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争读︱曾国藩: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2017-02-25 小山 信阳师范学院

   

1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中国古代之最后一人,中国近代之第一人。”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为何被那么多人所推崇?因为他用实践证明了: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如果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也可以成为超凡脱俗的圣贤豪雄。

    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13岁时,曾国藩迈进书房,点燃油灯,背起一篇三百字小文。在他进入书房前,家里来了一贼,听见有人进来,便躲在了房梁之上,想等曾国藩入睡之后再偷点东西走。哪知曾国藩背到三更还背不下来。那贼终于受不了了,飞身下梁,将此文一字不落地背了一遍,然后冲曾国藩大叫:“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
    曾国藩的资质就是这么平庸,以至于从小就被人讥笑为“愚蠢之辈”。
    左宗棠评价曾国藩说:“才具稍欠开展。”说白了,就是觉得曾国藩脑子不灵光。
    梁启超说得更直接:“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连曾国藩自己都承认:“余性鲁钝。”

    总之,他平庸得实在可以,没一点天才范儿。

    可鲁钝的曾国藩就靠三个词翻了身。
    第一个词是——“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他自制了一个闹铃:在床边放个铜盆,盆上用绳拴个秤砣,再把香系绳上。香尽绳断, 秤砣砸盆就会发出声响。曾国藩就翻身起床,开始点灯读书了。
    第二个词是——“耐烦”“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他读书就像愚公,强调一个“耐”字,不求快不贪多,不弄明白绝不罢休。
    第三个词是——“有恒”。“行之有恒,实为人生第一大事。”他每日早起读书,从不间断。就连行军打仗时也毫不例外,“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他说:“不日进,就日退。”

    普通人过了中年,性格已经固定,记忆力、学习能力下降,进取之心就逐渐懈弛,认为老狗学不会新把戏。而曾国藩却终身处于学习、进步之中。他给弟弟写信说:

    弟之文笔,亦不宜过自菲薄,近于自弃。余自壬子(四十三岁)出京,至今十二年,自问于公牍、书函、军事、吏事、应酬、书法,无事不长进。弟今年四十,较我壬子之时,尚少三岁,而谓此后便无长进,欺人乎?自弃乎?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2


    李鸿章17岁考中秀才,张之洞16岁考中秀才,左宗棠14岁考中秀才,梁启超更是天资超迈,11岁即中秀才。曾国藩从16岁开始参加科考,考了七次才中秀才,还是倒数第二名。
    比较同时代名人,其愚笨一目了然。
    但曾国藩一旦开窍,立马一鸣惊人。
    中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中了举人又四年,他就高中进士。而他那些早早考中秀才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

    曾国藩打通科举路,靠的全是笨劲。因为笨拙,所以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因此不留死角。而那些聪明的人不愿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

    所以曾国藩说:“拙看似慢,实则最快。”

    中了进士后,他便留京做了翰林。因为做事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十年之中,他竟然获得了七次升迁。从一个小翰林做到礼部侍郎,成为二品大员。
    曾国藩说:决定成败的,不在高处,在洼处,不在隆处,在平处。全看人能不能在棘手之处,耐得住烦。
    曾国藩打仗靠的也是一股笨劲。他从不求奇谋,只喜欢“结硬寨,打呆仗”。所谓结硬寨打呆仗,就是湘军每攻打一个城市,并不急着跟太平军开战,而是修墙挖壕。墙要修一尺厚八尺高,用来防止火炮攻击。
    壕要挖一尺深,再在壕沟外埋种花篱,花篱要五尺,埋入土中两尺。并要设置两三层,用来防止马队攻击。第二日,往前推进一段路程后,又修墙挖壕。如同巨蟒缠人,用一道一道壕沟把城市困死。曾国藩攻城,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年两年。等战争结束,城外地貌都被湘军彻底改变。太平军最擅长野战,大规模高速度调兵,而且善用奇谋,经常搞围魏救赵之术。但一遇到曾国藩,就一点办法也没有。曾国藩打武昌、打九江、打安庆、打南京,采用的全是“结硬寨,打呆仗”之法,他用这个最笨的方法,打败了最聪明的太平军。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就是“尚拙”。
    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正是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他非同一般的高明。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
  真正的聪明人,都是知道下笨功夫的人。自古成名者,多始于笨干,是以有字颠、画迂、诗痴,浮光掠影,终不济事。我们成不了曾国藩,不是因为笨,而是下不了他那样的笨功夫。

