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锦彩播报】与张仲裁副教授一起,领略唐诗里的成都

锦彩文传 2023-01-17

与张仲裁副教授一起

领略唐诗里的成都


2021年4月8日晚七点,一场以“唐诗里的成都”为主题的文化之旅系列讲座,在锦城学院A教207学术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了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张仲裁担任主讲人。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傅仕彬教授、院长助理马秋穗副教授以及谢天开教授、王向军副教授、秦蓁副教授、范琳琳老师与400多名文传学子共同参加了这场讲座,一起感受了成都的诗意氛围。



“唐代诗人们在成都这片土地上说了什么?写了什么?”这是张仲裁副教授最想带大家探讨的问题。在核心问题的指引下,张仲裁副教授分别从四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做了解答。



首先从“异域”成都讲起。张仲裁副教授引用梁启超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地理大势论》中的一句话:“在我们这片华夏大地上,地理方面具有独立资格的,只有两个地方,一曰粤,二曰蜀。”说明蜀地地理特征的独特性。说完“古”,张仲裁副教授又将“今”联系了起来。以最近三星堆的新发现为切入点,来说明其可能不是巴蜀本身的文化这一问题。接着,他又引王羲之与友人的书信;《旧唐书·高士廉传》中“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持,杖头挂食遥以哺之”;杜甫“乡关胡骑远,宇宙蜀城偏”;张籍《送蜀客》“山桥日晚行人少,时见猩猩树上啼”等多则材料来说明时人对蜀地的偏见和蜀地地位的偏远,更论证“异域”二字。


再说入蜀。四川有句老话说“少不入川,老不出川”,张仲裁副教授提到严耕望先生的《唐五代时期之成都》,说晚唐五代时期的成都,在文化、经济、艺术等诸多领域所达到的历史高度,不但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花间词派”的产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还讲到成都在唐代完成了一种华丽的转身,与入蜀密不可分。蜀地的特殊位置,早就“出蜀容易,入蜀难。”张仲裁副教授整理的唐五代时期文人入蜀人数统计图和入蜀出蜀路径图,都为同学们更好了解“唐诗里的成都”这一主题提供了良好的佐证。



又说西川幕府的文学活动。西川幕府治所在成都,其对唐诗或者说唐代成都地区的诗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唐代发生战乱,皇帝逃难多逃至四川。为什么?因为四川既是边疆,又是帝国的大后方。”张仲裁副教授解释了当时的剑南方镇必然会建立幕府的原因。当他提及唐五代巴蜀文学振兴功臣时,特别强调了武元衡、薛涛二人。武元衡担任府主,会作诗,会做官。千古名妓薛涛,不是以色示人,而是以诗授之,在文人传统中留下薛涛笺。在振兴巴蜀文化功臣榜中,许多人都出自幕府,可知在唐五代时期,幕府、方镇大员对成都文化品位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是成都地区诗歌繁荣的土壤。


最后说唐诗里的蜀都名胜。“为什么成都会如此喜欢石头”,张仲裁副教授解释说这与巴蜀地区的宗教信仰有关。随后他就介绍了石镜、支矶石、石笋、石犀等几种大石来印证这一观点。从张仪楼、文翁石室、相如故迹到武侯庙、万里桥、摩诃池,蜀都名胜万千,连诗人杜甫也“不可幸免”。由于时间关系,张仲裁副教授简要地提及了第五和第六方面:杜甫发现西川及草堂应作鲁灵光。“草堂是顶天立地的丰碑,一头载着唐诗,一头载着成都。”张仲裁副教授为同学们推开了知识与文化的大门,让同学们兴趣满满,孜孜不倦。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张仲裁副教授向谢天开教授探讨了“石犀”问题,谢天开教授就此问题与他作了详细的探讨



晚八点五十许,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讲座结束,同学们表示收获颇丰,领略到了成都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的浓浓诗意。



1

END


1


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锦彩文传


文字丨牟慧 罗绪香

图片丨王诗涵

图文排版  | 黄梓夏

审核校对丨贾童童

邮箱:wcnews@163.com

夸父网:http://Im.scujcc.com.cn/

抖音号:文传青年 

文学与传媒学院全媒体中心


锦彩文传

欢迎扫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