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手记 | 踏上选调之路这三年
山
山河无恙
花枝春满
河
踏上选调之路已三年有余,与当时那个初出校园、懵懵懂懂的我相比,三年后的我逐渐褪去浮躁稚气、平添踏实从容,蜕变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基层干部。以下是我近三年基层工作、生活中的一点体会和感悟,与大家共勉。
第一个体会是:要善用“脚步”丈量民情,以“为民之心”践使命。从小在农牧区长大的我,自以为早已知晓什么是真正的农牧区,直到回到家乡工作后,我才发现原来我对农牧区工作知之甚少。农牧区究竟是什么样子?工作该如何开展?我能为牧民们做些什么?怀揣这3个问题,我一次又一次深入牧民群众家中,走进“两委”办公室,每多走一次、每多看一眼,我都对农牧区工作有新的认识。还记得2018年年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宣讲大调研大落实活动开始了,作为嘎查包联干部,我和嘎查“两委”前往大武口、平罗等地,深入牧民家宣讲党的政策,征集他们的意见建议并认真做好记录、汇总、上报工作,最终,包联嘎查征集到的意见建议全部得到了解决和答复,群众的满意度比较高,我也听到了牧民群众最朴实、最真诚的心里话和称赞声。我第一次感受到:用脚步丈量民情,认真把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解决好,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值!
第二个体会是:要善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之心”破难关。基层群众工作繁杂且艰巨,在此环境下,更加考验干部勇于担当的品质。很多人可能会想:又不是主要领导,又没有权力,每天只负责着自己手头的事务,我能担当什么?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但后来渐渐认识到,担当不一定体现在危难时刻、紧急关头,在日常工作中也能体现。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诸如此类画面每天重复上演。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看着一叠叠厚重的文件,听到一道道急促的电话铃……我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旋转的陀螺。不仅如此,每个月还要按时上报各类信息、文件、报表……涉及辖区内6个嘎查3个社区6000余人,工作量大,细节繁琐。尤其是在去年9月,我的工作岗位发生调整,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已是常态,临时开会、入户走访更是家常便饭,上传下达、沟通协调、统筹推进、服务群众等各项职能都要承担,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也时常会遭遇不理解、不支持。曾经的我,也畏惧过,常常好几个日夜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后来,在领导的指导、同事的鼓励之下,我调整好心态,在工作中多听多问多学,不怕艰辛,积极解难题、化困境、提升综合协调能力,目前工作逐渐得到了领导同事、牧民群众的认可。
第三个体会是:要善用“脚步”丈量路途,以“淡泊之心”强本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基层如同“磨刀石”,又像“练兵场”,要想做好基层的事,就要锻造过硬的本领。犹记得,刚到单位下乡时,领导就让我熟悉环境认路,但是对于资深路痴的我来说简直太难了,我一直没有记住。直到有一次,陪同上级部门在中心村调研时,领导临时要处理纠纷,派我带领上级部门领导先前往下一个调研点,那一刻我慌了,快速打电话向老同志求助,虽然最终顺利到达了目的地,但我身上出了一身冷汗。自此之后,一有机会我就和老同志们一起下队入户,即使路痴,跑多了各嘎查社区,路也渐渐熟悉起来。同理,在工作中也该如此。曾有同学问我,你平常下班后在干什么?我回答了两个字:“加班”。同学笑了,我也笑了,但实际情况确实如此。为了方便牧民群众第一时间了解到嘎查资讯,我自学着开始运营嘎查的微信公众平台;为了丰富牧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我和同事们利用下班、周末的时间排练了“蒙中英”诗朗诵、“小人舞”节目;为了使知识宣讲入到牧民群众耳中、心中,我报名学习网课、周末下队搜集素材、写稿、上台宣讲。没有什么工作是天生就会的,只要付出真心和努力,很多工作都能胜任。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我收获了新技能、新特长,进一步提升了心理素质、应变能力,让我更加坚定了履好职尽好责的意志和决心。
来 源丨阿左旗党建
撰 稿丨李 聪(宗别立镇嘎拉布斯太嘎查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