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丨《检察日报》创刊30周年:传播法治 守望正义 砥砺前行
传播法治 守望正义 砥砺前行
——《检察日报》创刊30周年
座谈会发言摘要
将创业精神传承好发扬好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检察制度创立90周年之际,《检察日报》迎来创刊30周年和《人民检察》杂志创刊65周年。
30年来,报社始终坚守服务大局、服务检察的初心使命。从1991年创刊以来,《检察日报》始终沐浴着党中央关怀,牢记人民嘱托,它的诞生就是检察机关主动适应党对检察工作新要求,人民群众对法律监督新期待的生动诠释。30年来,在历届最高检党组重视关心下,报社接续奋斗、奋力向前,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特别是近年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检察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四大检察”“十大业务”齐驱并进,为检察新闻宣传提供了丰富的“金矿”“富矿”,张军检察长等院领导更是多次到报社调研、出席新时代检察工作论坛等活动,对做好检察新闻宣传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检察新闻宣传思路。《检察日报》主动谋划、加强自觉、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努力跟上党组步伐,更加注重通过检察宣传履职厚植党的执政根基,在宣传报道中突出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更加注重筑牢检察意识形态主阵地、主渠道,把“政治家办报”要求融入日常采编业务和经营管理;更加努力地引领和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深度提炼检察新闻背后的政治品质、为民初心、检察担当,让广大干警和读者透过《检察日报》洞见检察情怀。
30年来,报社始终坚守传播法治、守望正义的担当品质。新时代民主法治建设需要更加权威、高效、专业的法治媒体,检察新闻宣传必须大步跟上时代。30年前,一张报纸就是我们的阵地。如今,依托报纸的成长发展,检察新媒体、检察理论、检察影视、检察文学、检察传媒技术等共同组成了中检报业宣传矩阵,以“报、刊、网、视、端”的全媒体阵容挺进检察宣传主战场。深度重磅报道越来越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人民的名义》《巡回检察组》等一批检察影视作品破层出圈,大量原创检察新媒体作品成为现象级爆款,《检察日报》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法治媒体之一。
30年来,报社始终坚守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创业精神。从只有几间屋子、十几个人的创业初期,到如今横跨两个办公区、员工400多人的报业集团,在一代代检察报人的接续奋斗下,报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探索出一条符合报社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稳步实施报纸改版、机构改革,深入推进从严治社、科学治社,大力建设融媒体中心,全面深化绩效考评、优质稿件评选、内部巡察监督等改革举措,以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着力破解制约报社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问题。今年“七一”前夕,报社为“光荣在党50年”的老同志颁发纪念章时,我们的一位退休老领导深情地说:“报社现在发展形势和环境很好,但无论何时,都不能丢了创业本色!”艰辛创业需要求真务实,守正创新更要真抓实干。检察报人一定会将这份创业精神传承好、发扬好。
我们要牢记,报社今天的发展,离不开最高检党组的关心关爱;离不开最高检机关各部门、各地检察机关和包括全体检察人员在内的各界读者的长期关注;离不开各位专家、学者对检察新闻宣传工作的鼎力支持。在此,我代表报社党委和全体同仁,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站在建党100周年、人民检察制度创立90周年、《检察日报》创刊30周年崭新起点上,报社全体同仁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最高检党组要求,积极发挥“主阵地、前哨所、演兵场、大讲堂”作用,始终把“讲政治”融入各项工作,强党性、扬正气、抓落实、破难题、求极致,以更高质量的检察新闻宣传履职,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服务法治建设、服务检察中心工作,继续为国家法治建设事业和检察工作创新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光大“蚂蟥精神” 助力检察事业
检察日报社原党委书记、社长 刘佑生
今天庆祝《检察日报》创刊30周年,我深深感悟到刘复之老前辈提议创办检察报的智慧!
30多年前,我奉最高检党组决定主持组织创办《中国检察报》。回顾过往,我认为有以下六点要素值得借鉴:
一是办报要有气势。此是刘老的名言。1988年,刘老上任伊始,就认为检察机关与人大代表的联系不畅通,社会不了解检察工作,故提议办报。1990年冬,一些人认为应办个内刊小报,故刘老指定我和张穹同志重新思考办报方案。我和张穹写了设想,刘老当天就批了,还特别指示:办报要有气势!
