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报关注丨天台引进龙头企业,实现珠联璧合产业共赢
《浙江日报》刊文《浙江出台行动计划,力推产业链山海协作山区县迎来新机遇——山海“链”,“链”山海》
点赞天台引进龙头企业
充分调动双方资源优势
实现珠联璧合的产业共赢
现将原文转载以飨读者↓↓↓
浙江“山”与“海”的故事,起于本世纪之初全省范围内一场区域合作举措——山海协作。20多年来,山海协奏曲从未间断。
当前,浙江正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更加聚焦产业链深度合作。日前,《浙江省产业链山海协作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发布。根据《行动计划》,到2023年,协助山区26县招引重点产业链项目100个以上,培育新上规企业500家;到2025年,分别达到200个以上和2300家。
从“山”“海”携手,到共建产业链,拥有一大批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的浙江,有基础更有挑战。如何推进、促成产业链山海协作?
“山”呼“海”应
山乡来了“龙头”
“当浙江省内产业发展形成一定梯度差时,意味着优势互补的条件更成熟,合作本身具备较好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山区26县的机遇来了。”一位长期关注山区26县发展的专家说。记者调研发现,一大批竞争力强的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如今对产业链配套有着巨大需求。
来自绍兴的浙江三力士股份有限公司,成就了天台县制造业投资额最大的智能橡胶产业园项目。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明文彪认为,浙江山区26县劳动力、土地成本比较低,空气、水环境比较好,非常适宜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单个环节的发展需求,像阿里去遂昌、娃哈哈去文成等,当地政府有意愿,企业也有动力。
瞥见苗头,因势利导。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引导发达地区1-2家龙头企业与山区26县企业建立产业链延链合作,实施一批产业链协同项目。同时,对于龙头企业落地山区26县的重大项目可纳入“重大事项直通车”予以专题协调支持。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希望推动省内外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深入参与到山区26县产业补短板中,帮助山区26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山”“海”共生
携手筑牢产业链
引进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布局山区26县,不再是单向救助,而是充分调动双方资源优势,实现珠联璧合的产业共赢。
这一点,天台和三力士感触极深。
而这正是天台吸引龙头企业三力士的原因。三力士董事长吴琼瑛告诉记者,天台有着深厚的橡胶产业基础,区域内产业链完整,更难得的是当地拥有橡胶行业的各种人才。她举例说,三力士目前国内近200个一级经销商、2000多个二级经销商中,天台人占90%。
如今,三力士正在天台建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的橡胶带生产工厂。吴琼瑛说,这段时间公司正在谋划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愿景“使三力士成为全球第一的V带(一种用于传递力和物品运输的机械设备)供应商”,可以说,天台项目是三力士的新起点。
“成功引进三力士到天台,与我们的主导产业十分匹配,更重要的是,它将大大带动本地企业提升,产业做强。”天台县经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谢慧敏表示。
↑天台县苍山产业集聚区
“我们还在谋划和省外同行共同组成分工明确、优势共享的橡胶企业联盟,天台完全可以整合当地产业资源集中的优势,共同参与其中。”吴琼瑛说。
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山”“海”共生故事,正在山区26县上演。
“每个山区县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比较优势,比如衢州的锂电、文成的水饮料、仙居的医药、天台的橡胶,都是依托当地优势,契合了龙头企业稳链固链延链的发展需求,从而一拍即合。”省经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自去年8月份以来,省经信厅已协助山区26县招引落地3个产业项目,达成投资意向7个,正在对接洽谈6个。
当前,浙江正在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个“基地”不单指杭甬温等大城市,而是全省一盘棋建设的基地。山区26县应乘势各显神通,嵌入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的产业链,嵌入全省的主导产业链,从而搭上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顺风车。
“海”誓“山”盟
契合的才是最好
当然,“海”誓“山”盟并非坦途一片。它的关键点和难点都在于,产业布局能否有效契合龙头企业发展需求和山区26县的实际。
毕竟,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身相对稳定的供应链。“稳定”,指的是相对成熟的供应能力,和长期合作带来的知己知彼。一般情况下,这种供应链关系不会随意变更。那么,山区26县“链”接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怎样在目前供应链的基础上开新篇?
山区26县在对接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的过程中,需要瞄准的是企业新的增长点带来的新需求。
寻找新的增长点,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有着强劲的内生动力。事实上,当下正是大批企业寻求升级或转型的风口期。
对山区26县来说,能不能接得住、如何才能接得住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可喜的是,一部分山区县已在着手补短板了。
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的天台,为了引进更多像三力士这样的企业,下大力气开发建设天台县苍山产业集聚区。园区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总投资73亿元,作为台州市“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六大板块之一,建设完成后可提供约5000亩工业用地,能有效缓解天台县工业用地紧张的局面。
此次《行动计划》非常明确,推动山区26县明确1-2个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开展“一县一业”培育。同时,实施“山区26县龙头企业计划”,每条产业链培育1-2家龙头骨干企业,开展“一业一企”培育。
专家提醒,山区26县的产业基础相异,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培育才形成的,对于山区县来说,务实是首要的,必须根据自身主导产业和禀赋优势来确定招引方向,如果能和当地主导产业产生协同效应,这样的发展方可持续。
山区26县机会来了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 于晓飞 :
浙江山区26县,机会来了!
根据产业雁阵发展规律、创新发展规律、都市圈城市化规律,随着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功能优化升级、空间战略重构,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要素反哺发展、创新协调发展的时机就成熟了。
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长三角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集聚地,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固优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7个万亿级、3个5000亿级产业集群,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汽车、绿色化工、纺织服装、智能家电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产业互补优势、区域合作基础。但在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等产业链的成本优势、协作优势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有必要深入推进与山区26县的产业链合作。
要素反哺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在此之前,发达国家、长三角中心城市对山区26县的优质人才、优势企业等呈现虹吸效应。如今,在共同富裕、“专精特新”发展的进程中,山区26县侨商回归创业动力在增强,对百亿级龙头企业的吸引力在增强,迎来了产业链合作的机遇。如青田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已经吸引大批华侨回归创业;阿里、杭萧钢构、宝业等大企业到丽水等地布局产业链,爱玛科技在青田布局打造智慧出行全产业链。这种模式在德国也十分普遍,在德国的斯图加特、慕尼黑等地的小镇里,都有西门子、奥迪等大企业布局的产业链项目。
创新协调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随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数字化改革的深入推进,都市圈的创新资源不断向山区26县转移转化。如莲都区乾麟科技专注电机研发30余年,近年来通过与浙大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在高功率密度扭矩电机领域取得70多项专利、9项软著,多项成果实现国际领跑、并跑;衢州市在上海建立孵化基地、在杭州建立海创园,探索“上海孵化一衢州生产”“研发在杭州,制造在衢州”等模式。
当然,山区26县产业追赶之路并非一片坦途。尤其当下,山区26县也普遍面临能耗双控的巨大压力。山区26县还要蹚出一条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对山区26县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任重而道远。
内容节选自 浙江日报
往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