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跟着大师承传统 | 指尖上的艺术,骨子里的热爱,这位老师又出圈了!

小山 信阳师范学院 2023-06-23


以慧眼赏精彩人间

以时代为创作之基石

秉持教育的使命担当

承中华之美 启创新之路

她就是

美术与设计学院——郑蔚副教授







郑蔚

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个人小传


郑蔚,女,中共党员,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视觉传达设计。共20篇(幅)文章和作品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装饰》、《科技与出版》、《中国高等教育》、《郑州大学学报》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并主持完成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项目、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多幅作品在教育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等举办的展览中入选获奖,2021年其设计作品《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百年风华“君匋”第二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


于艺术,她以慧眼赏精彩人间,观生活百态;以时代为创作之基石,深耕传统文化之土壤;牢记来时初心,坚守今昔方向。于教育,她以身作则,寓教于乐;秉持教育的使命担当,潜心培育服务大众的艺术设计者,承中华之美,启创新之路。她,就是美术与设计学院的郑蔚副教授。









人生之路



自幼结缘 致以为业



“与艺术结缘,既是潜移默化,亦是天赐之缘。”郑蔚老师如是说。幼年时,她陪伴外婆欣赏戏曲、临摹曲中角色;少年时,父亲大力支持她走艺术道路,购买大量艺术相关的书籍与画作。在这种熏陶之下,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种子便在郑老师的心里生根发芽。求学路上,难免遇到分岔口。相较于注重自我表达的美术类专业,郑老师更倾向于服务大众的设计专业。她认为,设计专业开设的出发点为人民服务,它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创作者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作品呈现在大众面前,或引导观者思考,以此教化大众;或传递一种理念,给予人力量。正是这种设计的魅力吸引着郑老师身上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引导她在设计的领域砥砺前行。


郑老师在坚守对设计热爱的同时,来到了信阳师范学院成为一名教师。谈起与师院结缘的故事,郑老师表示信阳是母亲的家乡,且幼时在此与外婆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童年。因此,郑老师对信阳怀有比家乡更为浓烈的别样的情愫。与踏上艺术之路相似,郑老师成为教师是偶然、是缘分、更是骨子里使命感的召唤。多年任教生涯使郑老师爱上并融入教师这一角色,且以新的身份展开对设计的探索与追求,寓教于乐,相辅相成。








教学之道



匠心独运 教学相长



灵感与创新源自生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学好设计至关重要。对此,郑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通过布置相关作业任务来丰富他们的创作素材。一瞬的灵感或来自于平日的积累,天空云朵的变换、阳光折射下百叶窗的光影、树叶间隔里穿梭的光线与洒落地上的阴翳、落日余晖与漫天飞雪等世间美好,这些皆可成为学生灵感创作的来源。


关注国计民生、服务人民群众是设计出卓越作品的必要基础。设计作为一门理性与感性并重的专业,能够物化时代前沿的理念并使其为大众所接受。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需要宽泛的知识储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并融会贯通,把握好时代热点,用作品表达所想。日常学习中,郑老师要求大家建立 “书籍资料库”,将自己阅读的经典作品、精品书籍存入其中。她认为阅读是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的过程——人们可以在前人的智慧上感悟思考,从而拓宽视野、提升审美素养。



如果说灵气是作品水平的基石,那么努力则是使作品更上一层楼的台阶。“我不否认天赋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在于个人努力。”郑蔚老师如是说。回顾多年任教生涯,郑老师列举了许多学生快速成长的例子,究其进步的主要原因,便是具备踏实努力的良好品质。其中一位名叫邱星的学生面对作品被否认的打击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虚心求教、不厌其烦地修改,他对作品的较真儿精神曾给郑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另有一个由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王瑶、以及李晓敏等人组成的学习小组通过挑灯夜战的不懈努力,制作出的概念书《清明上河图》、纸版书《信阳老行当》等,其精美效果也令郑老师大加赞赏。谈及教育理论与实践,郑老师表示这是一个教学相长、寓教于乐的过程,可以教学促进创作,以创作滋养教学。随着阅历的增长和社会潮流的变化,郑老师总会在备课时涌现出新的思考,在课堂上与学生们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创作之意



