桥。桥上那造型独特的石狮子,栩栩如生,为这座石桥增添了色彩。其桥身似一道弯弯的月亮。因而,这座石桥成为归绥城旧八景之一,其雅号叫石桥绕月。
6.石羊桥
石羊桥原址在石羊桥西路和鄂尔多斯路交叉十字路口东南角。石羊桥原来真有三只浅青色的石羊在草里。传说一个山西后生杨贵堂走西口到归化城,他本来是个放羊的,后来攒了钱干了贩卖牛羊的生意,没用几年赚了很多钱,他有一只领头羊,每次去贩羊都带着它,所有的羊都听领头羊的,有一天他去大青山北面的草原贩羊,回来的路上忽然刮起了大风,昏天暗地的,羊群眼看要炸群了,领头羊突然发号施令,咩咩的叫,所有的羊都卧倒在地,所幸躲过一劫,所有的羊都安然无恙。杨贵堂回去后,羊成了香饽饽,卖价比平时高了很多,杨贵堂一下发了财。后来他转行做了皮毛生意,领头羊就老死了,据说它就葬在三只石羊的旁边。杨贵堂去世那年,安顿子孙找石匠打了六只羊排在他的坟园里,叮嘱子孙要牢记羊带给家族的富贵。后来有人说杨贵堂坟园的羊自带财气,被偷走了3只羊,留下了3只。到上世纪50年代,青城进行市区规划建设,三只羊消失了,只留下了地名。
7.长乐宫


关于长乐宫,民间一直流传着几个版本,一个版本是:据说以前那个地方是一个城边的坟场, 后来开发到那边以后建商场,人流众多,虽说阳气很盛, 但总有福薄命浅之人,之后风水先生在那里建了六个高香, 以渡不眠之魂。还有一个版本:传说是有一个富商,儿子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去世了。他儿子很喜欢热闹,喜欢玩儿。去世后,富商把儿子葬在了长乐宫下面,这样,每天都会很热闹,很多人陪他玩儿,门口竖着六根大柱子代表六支高香,这些也就是民间百姓的笑话吧。其实,长乐宫应该是内蒙古自治区50周年的献礼工程,隶属内蒙古民族集团。当时属于民族集团自己经营,二楼是游戏厅,一楼是商场,当时也是非常火的商场。长乐宫的建设也为现在呼和浩特东边的的商业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六根柱子也成了呼市的一个地标。虽然现在呼和浩特地区商场林立,但是放在十几年前,呼和浩特的商场都可以数的上来。
8.白塔金鸡


相传以前在白塔的顶端住着一只全身长着金色羽毛的大公鸡。它每天总是第一个打鸣,随后才是附近村落的公鸡报晓,人们便开始一天全新的生活。有一年,一个外地的阴阳先生路过这里,无意中看见了白塔上的金鸡,他就心想,这荒凉的塞外草原竟然会有这样的宝贝。惊奇之余这个人就动了歪脑筋,觉得何不干脆把这只宝物偷走?于是,这个家伙便寻来了当地一种叫沙蓬的无根草的草粒和露水这样的无根水当作诱饵,准备好了大网伺机捕捉。有一天,就在金鸡出来觅食时,他便支好了大网,就在金鸡快要钻进网内觅食和饮水时,这个阴阳先生还没来得及收网,当地一个村民恰好看到了这一幕,他大喊一声,阴阳先生的手一哆嗦,网跑偏了便没有网住金鸡,而受了惊吓的金鸡也一下子飞走了。从此,白塔上的金鸡就这么一去不复返了。
9.绥远烧麦


