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2岁北京名校生的自白”背后:我们到底是应试教育的获益者还是受害者?

2017-11-13 轻敲此处添加▷ 环球移民

文/小广成长记 (公众号: SmallSmall_Orange)


那篇“800w的学区房”还有那篇“陪娃写作业?还是命更重要”的热文还没来得及消化,这两天我又看了一篇“一个12岁北京名校生的自白:关于名校和学区房你们全错!”的文章,教育的压力和迷思简直是空前绝后啊。

 

这位12岁的北京名校生写了篇文章,诉说了自己内心的无奈、痛苦甚至是绝望的想法。

 

12岁名校学生的手稿

 

概括起来是这样的——

 

“这是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精神极为禁锢的时代。生活在北京并没有让我感到特殊的荣耀,反而让我愈发压抑”,从小开始上课外班让她对课外班产生了变态的依赖,“那就是万分憎恶学习,毫无上进心,像一只被抽打久了的羊,突然重获了自由,却不知道如何奔跑了——那还是乖乖回羊圈去吧!”

 

而在小升初黑暗的岁月里“我疯狂地刷题,做题,直到身心皆疲,却发现还有足以淹死我的题海。”她喜欢武术、美术和写作,曾经的梦想被小升初打破了,她问妈妈:“你有梦想吗?”,她妈妈问:“你问这个干吗?”,“那你快乐吗?”她妈妈笑了:“还行,凑凑合合。”

 

历经千辛万苦进了名校,却道出了学区房毫无意义,“爬不到前面,就终会被甩下,物竞天择,必然的法则”,而名校也不过如此“一样也离不开两个词:学习,高考”。现在的学习状态是“既不实用,也无乐趣”,她知道自己将要走的路:“学习、高考、找工作、结婚生子、带孩子、走向死亡”。

 

下面的评论一致认为这位12岁的名校生写得非常好:

 


这位名校生跟2017年北京文科高考状元熊轩昂有个共同点——看问题非常现实和透彻,如果没有那些艰苦甚至是痛苦的学习过程,恐怕她不会有这样敏锐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一句话总结这位名校生:

 

既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也是受益者。

 

38 39299 38 15275 0 0 2480 0 0:00:15 0:00:06 0:00:09 2996>

过去这么过年了,有留学经验还拿了博士学位并且在国外工作的我,曾经也问过自己的一个问题:在国内接受应试教育有后悔过吗?

 

· 01 ·

生命不可重来,适者生存

应试教育依然是中国,更准确说是东亚几大强国的基本教育模式。在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里,教育注定是不可能是快乐和轻松的,我们的资源和国家财富还没有达到让人安逸的程度,斯堪的纳维亚天堂般的生存环境只存在于旅游的风景中。

 

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引起了一直走在前面的欧美国家的重视,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足之本,窥探竞争对手的教育水平和目标就是试探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2015年BBC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国学校》邀请了中国五名优秀的中学老师到英国去授课,对应试教育方法异常坚定的中国老师让英国学生苦不堪言。

 


最后的比赛结果是——所有中国老师教授的班级的考试成绩都超过了英国本校的老师,那些快乐教育、无压力学习的学生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真的可以做到”奇迹般的喜悦心情,而中国老师离开的时候哭的最厉害的是那些曾经最讨厌和最不听话的学生。

 

自我成长和超越自我的过程从来都不是轻松快乐,而是包含努力、坚持、失望甚至是泪水。

 

这里不是鼓吹应试教育适合每个孩子和国家,但是这个纪录片可以让大家看看在快乐轻松教育下的孩子接受应试教育能够让孩子获得超越自己能力的喜悦,他们有不少是第一次尝试到刻苦的滋味,应试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

 

再说说这几年高速发展的韩国。拍完了中国老师去英国的纪录片,BBC又拍了一部纪录片《School Swap: Korea Style》,他们把三个英国学生送到教育最残酷地区之一的韩国学校体验了三天的韩国高中生活。

 

 

对韩国学生来说一天花14-16个小时再学习上是很正常的,很多学生会去当地图书馆自习室学习,图书馆10点关门,而学校的教室开到11点半所以很多学生会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1个多小时。韩国的补习班是韩国的一个重要的产业,政府为了控制不得不出了补习宵禁令,规定所有补习班最晚只能开到晚上10点,一到晚上10点多街上都是学生。

 

“School Swap: Korea Style”的韩国学生们

 

