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高新故事】深圳创业团队“转战”江门高新区,计划五年左右上市!

2017-07-20 江门高新



一个手握技术、心怀抱负的30人创业团队,从深圳转到江门高新区仅一年多,企业得到比想象中多得多的支持和顺畅得多的发展,继研制的机器人产品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申报成为国家级高新企业后,“五年左右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已经被该团队列入进程。

    

这是一个人才团队对一块创业热土的选择,也是一块创业热土对一个人才团队的拥抱。二者的激情碰撞,制造了无限可能。




深圳团队“转战”江门

  

2015年10月,江门市携“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头衔,到深圳“双创周”活动作招商推介。

    

台下,一个人听得格外认真,他是深圳一家从事智能机器人研发的企业负责人周志强。周志强本身是江门台山人,其公司是江门五邑商会会员企业,他应邀参加了这场来自家乡的招推会。


招商推介会一结束,周志强立即到多年未回的江门了解情况、调研市场,豁然发现这里是一块更适合他们企业发展壮大的新天地,一个月后就作出“移师”侨乡落户江门高新区的决定。


    

但是,他带领的这个人才团队的30多名成员,本科以上学历占7成多,不乏硕士、博士,而且已在深圳立足4年,大家习惯了那里的创新氛围和拼搏精神,部分“元老”和核心人才并不愿抛下底子离开一个一线城市,前往一个之前没怎么听过的三四线城市重新开始。但来意已定的周志强不断做伙伴们的思想工作,列出一个个理由,并带他们实地感受江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础、浓厚的双创氛围、人才扶持政策、清新空气、文化底蕴、相比深圳低廉得多的房价。

    

最终,30多人的团队全部“搬”了过来,同年12月底,江门汇朗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


    

培养人才成校企共需

    

落户半年不到,一个更大的合作机会又随即出现,为企业后来的华丽升级增添了令人吃惊的“加速度”。

    

彼时,周志强和他的企业初来乍到,除要继续研发产品,还要打入陌生的市场、开拓维护客户,更吃紧的是,他们需要不断寻找识货、懂行的人才,可谓忙成一团。周志强说,江门及周边企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升级改造,他们乐于使用工业机器人去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但智能机器人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售出高端设备,还须有相应人才去匹配企业的升级需求,否则,会增加客户的操作麻烦、打击客户未来发展的信心。碍于江门在这个领域的人才储备实际,企业虽然来到了江门,开发了客户,但还是得不断回到深莞惠去招人。

    


而几乎在同一时期,就在汇朗机器人有限公司几百米开外的一家职校——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正致力于转变培训合作模式,寻找一家能够深度信任、广泛合作、无缝对接的企业,解决该学院学生因无法得到足够培训而影响就业效果的现实问题。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副院长龚自康教授这样回忆道:学校2009年成立,2012年开始打造智能制造专业,为落实“珠西战略”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江门市奠定人才基础。学校也与部分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但几年的实践发现,企业方面往往因怕影响学生安全、高档设备安全、生产进度等顾虑,不太敢放手让学生们进行经常的、深度的实操。学校方面意识到,学生们老是摸不到机器,只能跟着车间里没有深厚理论功底的师傅们“依葫芦画瓢”,长期下来,所谓实操不过是浅尝辄止,思维只会变得固化和机械,更别说从学术理解的角度去做研发创新。培养出来的不是高端人才而是低廉劳动力,与学校要培养智能机械研发、操作型人才的初衷不符。


    

“我们有一位毕业生,因无法得到足够实践机会,只好利用假期在自家亲戚的厂里操作了两个月,后来他应聘工作,因更加熟谙技术,月薪要比其他学生高出近1000元。”龚自康教授说。

    

培养有用的人才,是企业和学校双方的共需。

    

校企深度合作释放巨大动能

    

恰逢此时,因江门市、江门高新区有关领导和团体的牵线搭桥,研发实力强劲的汇朗机器人公司与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开始迎来交集。双方于2016年5月相识,6月相互考察,11月达成正式协议:校方注资并提供大量有理论功底的学生,企业提供研发技术并指导培训学生,校企深度合作建立“校中厂”——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

    


新合作模式下的企业,能及时获得资金和人才支持,发展如虎添翼。到目前,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企业的机器人产品已涵盖平面、关节、视觉、企业装备甚至博弈等种类,广泛应用到江门及周边大批转型升级的冲压厂、五金厂车间,完成高精度组装、上下料、焊接等工序。据客户企业反映:使用机器人产品,可解决人工无法承受的潮湿、噪音、持续高强度工作等问题,效益比之前提升4倍以上。

    

企业实力得到壮大的同时,学生深度参与研究、安装和调试,如此一来,既满足厂方的生产需要,又满足校方教学培训需要,既为客户企业解决后顾之忧,也为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

    


这种高度市场化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及其良好的市场反响迅速引起相关部门、行业机构和高校的注意。省科技部门、教育部门、机电协会等纷纷前来了解,武汉理工大学已表达前来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的愿望,想在这里转化成果;企业与华南理工大学也对接上,有意继续引进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提升机器人产品质量水平。

    

至此,场地、设备、技术、科研、人才、培训、就业、市场融为一体,因这次校企深度合作,这家工科学校完整的产、学、研、孵四个方面功能均得到强势发挥。

    

计划五年左右上市

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志强说,江门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又得到本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迅速,前景不错。“我们2017年的产值有望比2016年翻两番,现正申请成为高新科技企业,接下来的目标是五年左右上市,两年打基础、两年做业绩,然后进入资本市场。”他说。


 

龚自康教授也是信心满满:“就智能机器人产业而言,我们短期内自然无法和国际四大品牌去竞争,因为别人已经很成熟,但长远来看,我们的成长性非常优良,我们立足江门辐射珠三角,对企业直接应用和专业应用的服务,是优于竞争对手的,这也是我们未来做大做强的根本卖点和发展点。对于上市发展,我们有能力和信心。”

   

 记者手记

合作成功不是偶然


当今的商海风云激荡,多少创业者在激烈的红海市场里前赴后继,屡败屡战,确实令人敬佩;但尊重实际,转战蓝海市场立稳脚跟而徐图之,也不失为一种生存策略,或求是之举。

    

本文采访介绍的这个团队正是如此。乍一看企业当初的选择,从深圳这种一线城市,来到江门这种新晋三线城市,更像是“撤退”,但虚名会累战,实践出真知。企业“转战”江门后的发展实践证明,他们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判断和决定,为他们创办的企业找到了一块更利于厚积薄发和后发制人的“根据地”。

    

企业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热情,在这里获得更多机遇和关注,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支持,渐渐集聚了实力和自信,并列出“五年左右上市”计划。可以想见,这家成长性良好的企业,今后成长为优企名企,反哺地方,杀回一线城市进一步发展,书写逆袭故事,并不是不可能。

    

量变引起质变,这是规律,但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不同,前者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而是需要充分的主观能动性去推动才能得以实现。

    

试想,如果这个研发团队抱守观念,不敢作出离开大城市的决定,或者江门不极力走出去推介自身,没能获得对方的知晓和信任,又或者,团队敢于作出决定、江门也赢得信任,但自身却不是一块尊重人才、鼓励创业创新和推动深化改革的热土,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这样的故事都有可能被错过,那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所幸的是,我们看到,这次深圳创业团队与江门高新区的相互选择,双方都发挥了这种主观能动性,做好了自己的准备,得到了机会的垂青,进而形成了合作成功的自觉,实在值得我们庆幸。



(感谢张茂盛、李雨溪供稿)


随手点ZAN

温暖你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