1937年完成的《绥远通志稿》中有这样的记载:“惟室内所售捎卖一中,则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带卖之。俗语谓‘附带’为捎,故称捎卖。且归化(呼和浩特)烧麦,自昔驰名远近。外县或外埠亦有仿制以为业者。而风味稍逊矣。” 据说烧麦真正的起源在清朝的绥远,也就是现在咱们呼和浩特市。明末清初时,在呼和浩特旧城大召,有哥俩儿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归哥嫂,弟弟在店里打工包包子、卖包子,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饱以外,再无分文,为增加收入今后娶媳妇,弟弟在包子上炉蒸时,就做了些薄皮开口的“包子”,区分开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哥,稍卖的钱积攒起来,很多人喜欢这个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卖”,后来名称演变,向南传播就改叫烧麦了。现在呼市旧城人称它为稍美。吃它也很讲究,吃前要吃一些当地的点心,作铺垫,吃后要喝砖茶,其他茶都不如砖茶去腻。
10.八拜村


在呼和浩特东南郊区,大黑河南岸,有一个名为“八拜”的村庄,光“八拜”这两字就有4种不同解释,“八拜”二字无法翻译成汉语,人们也不懂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有可能是蒙古语,也有可能是汉语,于是后人们便开始展开想象,传说也就多了起来。第一种说法,也是较为官方的说法。《呼和浩特市地名志》记载:八拜有一汉代古城遗址,按当地蒙古语或地方语,称古城遗址为“八拜”。从书中的记载来看,因为这座遗址被叫做“八拜”,所以村名也被称作八拜村。第二种说法,和村里的两处水源有关。村里一直流传着“活泉”的传说,相传以前这里的泉水很旺盛,取水也容易,而且泉水味道发甜,喝了明目醒神,还能治病,村民都称这里的泉水为“神水”,便在泉边筑起庙,逢年过节“四头八拜”,祭拜这造福百姓的神水,也就有了“八拜”的村名。第三种说法,和人名有关的。梁崇祯说:“八拜是人名,是成吉思汗四个胞弟之一哈布图哈撒尔第十七代孙子。虽然有这样的说法,但在村里,人们却从未找到过这座墓葬,当然也就无从考证真伪。第四种说法,和康熙皇帝有关。据说康熙皇帝在此向天地拜了八拜,于是有了这个村名。
11.昭君墓


民间传说这里只是昭君的衣冠冢,甚到有人说这是昭君路过这里休息倒出鞋里的土堆成的。关于昭君墓的形成,比较流行以下一段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单于,来平息汉匈干戈。出塞时,和单于走到黑河边,只见朔风怒号,走石飞沙,他们只好停下来。昭君弹起她心爱的琵琶,顿时彩霞横空,白云缭绕,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不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青草,开满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黑水变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昭君和单于的马队头顶上飞翔和啼叫。于是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后来,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走到缺水草的地方,昭君的琵琶一划,地上就出现了一条玉带似的河流,一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美丽的锦囊里取出几粒种子,撒在地上,从此塞外便有了庄稼。她从袋里取出一把金剪子,用羊皮剪成犁、车、羊、马,放在地上,就成了铁犁和木车,木车周围还出现了成群结队的羊群和马群、骆驼群。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通过这些传说,我们感到昭君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永远怀念她的。正因如此,在呼市及周边地区出现了十几座昭君墓。
12.玉泉井


呼和浩特大召前的玉泉井,被誉为“九边第一泉”。据传说,康熙皇帝未到归化城前,此处并无井水。康熙皇帝路过大召时,“过此,马蹄踏地,有泉涌出,味清而甘,四时不竭,居民建神祠于其上。水侧流数步北汇为池,上盖巨石作井眼,寺前一带咸取汲焉”。此后才有了玉泉井。因为传说是康熙皇帝御马踏出之泉,所以玉泉井又有“御泉井”之说。自从大召前有了玉泉井后,来玉泉井汲水者,从早晨到夜晚几乎无片刻休止,经常见各式各样的水桶排成长龙等候打水。夜深之后,则是各家茶馆、茶摊来汲水。不少人家安放两口水缸,一口盛放甜水(玉泉井水)饮用,一口盛放其它井水作洗涮用。谁家来了稀客,先要敬上玉泉井水泡的茶;妇女生育后,常用玉泉井水熬稀粥喝;朋友们聚餐喝酒多了,也要用玉泉井水泡茶用以解酒。甚至民间传说玉泉井水能治百病。