而日本又如何呢?日本人早就知道应试教育不是理想的教育形式,但不能否认应试教育是出人才的最有效的手段,所以他们的教育一直在不断改进和取得平衡。最大的不同点是环境和价值导向没有咱们那么强烈,挤破头读名校并是不唯一的选择。然而日本又是一个偏重高学历的国家,如果决定以后拿个好学历靠知识吃饭的人,基本上会主动投入到应试教育中。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一时半会改变不了,生命不可以重来,过去的已经没法选择,每个人很难抗拒地域和时代的潮流,唯有适者生存。

 

我们人类能够活到现在不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吗,基因里写着的编码是有它的道理的。

 

现在有不少受不了亚洲的应试教育的人选择到欧美去接受“轻松一点”的教育。

 

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全世界从来都是稀缺资源,那些幻想着快乐教育就能坐等发挥自身最大潜能的美好想法未必现实。

 

那些看起来轻松快乐的学习状态是因为欧美的学生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专业和科目,因为真正热爱而显得轻松自然,而不是因为轻松自在而喜欢那些学科。

 

刚刚谢幕的诺贝尔颁奖典礼,拿奖的都是上了年纪的科学家,114年889个诺贝尔得奖者平均年龄是59岁,能够拿到这个殊荣的都是那些倾其一生研究几个甚至只是一个课题的学者,你说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能够是每天高高兴兴、轻松简单的吗?

 


做过学术的人都知道,为了验证一个简单的猜想,你花的不是10分的努力,你需要的往往是10的10次方的努力,最后还不一定成功,唯有真正热爱才能坚持到最后。

 

经过应试教育的洗礼,生存下来的我没有后悔,因为我清楚的知道得失是相辅相成的,你失去暂时的自由和轻松,你也获得了比别人更强大的思考力和自我约束等能力,看问题现实和透彻是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残酷地说,自由、轻松、梦想的失去可能是暂时的,而你获得的那些东西会跟着你一辈子。

 

· 02 ·

应试教育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的人可能没有认识清楚,应试教育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手段。

 

看看国内中学考上美国大学名校的学校分布就知道了,上榜的都是名校中的名校。

 


新加坡推行精英教育,应试教育和补习风气从小学就开始。据统计,高中毕业生入学美国顶尖大学最多的外国学校就是新加坡莱佛士初级学院,这个新加坡的中学名校,还是很多政商界名流的母校。

 

12岁名校生的文章大部分内容是吐槽,文末说了一句“因为知道,所以总要改变一点儿,不是吗?”,但到底改变是什么文章里也没说清楚。

 

文章传递信息是“我正在受苦让我苦不堪言,你们不要重蹈覆辙了”——她告诉别人生在北京没什么好羡慕的,劝别人不要上补习班、不买学区房、不用上名校,劝别人追逐梦想,这就像只告别人不要做什么,至于还可以做什么和怎么做没有提及,是个空白。

 

不上补习班、不买学区房、不上名校学生一样要参加考试,在普通学校学习、考试和最终参加高考只会更惨烈,大部分的孩子注定不是当宇航员、歌唱家和运动员,接受应试教育的洗礼还是大部分人的必经之路。

 

如果看得远一些,明白应试教育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往更广阔世界、接受更优质教育的申请书,心里就会明白清澈一些,知道这点,你就会明白熊宇轩的淡定和理性。

 

如果有人反驳这一点,那他很有可能是他自己本身从来没有接受过真正的优质教育。

 

那些辍学创业的人像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从来都没有否定大学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和作用,别忘了他们能够进一流名校本身就说明了他们是经过考核有资格接受优质教育的一员,创业之后因为公司发展需求而辍学,而不是放弃教育去创业。

 

接受应试教育并不是唯一的出路,的确是这样,也有很多不靠学历成为亿万富翁的人,但成就则见仁见智了。

 

最出名就是初中毕业身价280亿的徐波(徐宥箴)。徐波初中毕业(技校没读完)去了网易成功策划了《梦幻西游》后来自己出来创业,现在身价280亿人民币,名列IT老大第9位,而他史诗级直男癌的身份也遭大量网友的谩骂和唾弃,把女人当生孩工具、“强盗逻辑”、生孩无数却没法承担孩子童年基本的“家庭圆满”、把钱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除此以外他还有很多女朋友和孩子。

 

接受优质教育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让人学会用理性和科学的方法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自省和洞察力是两个最基本素养。

 

很多人看不起暴发户,其实看不起的不是他们获取金钱的能力,而是除了物质财富(真正的财富包含自然财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看到的尽是人格的缺失。

 

但接受优质教育只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还差什么?