    太平天国挥师北上,湖南各地纷纷陷落,皇帝让曾国藩帮助湖南兴办团练,保卫家乡。曾国藩一到长沙,立马成立审案局:凡有地方土匪、流氓、抢劫犯被抓获,不必经过州县,直接移送审案局。四个月内,审案局“计斩决之犯一百零四名,立毙杖下者二名,监毙狱中者三十一名”。曾国藩因此获得了“曾剃头”的绰号。湖南治安好了,他却把湖南官员全得罪了。因为他打破了两个官场潜规则。

    第一,他动了别人的奶酪。第二,他伤了文官们的面子。

  “你半年办的事,超过我们几十年,让我们面子往哪里搁?”长沙城中“文法吏”,都视他为仇敌。

    极度郁闷中,他读起了老庄。两年之中,心性大变。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官场上处处碰壁,是因为自以为居心正大、光明磊落,而觉得别人都是浑浑噩噩、混天度日。于是说话很冲很直,如锥如芒,直插人痛处。
    做事更是刚愎自用,对他人意见不屑一顾。读了两年老庄,他终于看清自身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过于方刚。”
    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是强者,实际却是弱者。
    懂得柔弱退让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唯天下之至柔,能胜天下之至坚。


3


    跟皇帝及“中央部委”打交道变得圆滑了。比如,太平天国打下来之后,曾国藩要报销3000万两银子的军费。按照潜规则,应该给户部40万两回扣。回扣太多了,曾国藩就请户部官员吃饭,几顿饭下来,回扣缩减至8万两。但就在这时候,事情出了一个岔子。
    灭了太平天国后,咸丰高兴坏了,下令说:“所有报销备案就可,户部就不要审核了。”这对户部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意味着很多很多回扣就此打了水漂。但曾国藩却说:“谈好的8万两我还是要给。”他从自己小金库拿了8万两,送给户部书办。你看,曾国藩为人处世变得多“懂事”了。
    你可能觉得曾国藩堕落了,其实并没。由于清朝官员工资低,从雍正时期起,皇帝便特批给督抚们一笔“养廉银”。总督们每年养廉银收入超过一万五千两。但对于督抚来说,养廉银其实是一个小数目,他们更大宗的收入是“规费”,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灰色收入。学者张宏杰研究发现:督抚级官员每年灰色收入平均是18万两。曾国藩当了12年总督,照此计算,已是大清顶级富人了。可是事情并非如此,查遍大清档案,也找不到曾国藩有什么大宗灰色收入。曾家不但不富,还活得非常清苦。曾夫人欧阳,在老家一听老公当总督了,立马就来投奔他,希望过点好日子。哪知赶来一看,却发现总督衙门破烂不堪,这么一大家子人,只请了两个佣人。于是,曾夫人就去买了一个丫鬟。曾国藩知道后非常生气,立马就把丫鬟送人了。

    曾国藩要求曾家女人每天都要劳动。并为她们专门制定了工作日程表:“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9点到13点,纺花或绩麻。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17点到19点,做男女鞋或缝衣。”曾国藩更是活得简直就像穷人。

    赵烈文叙述第一次见到曾国藩时的场景,“所衣不过练帛,冠靴敝旧。”老外戈登描述他与曾国藩会面的情景,“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油渍斑斑。”名震天下的总督却活得如此清苦,恐怕大清天下找不到第二个了。就算拒绝灰色收入,每年养廉银也有一万八千两啊。活得如此清苦,银子都去哪里了?因为上下需要打点,他就动了养廉银。

    曾国藩说:“尤不愿得清官之名。”他是实打实的清官,找不到把一分公款装入腰包的记录,但为何不愿大家知道他是清官呢?因为他懂得——水至清则无鱼。“人之好名,谁不如我?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者。相形之弥,盖难为情。”

    第二次复出后,他进入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所谓内圣,就是“按本色做人”。持己以正,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不被外在的诱惑所改变,持守自己的良知和信念,让自己在内心里成为一个圣贤。所谓外王,就是“按角色办事”。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扮演着不同角色,所以不能有太多棱角,要懂得妥协退让,这样才能调动一切能够帮助你的力量,来帮助你这个角色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他行事坚持八字:外圆内方,外浊内清。所谓外圆内方,就是一方面坚守良知,一方面又和光同尘,必要时可向不合理的现状妥协。所谓外浊内清,就是一方面坚守清廉,一方面又包容潜规则,必要时愿意“同流合污”。他所求的不是虚名,而是要做大事。坚守内圣外王之道,他终成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4


