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和湿地的故事:田穗兴——以鸟为媒,做城市自然生态的倡导者

魏秧子 核桃 红树林基金会
2024-09-09


滨海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位于深圳和香港两地之间的深圳湾(又称后海湾),由深圳一侧的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深圳湾公园以及香港一侧的米埔国际重要湿地、香港湿地公园等保护地环绕。

深圳湾滨海湿地

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是全球九大迁飞区中最大最繁忙的鸟类迁飞区,涉及全球22个国家,每年有超过210种的5000多万只迁徙水鸟利用该迁飞区进行迁徙。深圳湾正好处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中点,是水鸟迁徙重要的越冬地和“中转站”

在深圳湾活动的黑脸琵鹭们 摄影 / 贡米

田穗兴,二十余间身背望远镜、一直在用脚步丈量着这片海湾。他有着多重的身份标签:福田中学生物教师、深圳观鸟协会常务副会长、鸟类监测调查员、生态摄影师… …

图为华侨城湿地培训合照;图中央单筒望远镜后的就是田穗兴老师

最令田穗兴自豪与满意的是在2021年获得的“深圳自然大使”称号,因为这一称号囊括了前述所有标签的工作内容,包含了他对自然的爱,是他将热爱转化为使命的体现




鸟类是湿地故事的讲述者



田穗兴很早就参与了深圳的鸟类监测,与自然结缘从鸟而起,特别是对被誉为深圳湾“明星鸟”的黑脸琵鹭,更是与田穗兴颇有渊源。

黑脸琵鹭因其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中的琵琶极为相似,因而得名。黑脸琵鹭通常在在朝鲜半岛等地繁殖,冬季在我国华南、海南以及越南、菲律宾等地越冬。深圳湾是黑脸琵鹭全球重要越冬地之一。

黑面舞者黑脸琵鹭 摄影 / 阎东

从1994年起,黑脸琵鹭全球同步调查由香港观鸟会统筹进行,最初全球只记录300只左右,因而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EN)物种。2021年位列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一级保护动物

2007年11月,田穗兴在深圳湾附近拍摄到一只环志编号为“K74”的黑脸琵鹭。他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这只黑脸琵鹭是当年在韩国繁殖并环志的。

黑脸琵鹭“K74” 摄影 / 田穗兴

环志是在研究鸟类迁徙等活动中使用的一种科学方法,通过给鸟佩戴具有不同颜色的彩色标签,科学家通过监测和记录可以了解环志鸟类的个体运动从而确定其迁徙线路、时间、停歇地点等。

田穗兴的照片成为这只编号“K74”的黑脸琵鹭环志后第一次有记录的观测,“能为黑脸琵鹭越冬和迁徙的研究提供一些环志信息资料,是我的荣幸”,田穗兴感慨地说。

还是这只“K74”,田穗兴拍摄到它的一张“回眸照”,成为黑脸琵鹭全球两大越冬地深圳和中国台湾联手进行候鸟保护的见证。在2016年,由时任红树林基金会(MCF)秘书长的孙莉莉女士作为礼物赠送给台北野鸟学会。

据田穗兴介绍,每年10月起黑脸琵鹭等数以万计的迁徙候鸟就会到达深圳湾过冬。黑脸琵鹭和其它迁徙水鸟一样,种群数量高度依赖繁殖地和越冬地的环境和气候条件。迁徙候鸟冬季在越冬地安全过冬,维持其种群数量,是来年数量增长的前提条件。

捕到鱼的黑脸琵鹭 摄影 / 彼冲达吉

为了给黑脸琵鹭等众多水鸟提供更好地栖息环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深圳不仅在城市腹地建立了全国最小的国家级保护区,而且探索积极的湿地保护策略,对保护区内的鱼塘进行适合水鸟觅食、栖息环境改造。田穗兴指着改造后的鱼塘说,“让黑脸琵鹭等鸟类在深圳湾吃好住好,它们才会每年都飞回来啊。”