13.慈禧太后与落凤街


慈禧生于何地?众说纷纭。有民间传说,慈禧太后出生于绥远城(今呼和浩特新城)的落凤街。“落凤街”,顾名思义是落下了凤凰,凤,非皇后莫属,就是连嫔妃也不敢使用。无“凤”而起此名,按大清律是大逆不道的“叛逆罪”,而此街名在清朝就有了,所以说,此传说可能不是空穴来风。因慈禧是镶黄旗人,也有传说慈禧出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镶黄旗,此传说也有一定的道理。还有说慈禧是满族叶赫那拉氏,所以出生于吉林省叶赫(今四平附近),此传说应该说也有一定的根据。更有传说说慈禧出生于安徽或江苏省,因其父惠征在南方做过多年补不上缺的候补道,她随父亲寄寓江南,十六岁前一直在江南度过,这种传说也很盛行。不管慈禧出生在哪里,总笼罩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和各种传说。慈禧是否生于呼和浩特如果还不能定论的话,但慈禧在呼和浩特生活过应该是没问题的。民国初年,归绥道台官邸改为学校,即现在的呼和浩特第一中学,历经岁月沧桑,原归绥道台官邸中的建筑及懿览亭都已荡然无存。
14 财神庙与大盛魁


这个故事在山西省一些古老的县城中广为流传,故事的真实性由于时间的久远而无从考证。据一位曾经参与走西口的87岁老人刘俊峰讲述:最早,这三人在杀虎口开了一家小小的草料行,可是生意非常萧条,生活难以为继。康熙末年的一个除夕夜,三个人正在为经营惨淡的草料行愁眉不展,他们悲戚地围着砂锅喝稀粥。这时,一个蒙古族牧民拉着两峰满载驮子的骆驼前来投宿,他们看到这个牧民又饥又渴,就把锅里最后的一碗稀粥盛给牧民吃,然后帮助牧民卸下驮子便睡去了。第二天一大早,这位牧民丢下驮子不见了踪影。过了年后,他们四处寻找这位牧民,仍然没有结果。于是打开了牧民丢下的驮子,没想到的是驮子里装满了闪着白光的银元宝。有了这笔意外财富,三人便决定用这些银元宝做股本到草原牧区做买卖,利用之前学习的蒙语和不屑的努力和奋斗,这三个人逐渐成为内蒙古最大的旅蒙商人。在他们发家之后并不忘记曾经丢给他们银两的蒙古牧民,每三年一结账的时候也把这个牧民的红利记入账本。这个不知道姓名的牧民也成为了大盛魁的股东之一,就被称作“财神股”,也正是因为这位财神的到来才能让大盛魁成就后来的辉煌,为了纪念这位“财神”,才有了山西晋商出资修建的财神庙,这也是为什么财神庙会在费公祠对面的原因。
15.泉源巷


清朝光绪年间,归化城在城南建造了观音庙,后来,在观音庙周围,形成了街巷,人们称庙北小巷为观音巷。出了庙门,往西,沿着庙的西墙又形成一条街道,人们为了顺口就叫它“观音庙南街”。不过到了1975年,呼市整顿街道门牌,就将观音巷和观音庙南街两条街巷合并在一起,正式更名为泉源巷,而这一名字少不了一番追根溯源,不想尽然如此贴切,于是就一直流传下来了。泉源巷是观音庙外侧的巷子,出了个庙门,向西一拐,便进入了泉源巷。现在看去,巷子西边是幢幢高楼,东边便是红墙黄瓦,亭台楼阁。据传说:当时的归化城里有一位眼疾患者。一日,他在自己家附近的一处水井打水时,疲倦入睡,突然梦见观音菩萨对他说:“你若发心出家,在此建庙,眼病立愈”。梦醒后,他即回家告别亲属,参拜西茶坊关帝庙中的老和尚,剃度为僧,法号“具足”。此后,他在水井旁边修建了观音寺,成为观音寺的第一代驻持。随心所愿,他的眼疾果然痊愈。观音寺的菩萨显灵,周围百姓一传十、十传百,名声远扬,引得信众、敬香者络绎不绝。自然庙旁的这口井水也充满了神奇色彩,有人还说,这口井里的清泉可以用来点眼睛,什么眼疾都会治好。
16.蟠龙山