匠心独运 致以礼赞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近日,郑老师的作品《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成功入选百年风华“君匋”第二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谈及创作灵感,郑老师表示这是教学相长的显著成效,在辅导学生以大别山红色资源为主题的设计实践中,通过多方资料查询和与学生的多次深入交流探讨,郑老师逐渐对红二十五军这支特殊的队伍产生了浓厚的感佩之情。从灵感的迸发、素材的整理、创作框架的建立,以及细节的反复调整与斟酌,她前后耗费了近半年的光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以长征为创作背景,展现了红二十五军从大别山出发,历经磨难,凭着信念、智慧、勇气和顽强最终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作品以兼具温度与互动性的书籍装帧艺术形式呈现,使观者穿越时间、跨越空间,融身于那段血泪交织的红色岁月。不同于其他描绘长征的艺术作品,郑老师认为,正是山水怀抱孕育了红二十五军的优秀品格和军魂。这支从大别山走出的英雄部队,从山的亘古、厚重中领悟到诚实、守信和奉献的精神品质;在水的坦荡、不息中体味到自然的机变、坚韧不息的生机。因此,她没有大篇幅展现残酷的战争场面,而是以山水为背景,以别样的视角为大众呈现了这段历史。红二十五军是唯一一支在长征途中人数只增不减的部队,是一支血气方刚的青年部队。巍峨的山和灵秀的水象征着战士们勇敢热血、灵活机变的性格,也孕育了这支队伍伟大的革命精神。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以时间为顺序,通过渐变背景暗示不同时期红二十五军的处境。开篇画面以暗红色背景呈现了“黑云压城城欲摧”、敌强我弱、战事紧张的状况;而后执行中央命令开始长征,画面中出现一丝希望的曙光,以血红色的旗帜指引前进的方向;长征途中建立革命根据地,战士们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图画色彩由暗转明;最终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长征胜利结束,以飘扬的红色旗帜、明亮的背景色彩、开阔的山水展现新生。细节处理上,郑老师采用手写体文字与怀旧处理的历史图片和画面元素,尽量还原战争年代的质感:满篇的血色草鞋印,也是对战士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精神的致敬。郑老师以最真诚的态度、最真挚的情感,用作品诉说着那段应被每个人铭记的历史。








设计之理



铭记初心 弘扬传统



“美而动人”是郑老师一贯的创作理念。美是艺术,对作品来说固然重要,但仅以“美”是不足打动人心的。关于如何使作品“动人”,郑老师坦言:“创作者一定要密切关注时代,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养分,勤思深思,深入浅出,通俗地向大众传递信息。”郑老师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传统文化早已结下不解之缘。她认为设计要多元融汇、守正创新,但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依然是值得艺术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终将是美术设计的中心点。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是郑老师创作的主旋律,也是她从事艺术设计一成不变的初心。


闲暇时,郑老师会与家人一起放松追剧。受专业素养影响,郑老师会下意识地选择服化道和舞美设计优良的影视。她特别赞扬了近年来爆火的《琅琊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剧中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传承创新的服装造型和舞美设计,并在教学中与同学们一起欣赏探讨。在郑老师的课堂上,教学、创作与生活和谐地呈“三位一体”的趋势向前流动。



谈及对学生的期待,郑老师希望大家多关注国计民生,传承传统文化,并引用《求是》杂志中的一段话劝勉学生:“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拥有的生存方式和价值体系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的坚定信念,关乎民族精神状态和社会精神风貌,关乎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与活力。”


郑蔚老师人如其名,守“郑”创新,“蔚”国发展。作为引路人,她启迪学生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勤奋收获果实,用独特的视角发现大美世界;作为创作者,她深耕于传统文化之林,以时代之需,融作品之魂,以赤诚之心,守传统之美。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期待郑蔚老师在传承中华之美,潜心培育学子的路上步步高升、越行越远。





守“郑”创新 “蔚”国发展

以时代之需 融作品之魂

以赤诚之心 守传统之美

铭记初心 弘扬传统

承源源中华美

育蔚蔚桃李林



有任何疑问,欢迎添加小山微信咨询


精彩链接

(点击图片查看)




信阳师范学院新媒体运营团队

采访 / 郭宇露 冀昱鑫 聂瑞怡

图片 / 老师本人提供

编辑 / 周琪

审核 / 许雯雯



在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