改造后露出光滩的保护区鱼塘

从事鸟类观测和调查十余年来,田穗兴特别敏感于鸟类活动细微的变化。从2014年5月1日深圳湾海域设置禁渔区开始,人类活动对鸟类行为的干扰因素大大降低;咸淡水交迭的深圳湾红树林,滋养着种类繁多的鱼、虾、蟹等水鸟喜爱的食物,广阔的湿地为它们的提供了必要的“衣食住行”等等便利条件,这确实是吸引着候鸟年年到访的根本原因

在保护区4号鱼塘内活动的黑脸琵鹭 摄影 / 贡米

监测工作有风吹日晒雨淋的辛苦,但也能常常收获不少惊喜。”田穗兴说,“弹涂鱼是深圳湾最常见的底栖动物,但黑脸琵鹭捕食弹涂鱼是难得一见的。在一次监测过程中,潮水已经漫过滩涂,照理说,弹涂鱼已经钻到泥洞里了,黑脸琵鹭还能捕到它,真是太神奇了。” 

田穗兴回忆起当时的画面,仿佛还在为品尝到美食的黑脸琵鹭而高兴,“自然的惊喜时常都在,这也是我常年坚持这项工作的基本原因。”

2022年全球黑脸琵鹭调查工作,在全球共设置了150个监测点,深圳观鸟协会负责深圳地区新洲河口、凤塘河口、保护区鱼塘、沙河口、深圳湾公园A区,5个监测点的调查工作。监测数据表明,全球黑脸琵鹭总数继2019年突破4000只,2021年突破5000只后,2022年突破了6000只,其中后海湾(深圳湾)数据增长9.8%(包括深圳和中国香港两地)达到369只

在老河口活动的黑脸琵鹭 摄影 / 天南地北的老秋

田穗兴说,黑脸琵鹭越冬栖息环境的改善是数量增长的原因之一。鸟类所讲述自然生态故事的背后,需要自然保护工作者更深入科学研究,挖掘监测数据反映的情况,适应调整保护策略和方法



让自然走进更多中小学生


作为教师的田穗兴,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含义。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课堂,将对鸟类和自然的喜爱与热情分享给更多的学生。

田穗兴老师也因学校中突出的环境教育工作被评为“优秀教师”

回溯二十年前,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要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地开展学习。

田穗兴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在学生中推广环保理念和知识的契机。2002年他以观鸟作为切入点,为所在的福田中学开设了《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与观赏鸟类》校本课程。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与观赏鸟类》校本课学习现场

他的课程内容从深圳的鸟类扩展到深圳的红树林、深圳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教会同学们利用望远镜等工具进行观测、记录,认识不同的鸟类;带领同学们从教室拓展深入红树林湿地进行实地的考察和学习。田穗兴说,学生在野外研习中发现问题,去做一些研究性学习和课题,与保护区工作者的面对面交流,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然保护意识。


田穗兴老师带着学生们走出校园,进入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左图)和华侨城湿地(右图)进行野外研习

2007年,田穗兴指导学生完成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深圳中心公园鸟类初探》,获得了第22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通过鸟类这一湿地精灵,学生们逐渐理解湿地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鸟类的家园,而且加深了对家乡深圳这一移民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包括历史、经济,更多了生态建设方面的了解,有的学生还因此规划了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学生获第22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现场

田穗兴说,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青少年中开展丰富的环保活动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态价值观。因此,在福田中学校内,田穗兴不局限为本班同学教授校本课程,还在利用爱鸟周、世界候鸟日、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具有重要意义的环保节点和纪念日,以及学校科技节、学科周等一切机会,以讲座、展览等形式面向全校进行环保教育

福田区青少年科技节观鸟竞赛获奖现场,左一为田穗兴老师

看到了自己学生的变化,为了让更多青少年从自然中获益,作为深圳观鸟协会常务副会长,田穗兴协同观鸟协会成功地将观鸟竞赛引入福田区青少年科技节,成为各个学校竞相参加的“爆款”活动

