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取半个世纪的闪光片段,体验中奥人文交流的高光时刻
2021年5月28日是中国和奥地利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纪念日。
即日起,《欧洲时报》推出纪念中奥建交50周年系列报道,专访或邀请在中奥友好交往50年历史中的见证者们,讲述他们各自的经历,为我们还原这50年细浪冲沙的历史原貌。
作者 奥地利共和国金质贡献勋章得主 杨丽博士
2019年8月30日,我得到奥地利总统Van der Bellen办公室的一封信,通知我受到经济部推荐并荣获共和国总统的批准,授予我奥地利共和国最高奖项之一:共和国金质贡献勋章,以表彰我在中国落实奥地利技术人才培养项目中的成绩。籍中奥建交50周年之际,《欧洲时报》邀请我撰文介绍为何职业教育于奥中关系如此重要,在中奥交往中我的一些感想和工作。在此我撷取几个片段,和大家共同回忆中奥人文交流中的点点滴滴。
为什么重视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
奥地利在技术创新上吃过苦头,例如,打字机的第一个发明人是奥匈帝国时代居住在蒂罗尔的一个木匠,他曾多次抱着他发明的木质打字机,不畏长途跋涉从他的家乡前来维也纳,给当年的皇帝弗兰兹·约瑟夫展示他的发明,但是除了得到皇帝口头禅般的夸奖“很棒,我很高兴”之外和每次一个塔勒的奖金之外,没有引发其他反响。每次他都是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开维也纳。后来皇帝被这位木匠的诚信打动,令人把这个打字机模型放在维也纳的技术学院展出,一个在那里学习的美国人立即意识到这个精美木制品后面的巨大商机。他把这项发明带到美国,不久美国的公司在奥地利这项发明的基础上推出了风靡世界的打字机。
在世博会介绍《奥地利》的一书中,详细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奥地利人的深刻反省,这种实例也为中国的读者和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在奥地利这块土地上,不但诞生了强调破坏性创新的知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而且涌现出诸多堪称隐形世界冠军的企业,某些产品只有这些公司才能制造,别无二选。正是这些认知促使我力劝当时在中国推行管理层培训的WIFI国际部,从管理层培训转向技能培训。
2003年WIFI国际部为中国举办了第一次软技能培训,即医院院长和管理层人员的培训。值得一提的是,时值中国第一次萨斯肺炎刚刚结束。我当时作为组织者加入这个培训项目。由于这次培训的成功,WIFI国际部决定将管理层培训推向中国,目的是在培训的过程中,介绍奥地利的科技实力,以辅助奥地利企业走向中国。
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国际知名大学和培训机构都在中国开展管理层的培训,例如哈佛、剑桥等大学的管理学院和波士顿咨询公司。为了突破在中国市场上遇到的瓶颈,我研究了各家竞争对手以及他们进入市场的角度,比较了奥地利培训的强势和弱点,写出了一篇市场调研报告,结论是在中国从软性技能培训向职业培训转向。
然而像奥地利WIFI这样的机构,一旦规定了市场方向,基本上不能改变,而且奥地利人很倔强,没有充分的理由,他们不会放弃已经认准的道理。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和时任国际部主任鲁迪卡博士讨论这个市场调研、数据和得出的结论,商谈的地点常常是机场候机厅和抵达某个城市后的快餐厅。有一次,讨论得如此专注,竟然在登记口错过了登机时间,眼睁睁地看着飞机在蔚蓝天空中缓缓升起,没有带上本应登上这架飞机的我们,而我们不得不紧急通知准备接机和谈判的客户我们的这次疏忽。
在董事会接受了我们转向的建议后,具体落实职业教育的项目如何着手,也有过很多争执。有时争吵得不欢而散。记得有一次我指责新的国际部主任“你这样干,只能奥地利开一个香肠小店,不用来中国了。”
争吵完后不久,又重新开始新的讨论。随着一次又一次的争执和讨论,我们的摸索越来越接近真理。我们将讨论出的模式逐步推向中国职业教育 ,并获得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官方代表和职业学校的高度认可,为奥地利WIFI的职业教育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并落实了很多众口赞誉的项目。
此时,在中国的几家奥地利高科技企业因无法找到优秀的技术员工,找到我们请求帮助。由于我们前期在中国的工作和建立的职业教育网络,能够迅速地帮助这些企业,将奥地利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一比一地落户中国。这个过程需要改革中国的职教教案,融入奥地利的学习计划,如果没有事先获得的信任度,中方的是不会接受这种改革的。
我们在上海的第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开学典礼,时任奥地利副总理的米特雷纳(Mitterlehner)赶去参加,奥地利开发基金署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职业教育重在培养人。秉持人各有志、人尽其才的原则,从选择学生,到对他们进行专业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每一个步骤中,都围绕着培养出满心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业的技术工人的目标而展开。这种教育理念和选择标准引起中国职业教育同行的关注和探讨,而经过考核拿到中国相关职业证书和奥地利职业学校毕业的中国学生,已经成为这些奥地利企业的技术骨干,有些已经被提拔成为车间主任和总部的重点培养对象。
“机会是给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之前的市场调研和分析,不断的讨论争执,都是我们项目的整体成功必不可少的步骤。一件事情的成功不在于最后的几步,而是多年的执着和探索。和同事之间的争执,是非常坦诚、就是论事,即不会生气也不会记仇。特别是和我争执最激烈的人,也是极力推荐我获得此项殊荣的人。现在,我们的争论还在继续,为了新的项目,新的目标,不过现在每次加上一句,我们的争吵,都是围绕着如何更好地工作。
奥地利打字机发明家如何登陆上海世博会?