“蟠龙山”位于大青山东部,呼和浩特市东北部新城区境内。东西长约20公里。蟠龙山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山,古老而又充满神秘色彩。蟠龙山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与其神奇的传说故事巧妙地融为一体。为这些美好动人的传说故事罩上了神秘面纱。举世闻名的“大窑文化”遗址就位于此。大青山东段的蟠龙山周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蟠龙山历经千万年的沧桑岁月,遗留下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遗址,还有许多自然资源,有盘龙洞、寺庙遗址、青龙洞、镇山宝塔遗址及杨六郎洞、箭和龙泉水等物质文化遗迹遗址,还有关于龙的各种神奇的传说故事、杨六郎射箭的故事、小白塔的传说等许多流传在民间的神话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关于蟠龙山的传说故事,山前的老村民是说不尽道不完的。


17.五塔寺


据呼和浩特民间传说,塔是在雍正十年(1732年)建成,清廷赐名为“慈灯寺”。建成后,清廷要在慈灯寺东北方向修建绥远城,俗称新城,作为清廷北部边疆重要的驻防城市。慈灯寺认为此举会破坏召庙风水,但因不便反抗朝廷旨意,便提请朝廷在寺内建立一个对新城的镇物——五塔,以趋吉避凶。当时的乾隆皇帝出于政教统一、笼络民心的目的,便同意了修建五塔。这便是五塔的由来。建国后,考古工作者曾对五塔进行过挖掘,发现了地宫有一个石门能够打开,但有地下水冒了上来。考虑到如果挖掘定点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引起整个塔体的坍塌,又因为没有五塔地宫的建筑设计图,这次挖掘行动就没有继续进行。虽然这次没有发掘到舍利,但从为塔起名为“舍利”塔这一点上看,佛教界人士普遍认为,这里保存有“舍利”,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据民间传说,五塔寺里的舍利有可能是三世达赖喇嘛的。五塔多尊小佛像大多没有了鼻子,佛像的鼻子去了哪里?在民间,有这样一则传说:在古印度有一种生殖崇拜,鼻子是男性的象征,嘴唇是女性的象征。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家家希望添男丁的情况下,又恰巧慈灯寺败落、五塔无人管理,就有附近居民乘机拿走佛像上的鼻子,放在家里供奉,祈求福祉和男丁降临。
18.大召寺的月明楼


“月明楼”传说是大召前街的一座豪华酒楼兼戏馆子,古画画的就是该酒楼。现在在大召前街还有此酒楼,当然不是过去的月明楼,而是后来照古建筑重新建的。《月明楼》的画面上共有一百多个人物,这些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传说画面上的主要人物都有名有姓,从而为此画增加了神秘的色彩。画面的内容主要是:正中的二楼戏台上,梨园弟子正在演出,客人们都在兴致勃勃地看戏。突然楼内发生了骚动,原来是康熙来归化城后,微服私访大召前街,顺便到月明楼就餐,酒足饭饱后,正欲离去……店主恶霸安三泰,见康熙雍容华贵,又是外乡人,顿起歹意,想要讹诈。他唆使手下人,口出狂言,强行要八两三钱银子,并声称不给钱,就要剥脱衣服,扣留马匹,而康熙身上没带那么多钱……正在危难之际,月明楼的小伙计刘三看不惯主人的敲诈行为,挺身而出,护住了康熙,并提出,用自己一年的工钱,替客人付款……后真相传开时店主大惧,为防祸及自身,将刘三升为掌柜,自己则隐身不出。事后,康熙帝为感谢刘三挺身相助,御笔题额“月明楼”,并赐予刘三四品衔。

......................................

来源:呼和浩特车站 内蒙古时间

 推荐阅读

1900年左右蒙古族生活

内蒙古地名的由来

蒙古王爷僧格林沁在北京档案

内蒙古地名的由来

元武宗时期的三都并立


 合作/投稿/其它 联系微信:nmg69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