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锦彩播报】文学与传媒学院2018级新闻学子独立完成川工报重要约稿

锦彩文传 2023-01-17

还未踏上江湖,已经佩妥三尺长剑

——我院2018级新闻学子独立完成川工报重要约稿


2021年6月17日,正值锦城学院春季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周。当晚十点,文学与传媒学院2018级新闻学专业的郝天峥突然接到老师的通知:着手准备四川工人日报“七一”约稿任务,采写三篇以建党百年为主题的稿件。与此同时,2018级新闻学专业的王瀛玥和李炳璋也相继接到同样的通知。任务突如其来,并且要求在三天内完成对三位重点人物的采访,稿件、照片也有特别要求。三位同学立马调整了期末复习计划并迅速进入报社记者角色,开始进行采访提纲拟写和背景资料查找等各种准备工作。


由于采访对象中有一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老党员,一位是抗美援朝时期的老党员,都距现在六七十年了,许多背景资料都无从查证。还有一位受访者虽是年轻人但也是企业人,这些对于在校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于是,从受访对象的基本资料,到相关历史背景,再到采访提纲的拟写,以及文章的主旨逻辑框架的拟定......,这天晚上,三个人桌上的台灯都亮到了深夜。


对于“解放前”在城市中做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的情景,除了看过为数不多的电影,王瀛玥以前从没详细了解过这方面的人和事。在那个比自己父母出生还要久远的时期,革命志士们是如何为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如何开展革命斗争的,虽然查阅了资料,王瀛玥心里还是没有底。所以她想到了录音、做笔记甚至找翻译等办法,希望能在现场采访中获得更详细更具体的第一手资料。


而对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也为英雄先烈的无畏精神所折服,但是战争背后复杂的历史渊源,大多数人却知之甚少。李炳璋在采访援朝老兵苏林贤老人前也是一样。


出于对老兵的尊重,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当天晚上,李炳璋就在网上查阅了大量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从历史文献到新闻资讯再到视频资料,凡是网上能够查到的,李炳璋几乎一个也没放掉。“可以说经过了这次之后,他(李炳璋)算得上一个抗美援朝(历史方面)的小专家了。”郝天峥看着李炳璋这样评价道。


“其实我也不知道有没有用处,因为那时候我所了解到的信息只有这一点。那我就先把这一点弄的门儿清,至少让我心里有个底。”李炳璋坦言。


如果说拥有受访对象足够的背景资料会取得让采访事半功倍的效果,那背景资料就成为了郝天峥采访的第一大屏障。“就只给了我一个电话,一个人名。我能找到的资料是有限的,最后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两三篇文章,只能通过这些文章去大致想象一下这(受访对象)是一个认真负责、朴实淳朴的人。在脑海里有大方向,然后在实际采访的时候不断修正。”


(18新闻学子郝天铮在采访孙志强)


虽然时间短促,但是三位同学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了充足的准备。即使是在去采访路上的最后一刻,三个人都还在互相提醒采访需要注意的事项。为保证采访顺利完成,王瀛玥甚至带上了一个“翻译”。


王瀛玥来自河北,但其受访者卢幼敏老奶奶却是一个地道的成都人,害怕听不懂方言会影响采访,王瀛玥特意请来成都本地同学帮忙当“翻译”。或许是那段激情岁月过于刻骨铭心,卢幼敏老人在接受采访时激动不已,透过老人抑扬顿挫的语调,王瀛玥被老人带到了那段白色恐怖笼罩,人民生活艰难,地下党千方百计开展党的工作与敌人斗争的历史回忆中,身临其境,此时情感和敬畏俨然超越了语言的隔阂。


(18新闻学子王瀛玥在采访卢幼敏)


然而,采访过程远远没有三位同学想象的那么顺利。经过3小时的车程,李炳璋终于走进了援朝老兵苏林贤的院子。老人戴着绿色的老兵帽子,身穿深蓝色的中山工装,虽然已是88岁高龄,仍然精神矍铄。嘴角蕴含的微笑掩饰不了一个老兵锐利的眼神,岁月在他脸上布满了皱纹,却更显军人风骨。这使得李炳璋在见到老人的那一刻就肃然起敬。


(18新闻学子李炳璋在采访苏林贤)


在老人家人的陪同下,采访正式开始。苏老忆往昔兴致渐浓,有时难免会偏离话题主线,情感在释放前的最高点,有时也会无语凝噎。妻子感同身受,常常情不自禁地补充,老人却觉得自己谈话总被打断,中途竟忽然起身走开了。


李炳璋一边安抚奶奶,示意她一会儿多用“眼神交流”,一边借此机会让爷爷奶奶休息,唠唠家常。片刻,苏老回来了,李炳璋本以为还会有些小情绪的苏老却直接进入了正题,显得十分可爱,这让李炳璋也松了一口气。“那时候,心里是挺着急的,毕竟时间紧。但是我不能表现出来,只有先把眼前的问题解决了。”


采访完成后,三位同学一起扎进所收集到的采访录音里,整理出线索,迅速成稿。然后发给老师询问修改意见。“我是第一个交稿子的。当晚凌晨写完,第二天收到老师的意见:‘不好看,应该用有一年......有一回......有一次这样的框架写出详细故事,增强可读性的同时保证党性’,而不是用太多理论性语言去写人物专访。”说到交稿件,郝天峥最有话语权。“初稿几乎是推翻重写,努力去领会老师的意见和报社约稿的目的。然后立马开始新稿的撰写。我们三个私下也有互相给意见互相修改。”


(19级全能记者殷研在采访18级新闻同学)


“有的同学还未踏上江湖,已经佩妥三尺长剑。”这是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毛建华教授对文传2021届毕业生说的话。其实这句话是对每一位文传学子的要求,也是大多数文传学子的真实写照。6月25日上午,四川工人日报在二版头条大篇幅刊出了王瀛玥同学采访卢幼敏老奶奶的报道《我亲身经历了成都和平解放》,文中写道:今年91岁高龄的卢幼敏老人从民主革命时期入党至今已73年,从文艺抗争到成都解放,她见证了城市地下党组织为新中国诞生作出的伟大贡献。在建党百年之际,卢幼敏不禁回忆起当年那难忘的激情岁月......。据悉,另两位同学的文章也将陆续刊出。


(四川工人日报刊登同学采访稿版面)


“在建党100周年的采访中,我们根据报社约稿的要求,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采写社会媒体需要的新闻稿件,从采访到写作一共三天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把在校学生当成报社记者去安排,学生们不负所望,顺利完成任务。”指导老师宋玲教授这样评价三位同学在此次采访任务中的表现。稿件刊发后,王瀛玥同学第一时间赶到报社拿到报纸交到了同学和老师手中。读报评报时,老师向同学们强调,虽然这次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是与报社的编辑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多看、多学、多实践。


骊歌渐起,当锦城校门不再成为以后3、9月相见的风景。你,会从这座校园中带走什么呢?精美的照片只能留住记忆的一瞬。文以载道,术以立身,唯有那个学识与技能满载的自己才是对青春最好的答卷。



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锦彩文传


图文丨19级新闻殷研

图文排版  |  文心怡

审核校对丨贾童童

邮箱:wcnews@163.com

夸父网:http://Im.scujcc.com.cn/

抖音号:文传青年 

文学与传媒学院全媒体中心


锦彩文传

欢迎扫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