 


· 03 ·

除了学区房和给孩子补习,

家长还应做什么

应该做和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

 

接受了优质的教育获得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只是一方面,如果价值观不健全仍然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希特勒就是典型的例子,饱览群册、精通六国语言、举止高雅、会驾驶飞机、不吸烟不喝酒不好女色,他的坚定、机智、果断和敏锐收获了一群忠实的追随者,然而没有正确价值观和自我认知的的高智商人才在人类进程中引发了一个又一个毁灭性的遭难。

 

家庭教育必定是育人的根本。

 

很多家长成为虎爸虎妈,竭尽全为孩子在应试教育的路上披荆斩棘,而忽略了自己更应该尽心尽力的家庭教育。

 

父母把自己当作学校教育的一名成员了,将自己变成孩子的班主任、助教、助理、保姆、司机等等,而忘了自己是孩子的父母。

 

12岁小女孩问妈妈有没有梦想,还问妈妈快不快乐,得到的答案让她万分失望,小女孩最关心的并不是考高分有份好工作,而是这么辛苦获得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这种最根本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回答的。

 

家庭教育可以说是给孩子的人生上的第一道底色。

 

国内外经历时代考验的家庭教育还是有些可以参考的原则和做法:

 

1. 重视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是这几年才开始重视的,我们在这方面的基础还是相对薄弱的,现在流行的幼儿教育理念,比如蒙氏教育、福禄贝尔、自然教育等全部来自国外,我们要做要学的还有很多。

 

物质资源过剩的年代,父母真正做到亲自进行幼儿启蒙和教育的并不多,很多父母以为自己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已经够多了,然而这当中有很多无效陪伴和假陪伴。

 

父母真正陪伴和尊重儿童自身发展是幼儿教育的两个关键点。

 

2. 引导孩子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


蒙特梭利博士说过:直到现在我们对儿童的认识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

 

因为不了解,我们育儿过程中帮助孩子的同时其实也人为地引入很多问题,拿自己孩子和别人比较、期望过高、不允许失败、勉强、精致的利己主义、打骂孩子等等负面影响都会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投射到孩子的世界里。

 

市场上很多畅销的育儿书,然而我觉得各位爸爸妈妈有时间的话去读一下儿童心理学相关的书籍,育儿没有速成和捷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北大心理学教材,罗伯特菲尔德曼写的《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是正确引导的前提,这一类追本溯源的书籍读起来不轻松也没有简单的速成方法,但是会改变我们自身局限带来的观念,读这些书籍至少能够让我们有一个科学的育儿基础。

 

3. 教会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


父母尽自己的能力鼓励小孩上名校争取优质的教育资源本身就是合情合理的做法,问题是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

 

很多人上了名校高考选择专业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最适合干什么,如果我们告诉小孩这么做是为了让他们找一份稳定体面高收入的工作,这个答案迟早会让小孩陷入“不知道要去哪里”的焦虑失望状态,这个状态可以发生在毕业找工作时、工作5年的时候、生孩子放弃工作的时候,任何需要真正面对自己的时候就会出现。

 

真实的世界是变幻无穷的,能够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是需要试错和并且拥有成长型思维去看待每一次失败,而不是鼓励小孩选择风口专业以及一劳永逸。

 

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个真实的世界是充满未知和残酷的,时代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唯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前行,没有人能够安稳一辈子,所以别给孩子“上好学校就能找到好工作安稳一辈子”的假象了,他们会失望的。

 

4. 健康的身体


最后拼的不是努力和毅力,而是身体。

 

让孩子尝试各种体育项目培训班出发点是好的,但能够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并且自主坚持下来的运动则需要父母的重视和鼓励。

 

5. 尊重孩子的选择


如果孩子拒绝做牛蛙,如果孩子本身就是不是牛蛙的料,请坦然接受。

 

如果能够培养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健全价值观的孩子,即使他们上的不是名校或者工资不是很高,只要他们能找到生活工作的意义并为之努力,这本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如何培养孩子做到这两点,答案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这个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能够做到恰到好处的放手和引导而不影响孩子自身的发展。

 

“所谓教育,就是共同探讨未来。”

——路易·阿拉贡

 

没有认真探讨未来的教育都是耍流氓。


  • 作者简介:zizi,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专注儿童教育和妈妈自我提升,发布基于科学研究的儿童性格和能力培养方法,分享亲子共读、好书推荐,开设新中两地妈妈读书育儿群,关注小广成长记(ID:SmallSmall_Orange)。


环球出国更多精彩文章

你的财产还安全吗?安提瓜告诉你选择它的八个理由

深入爱尔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马耳他2018年“超幸福”计划,谁才是最幸福的人?

勾搭球球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移民政策


如果您对移民感兴趣,后台直接回复“姓名+城市+电话”专人为您服务!欢迎添加环球小编个人微信(globevisa015),解读移民留学政策、陪聊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