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高端人才快来!引领创新之城,高新区(江海区)正努力构建人才“江海”

2017-07-14 江门高新


筑梦高新

高新区(江海区)

高新区(江海区)是我市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开发区,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前沿,改革发展的主战场,创新驱动的排头兵。


在这里,创新是灵魂,而创新,要靠人才来引领带动!


自我市推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来,高新区(江海区)强烈意识到: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战略基点,推动“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进而促进全面创新,增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江门市政府党组成员,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海区委书记彭章瑞在区第九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高新区的重要保证。


精益求精用行动“烧热”人才这壶水

记者留意到,在高新区(江海区)的政府大楼电梯里,“全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人才集聚区”被作为一个显著目标张贴其中,日日提醒着全区往来的干部群众,其求贤若渴和广纳英才的决心可鉴。


然而,时下全国各地关于人才的争夺战异常激烈。作为新晋三线城市江门的其中一个区,高新区(江海区)在这场人才抢夺战中,信心几何?胜算几何?



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江海区区长汤惠红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新区(江海区)将始终坚持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实施博士后创新平台倍增培育计划,研究制定“人才江海”系列政策,探索出台引进人才“直通车”政策,致力于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高新区(江海区)正以精益求精、争先创优的态度持之以恒地去“烧热”人才工作这壶水,打赢这场人才争夺战意志坚决、信心十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全区技能人才总量超过4万人,高技能人才9676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25%。


搭建平台满足人才的“遨游”志向

“沙漠之地,难出鲜花”、“要在海洋中遨游的,不会乐意待在小池塘”。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是一篇综合文章,任何一个环节缺位,都难言成功。


近年来,随着大部制改革形成高效运转、凝聚合力,深茂铁路、深中通道等即将开通,区内业已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集群,高新区(江海区)创建了多个国家级的创新驱动发展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创业载体,这些都是吸引人才所具备的政策、机制、区位、产业、平台等独特优势,从整体、长远出发布局开展人才工作,其努力构建的不是短期内引进多少个人才,而是着力打造一个适合人才创新发展的生态体系,将全区变成人才成长的“热带雨林”,人才的“江海”。


为了给天下英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有效吸引创新人才、高端人才前来,高新区(江海区)尤其注重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已形成五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1

珠三角(江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

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核心区

3

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

4

国家侨梦苑创业创新聚集区

5

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


正在培育“三大基地”——


1

博士后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2

海内外“研究生创业孵化基地”

3

博士后“国际孵化基地”


正全力打造人才“两大综合体”——


1

总投资达23.5亿元、规划建设面积达57万平方米的“博士后人才城”

2

总投资6000万元、精心打造包含134套高端公寓的“人才大厦”


高新区(江海区)组织部负责人介绍,为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高新区(江海区)注重优化人才环境,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关心人才工作生活,优化人才管理服务。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侨创基金,拟出台《江门高新区集聚博士后创新创业暂行办法》;在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扶持等方面加强试点,为人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建立人才服务清单,企业人才评价创新试点,为人才提供落户、保险、住房、子女入学、创业融资等多方面支持,进一步优先完善生活配套,打造高层次人才聚居社区,确保人才安居乐业。


为积极拓宽高端人才流入渠道,高新区(江海区)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工作思路,在依托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等平台进行“刚性引进”的同时,还根据企业需求以项目为依托,通过聘用、兼职、技术合作等形式作“柔性引进”,并在产学研形式上多举并进,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科研机构签订博士后人才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和五邑大学等省内六所高校的对接,与澳门科技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已促成校地企在北斗应用、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大健康产业等方面的产学研合作;同时,开设了“博士后大讲堂”,邀请陈新滋院士、胡正寰院士等一批学界大咖到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授课讲学,组织了“广东省博士后创新驱动江门行”活动,促成一批博士后进站开展科技项目合作。



效果显现研发团队纷至沓来



一系列软硬件投入,让高新区(江海区)人才工作迅速打开局面,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的效果显现出来。


自我市“人才强市十四条”政策及13项配套政策正式落地实施以来,高新区(江海区)开始受理高层次人才认定、评定,目前成功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并取得江门市高层次人才证明共192人。量子高科、科恒实业、创源节能环保等成为第一批享受了建站经费50万元、20万元资助的企业,李阳博士获市(区)按省资助额1:1配套资助10万元。截至2017年6月,全区已有157人通过高级技能生活补贴初审,李阳博士的“LED荧光光学背光膜”、崔立峰教授的“超安全动力锂电池”、叶其昌博士的“PPP基金和金融平台”3个项目通过评审获得市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入选资助项目,分别获得50万元和10万元的资助。



▲李阳博士


广东普加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李阳博士成为全江门市首位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项目,实现我区自主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专家零的突破;余妙霞老师入选2015年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项目;王贤文博士入选2016年广东省“特支计划”。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崔立峰教授的超安全动力锂电池项目团队、浙江千人计划专家潘洪辉博士的高科技创新细胞培养基项目团队等高层次人才项目团队相继前来落户。


▲王贤文博士


“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王贤文博士,专业从事先进特种高分子材料聚芳醚砜研究,他于2013年在江门创办的江门市优巨新材料有限公司成长迅速,研发成果对国家战略都具备重要意义。王贤文博士回忆当初的选择时说,江门自然和双创环境好、交通便利、包容性强、房价便宜,关键是这里产业基础扎实,研究课题多,有利于人才提升,尤其是自2015年成为全国小微双创示范城市和2016年实施人才新政以来,江门对人才的重视跟以前已经不是一个量级,比如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给予50万元建站补贴,给予进站开展科研工作的博士后20万元补贴,扶持力度大于珠三角绝大部分城市,对技术型的创业者来说,江门是一个绝好的选择。



一个在深圳研发智能机器人产品的30人团队,2015年底从深圳转到江门高新区,在市、高新区(江海区)两级支持下,与本地学校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成立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企业成立至今仅一年多,得到比想象中多得多的支持和顺畅得多的发展,继研制的机器人产品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申报成为国家级高新企业后,“五年左右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已经列入日程。该公司总经理周志强说,这一方面得益于江门落实“珠西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智能机器人产品的市场需求大;一方面得益于本地政府在人才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使研发团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对前景充满前所未有的信心。



(感谢张茂盛、区组织部供稿)


随手点ZAN

温暖你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