2021年观鸟竞赛的参赛队伍们

2021年的观鸟竞赛,以深圳湾为比赛场地,吸引了45支中小学生队伍。田穗兴说,“自然充满着无限可能,鸟类更是自然界灵动的代表。观鸟活动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起孩子和自然,让学生在观鸟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连接,感受自然的美好,不断汲取自然的力量,身心健全的成长。”


把热爱变成使命


2014年开始,深圳出现了第一批设在保护区和公园里的自然学校。作为滨海湿地型城市,观鸟课程是这些自然学校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在深圳“鸟圈”,田穗兴是有口皆碑的一本“行走的观鸟教科书”。“深圳有记录的野生鸟类共405种,我拍到了近400种。”田穗兴很自然地被自然学校聘任为志愿者观鸟导师,开始向成年人传授自己的一身本领。


左图为2021年田穗兴老师(右一)带队参加观鸟竞赛;右图为田穗兴老师与MCF伙伴赴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进行观鸟培训

与培养学生不同,除了如何听音辨鸟,如何通过飞行姿态辨识鸟种,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生态解说员等也是成为志愿者培训中的重要内容,田穗兴将自己观鸟经验和教师经验倾囊而出。用他的话说,“独木难成林。自然需要更多的‘翻译官’,将它的精彩展示给公众。”目前,田穗兴培养的志愿者仍然服务在深圳多个自然学校。

进行观鸟公众讲座的田穗兴老师

作为深圳市观鸟协会常务副会长,参与鸟类普查及环境监测、建立深圳野鸟基本资料库是田穗兴的一项重要工作。自2004年以来,田穗兴利用监测工作便利拍摄到中国分布的野生鸟类超过1000种。他的摄影作品不仅被收录在正式出版的《中国鸟类图鉴》、《中国鸟类图志》和《中国鸟类识别手册》等书籍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深圳自然学校的展厅、宣传手册和培训资料里。


左图为《中国鸟类图鉴》;右图为《中国鸟类识别手册》图片来源 / 百度百科

田穗兴说,“一张好的图片或者一段有意思的视频,是一种有效的视觉刺激,特别能够激发公众的兴趣和对自然的向往。”每当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展厅中看到访客驻足在整面的鸟类照片墙前议论风生,田穗兴的心中总是特别欣慰。

借助田穗兴的镜头,公众能感受生动而真实的鸟类世界,也能够通过对鸟类这一大自然飞翔的精灵的认识与了解,将城市与自然、人类与鸟儿密切地联系起来,引发人类对于保护自然的内心共鸣。对田穗兴而言,拍摄照片的辛劳与喜悦,远远抵不上传播对于生命、对于自然礼赞而带来的敬畏与感动。


左图为斑尾塍鹬;右图为红腹滨鹬 摄影均为田穗兴老师

“一开始观鸟只是个人兴趣,在学校开设校本课程也好、培养更多环保志愿者也好、拍摄照片和视频也好,随着拍摄记录的越来越多,面向的群体越来越多,“深圳自然大使”的称号,更像是帮助我在践行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田穗兴老师带队进行观鸟活动

田穗兴说,“深圳得天独厚的山水林田湖海自然资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可或缺的空间基础,我将借助自然的感召力、感染力,唤醒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真、善、美,使之与深圳自然的山与海相映成辉。”



后记:

2022年5月15日11:45左右,田穗兴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进行鸟类调查时发现一只雄性棉凫(fú)。这是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近20年首次纪录到该种鸟类。据了解,最近深圳及周边遭遇暴雨,这只棉凫可能是遇到恶劣天气而选择在深圳停歇。

棉凫 摄影 / 田穗兴

鸟类迁徙途中需要停歇补充体力,或者在碰到恶劣天气、体力不支、生病等原因,需要在附近临时落脚,才能顺利飞回繁殖地/越冬地。保护湿地,才能更好地帮助候鸟完成它们漫长的旅程。

(资料来源:内伶仃-福田自然保护区微信号)



- END -
排版:红茶菌


点个在看再走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红树林基金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