穆娥的名字为什么如此受到青睐?
2010年5月,闻名遐迩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拉开了序幕。这届世博会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是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博览会。中国共投资450亿美元,为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友谊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
奥地利的展台外形凸显现代化设计风格,她犹如一个巨型飞船,降落在世博园,参展标识是一个大写的人字,这个LOGO融入了奥地利和中国的特色。红色是奥地利国旗和中国国旗典型的红色,人代表着奥地利此次参展的主题,人字倒影折射出奥地利的第一个英文字母A,凸显国之间的联系。
为了让中国来宾理解这个万里之外的阿尔卑斯山麓的小国,展馆特地将奥地利著名社会活动家安德罗施(Androsch)作为出版人推出的“奥地利“一书翻译为中文,分发给重要来宾。该书犹如一堵记忆的高墙,守护着值得珍藏的岁月和历史人物。在阅读这本书时,读者沉浸在奥地利千年的风风雨雨中,可以与无数为世界作出杰出贡献的奥地利伟人做一次深情对话。这里有缝纫机的发明家马德施陪格(Josef Madersperger),也许在新冠瘟疫流行、人人需戴口罩的今天,怀念这位缝纫机发明的先行者更有意义;历数了那位打字机发明家的维也纳之行;也有毕生精力投入血液研究、每周7天从不间歇作尸体解剖的诺奖获得者兰特施泰纳(Landsteiner),是他证明了血液有不同血型之分,结束了输血时血液凝固的难题;还有被誉为产妇大救星的赛摩维斯(Semmelweiss),是他找到了产褥热发病的原因,为接生流程规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消毒卫生措施,从而使产褥热不再成为产妇的杀手。
奥地利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还有:著名的和平主义活动家、诺贝尔先生的挚友苏特娜女士(Suttner),当年是她成功地劝说诺贝尔设立和平奖,1905年,她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1889年出版的《放下武器》一书,使她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那个时代反战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整个国家宣传机器都为开战而转动,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用最美的文字歌颂战争的英雄气概,所有的战争都被视为保护本国利益的事业。这位为和平奔走一生的勇敢女性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去世,否则她面对一战的爆发将会如何痛彻心扉。她的放下《武器一书》以无比的睿智和名言,至今给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
奥地利展台的负责人是Birgit Murr女士。之前她担任驻上海商务参赞。由于90年初,我们就有业务交往,她在赴上海任职前,请我给你起一个中国名字。由于她的姓是Murr,我建议她的中国名字为穆娥,取自巾帼英雄穆桂英的穆,众所周知的月中美人嫦娥的娥。而且这两个中文字和她的名字很谐音。后来她告诉我,所有中国人见到她的名片,都盛赞这个名字起得好。
奥地利现代美术、建筑和设计展为中国带去了什么?