    1853年,曾国藩书生治军,创建了湘军。
    他统领30万湘军,只靠4句话。
    第一句:轻财足以聚人。
    曾国藩有句名言:“利可共而不可独。”
    1861年,湘军名将鲍超打了胜仗后,借给曾国藩贺寿之机,送来十六大包“战利品”。其中许多是珍贵的珠宝古玩之类。
    曾国藩说:“你打开,我都看一看。”
    细看一遍后,他取出一顶绣花小帽:“我喜欢这个帽子,其他的,你都带回去。”
    鲍超素来刚毅勇猛,此时眼圈却红了。
    曾国藩派容闳去美国采购机器,这是一个肥差,按惯例,容闳必会送礼。但此时,曾国藩已离开南京,北上剿捻。
    所以,他特意写信给儿子说:“容闳送的东西,价值不超过二十两白银,就收下,要是超过,就退掉。”
    收下小礼,那是不拂人面子。
    拒绝大礼,既是坚守原则,又是仗义轻财。
    曾国藩说得好:“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他轻财,所以留住了人才。
    第二句:律己足以服人。
    曾国藩有句名言:“律己无声,不怒而威。”
    为了修炼自己的人品人格,曾国藩发誓要成为圣人:“不为圣贤,即为禽兽。”
    如何践行呢?他想了两个方法。
    一个是:每天坚持做“日课”。就是每天写日记,反思一天的行为得失。
    有一次,朋友陈源衮家添了小妾。曾国藩听闻此人貌美如花,
便内心蠢动,遂上陈家一睹真容。他调侃朋友艳福不浅,并要求见一下美妾。朋友一脸不愿,但还是把小妾喊了出来。曾国藩见后,大赞其美,说了些挑逗的话。当晚,他在日记里反省:“注视数次,大无礼”,“直不是人,耻心丧尽,更问其他?”

    第三句:量宽足以得人。
    曾国藩有句名言:“善莫大于恕。”
    左宗棠曾是曾国藩幕僚,曾国藩对他极为器重,在他推荐下,左宗棠得以步步高升。左宗棠身陷樊案时,曾国藩对其更有救命之恩。但后来左宗棠当了总督,翅膀硬了,因为素好争功,便对曾国藩眼红不满。不仅“每接见部下诸将,必骂曾文正”,就是接待友人,也是“乃甫入座,即骂文正”。但曾国藩从来没在任何场合说过左宗棠坏话。

    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送来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在挽联后面,左宗棠署的是“晚生”二字。而生前,他从来没对曾国藩自称过晚生。

    第四句:让功足以率人。
    曾国藩有句名言:“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湘军在攻克太平天国都城南京之前,打下的最后一个重要城市是安庆。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率军攻下安庆之后,曾国藩给朝廷上书按功请赏的折子里,居然把头一份指挥之功让给了胡林翼,然后又把作战之功让给了绿营将领多隆阿。曾国荃心里很不爽:“为什么啊?”曾国藩说:“让功于人、让名于人,才能率人。”三年后,曾国荃一举拿下南京城,曾国藩又把头功让给了湖广总督官文。多大的功劳啊,曾国藩说让就让了。李鸿章由此佩服不已:“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为己责;盛德所感,始而部曲化之,继而同僚谅之,终则各省从而慕效之。”
      一个做上司的,有了好处总是让给下属,有了责任总是自己担起来。这样的领导,做下属的怎会不感动呢?
  曾国藩对弟弟说:“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对于领导者来说,成就下属,就是成就组织;成就下属事业,就是成就自己事业。
    “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曾国藩之所以能打造出强悍的湘军,就在于轻财、律己、量宽、让功之诚。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


5


    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说:“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
    学者张宏杰在《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中说:“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

    自古圣贤可佩但不可学,唯有曾国藩可佩亦可学。

    最后用曾国藩的一副对联做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精彩推荐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师院《朗读者》

待到春花烂漫时,师院有惊喜

小山,一大早喊你查四六级

音频:王雅菲

出品:信阳师范学院新媒体运营团队

编辑:张雪薇 张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