时间:2001年11月2日,地点:上海美术馆
这次展览也记录下我们和策展人、奥地利已故著名教授霍兰恩(Hans Hollein)的友谊和交往,该展览得到奥地利联邦总理府艺术司、奥地利外交部和中国文化部的支持。
霍兰恩教授是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1998年他提交的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也获得大奖。
这届展览向中国观众推出了奥地利20世纪下半叶之后的绘画、雕塑、装置艺术、摄影、建筑和设计代表作。之所以选择上海,是因为举办方认为,奥地利艺术家彰显的当代艺术魅力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化气息和艺术氛围融为一体。
“给时代以艺术,给艺术以自由” „Der Zeit ihre Kunst. Der Kunst ihre Freiheit“这个100多年前写在维也纳分离派绘画馆入口处的艺术家的共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艺术家不断突破固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大显身手。1918年死于西班牙大流感的维也纳著名画家克里姆特以他神来之笔的曲线、精美的金粉装饰令收藏家趋之若鹜,后起之秀更是不胜枚举。这次展出的有被称为巨匠的先锋艺术绘画大师拉斯尼克教授的“老鼠狂吼之夜”,我们熟知的奥地利著名女画家刘秀鸣就是这位奥地利艺术系女教授的得意门生。
魏勒的一幅“犹如一只蝴蝶”,牵动了多少文艺创作者的想象力,也许也引发了奥地利著名华文作家、欧洲华文笔会创始人方丽娜“蝴蝶飞过的村庄”系列的灵感。
维也纳也是实用艺术品创新的摇篮。19世纪托纳特在维也纳成立家具制作工厂,他发明的将木材弯曲制成的椅子甚至惊动了当年的宰相梅特涅。20世纪初,以维也纳青年风格为代表的工艺美术流派开创了简洁风格的先河,其影响一直流传至今。这次展出的座椅集功能和美学于一身,是现代办公楼内夺人眼目的精品。中国许多艺术家称,这次展览为中国艺术现代化起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小觑。
我们公司当年紧张地投入了这次活动的部分筹备工作,主要负责所有中文的文字宣传工作,恰值我们在维也纳接待中国记者协会代表团,为这次活动的宣传提供了媒体宣传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庆祝这次展览活动的成功举办以及和霍兰恩先生在组织过程中结下的友谊,这位建筑设计界的巨匠特意给我留言纪念。
这位奥地利老人为何一时风靡中国?
我面前的这位老人,曾经是一位在中国家喻户晓奥地利人。作为施泰尔卡车公司的市场和经销经理,上个世纪80年末,他的脚步踏遍半个中国,促成了奥地利和中国第一个工业大型技术转让项目。而他的身影进入中国的千家万户是因为 斯太尔公司促成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进入中国。1988年1月1日,当年英气满满的博朗克(Dr. Prankl)博士出现在央视电台的观众面前:他的致辞同声传译为中文“我代表斯太尔卡车公司,向中国人民献上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并送上最美好的新年祝福”。
自此,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以现场直播的形式进入了中国的家家户户。每年的1月1日,男女老少都坐在电视机前,和世界各地的人们一道,共享新年的第一天。
时任奥地利总统的克里斯蒂尔前往中国参加斯太尔第8000辆车下线典礼。左二是当年风华正茂的博朗克(Dr. Prankl)博士
维也纳爱乐乐团无与伦比的音乐造诣令乐曲的每一个音符沁人心脾,敲击着听众的脉搏。金色大厅内,高雅女神装饰的柱廊传递人类对文化探索的渴望,令人肃然起敬,维也纳这座音乐之都营造了最美丽的背景,倾诉着世界人民的愿望。这举世瞩目的音乐会,主要上演施特劳斯家族及其同时代作曲家谱写的经典乐曲,从华尔兹到波尔卡,欢快活泼,安宁祥和,蕴藏着巨大的艺术价值,成为众多人开启新年的序幕。
一场音乐会拉近了各国人民的距离,无论肤色和年龄、无论信仰和制度,和平与欢乐是这一天的祈福。由此,中国人民认识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金色大厅也成为公务考察团和假日旅游团的必访之地。音乐架起的中奥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有着现年已经85岁的邻居博朗克(Dr. Prankl)博士的一份贡献。他和她的太太尽管都已经双双退休,但依旧每年多次走访中国,去看一看现在奔驰在中国各地的斯太尔卡车,去走访当年合作的合办,去中国大剧院欣赏中国乐团的精彩演出。我们和博朗克一家的友谊也因我们共同的中国项目而加深,而音乐和文化交流是我们在品茶时的精彩话题。
笔者(左)有幸与丈夫亲临新年音乐会现场,欣赏指挥新秀杜达梅尔Dudamel执棒的201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中奥民间交流的点点滴滴,串成一条晶莹闪烁的绵长银河,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经历了截然不同历史轨迹的人民,在这条美丽的河流里畅游和探索,在理解和碰撞中相互探讨,在对视和思考中成长,在流经的道路上撒下的瑰宝,定会在两国人民的友谊史上熠熠发光。
往期纪念中奥建交50周年文章回顾
杨成绪:中奥建交50周年:前中国驻奥地利大使回忆“细浪冲沙”的流金岁月
史明德:前中国驻奥地利大使史明德忆中奥交往: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里建:奥地利华语导游队伍的成长
王勇峰:维也纳-北京包机飞行30周年:中国国际航空筹建中奥定期航线工作轶事
- THE END -
(以上内容来自《欧洲时报》中东欧版,转载请注明《维城》Eur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