为展现法治大报气势,刘老亲自出面,请邓小平同志为《中国检察报》题写了报名。刘老亲自撰写发刊词,并邀请陈丕显、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出席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次年,刘老在向全国人代会作最高检工作报告时,把《中国检察报》的创刊列为大事,引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广泛关注。
二是办报要有“蚂蟥精神”。张思卿同志风趣地说,检察报要有风格,要有“蚂蟥精神”,盯着做好每件事。当时的最高检副检察长肖扬同志兼任报社临时党委书记,身体力行,亲自审定版面,寻找办公场所,带着我们做好每件事。我在报社工作了15年,不仅见证了报纸由周一刊走向日报的过程,而且为形成报业集团,先后创办了《方圆》杂志、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正义网、《法治新闻传播》杂志等。《人民检察》杂志改为双月刊,当年成为国家核心期刊。令我们引以为豪的是,报纸经过5年的努力成为日报,从报纸的发行量和新闻转载率等方面统计,本报被评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实现了办一流法治报的梦想。
三是办报要锻造写作精英。当年我挑选的新闻写作人才大多是大学生,经过几十年的锤炼,大多成为如今报社的中坚力量。每天清晨,当我听到中央广播电台转播本报新闻,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值得一提的是报社影视业的发展超出当初设想,成为传播检察文化的生力军。如在报社工作了10年的莫言,创作了《红树林》《雪白的墙》等法治检察电视剧、小说,后来莫言获得鲁迅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将中国汉语文学文本推向世界,也使中国检察官的形象走上世界文学舞台。同时,本报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开展了中国十大杰出检察官的评选,推出了数以百计的检察官楷模,引发社会广泛好评。
四是办报要有好理念。随着报业的发展,我们先后提出了“立足检察,面向社会”“就社会说检察,就检察说社会”“天天传播反腐新闻,期期提供法律服务”“讲法治故事,说检察新闻”“用新闻眼光传播法律理论”等等。这些理念的提出,不仅渗透本报人心,也受到新闻界广泛赞同。
五是报社编采人员要有定力。报社记者采访案件时,接触的大多是阴暗面,有的年轻记者到监狱采访受不了。为此,我们强调了“化腐朽为神奇”的编采理念,负面新闻正面做,受到新闻出版总署好评。
六是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报社为一大批职工解决了住房,对编写稿件实行经济奖惩措施,并积极为一些骨干员工的家属安排了工作,保证了报社职工的稳定。
温故而知新。我真诚祝愿报社在最高检党组的领导下,进一步做大做强法治检察新闻,助力检察事业发展。
为人民幸福生活提供法治保障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履职过程中,我多次参与各级检察院以及《检察日报》组织的调研、考察、座谈等活动,不断深入了解各级检察院的工作情况。我深深感受到,新时期检察工作不断开拓创新,为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对人民检察制度创立90周年、《检察日报》创办30周年表示衷心的祝贺!
多年来,各级检察院对人大代表的工作十分重视,通过各种渠道,为代表履职全方位了解检察工作提供便利。报刊、书籍等传统媒体以及“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发展,架起了检察机关与各位代表沟通的桥梁。对于人大代表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各级检察机关虚心接受,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完善工作,推进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检察日报》是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路线,特别是依法治国战略的一个重要“喉舌”,也是展示检察业务工作的重要窗口和弘扬法治文化的重要渠道。她全面报道了我国检察事业30年发展进程,是法治进程的记录者、见证者和推动者,同时《检察日报》也十分重视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我作为代表就多次在《检察日报》上发声。
在此,我作为人大代表,对于各级检察院以及《检察日报》对代表履职工作的尊重与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
最后,希望检察工作越做越好,《检察日报》越办越好,为国家的繁荣发展,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聚焦重点 打造精品 创建品牌
首先要向《检察日报》创刊3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检察日报》创刊30年来,在历届最高检党组的领导下,在检察日报社全体媒体人的共同努力下,勤勉敬业、开拓奋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纸媒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检察日报》的发行量能够逆势上涨,融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各类粉丝达到8400多万,这个成绩来之不易。
我既是《检察日报》创刊30年来的一名读者,也是作者,现在又添了一个新身份——传媒智库的专家。从读者、作者的角度来观察,我认为《检察日报》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依法治国战略的一个重要“喉舌”,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地发布党的政法政策和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了党的“喉舌”作用。
第二,是展示检察业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每个行业都有一张报纸,报纸主要功能是展示系统行业的各项工作。《检察日报》充分展示了检察机关30年来在各方面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也让社会越来越了解检察工作。
第三,是一个弘扬法治文化的重要渠道。媒体是建设和传播法治文化最重要的渠道。比如,最高检拍摄的《巡回检察组》《人民的名义》、中央政法委拍摄的《扫黑风暴》,在传播法治文化,普及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正义理念,尊重保障人权意识方面效果非常明显。《检察日报》在这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是开展法学研究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就在《检察日报》上发表过文章,自2001年以来在《检察日报》和《人民检察》杂志上共发表过20多篇文章。现在回过头看,报纸和杂志对青年学者具有重要的学术扶持作用,激发了他们的学术热情。
在新的发展阶段,希望《检察日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更大发展。我作为读者也是作者提几条建议:
第一,创建新品牌,打造精品。《检察日报》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好的品牌,但还需要继续打造新的品牌,就像创作《巡回检察组》这样深入人心的作品一样,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第二,聚焦重点。近一个时期要用多种方式加大力度宣传、解读、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媒体不能局限于给老百姓普法,更应该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提升法治素养,学会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第三,通过新成立的传媒智库推出智库最新成果,将一些十分重要又不宜公开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上报有关部门。《检察日报》覆盖面广,了解的案件、掌握的数据较多,又有智库专家团队,以后可以在这方面做更多工作,让各级领导干部关注解决一些难点重点问题。
努力提升检察宣传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
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副主任 廖文根
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检察事业和检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发生了重大变革。《检察日报》全面报道了我国检察事业30年发展的历史进程,是这一重要历史进程的记录者、见证者和推动者,创造了自己的光荣历史。作为新闻同行的代表,对《检察日报》30年取得的发展成就表示祝贺,祝愿《检察日报》越办越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检察工作在护航美好生活,尤其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有一个突出的感受,那就是检察工作在治国理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晓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如最高检向教育部发出的“一号检察建议”,在预防校园性侵方面发挥了特殊且重要的作用;如通过“昆山反杀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案例的发布,让“正当防卫”不再停留在纸面,坚决捍卫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如对恶意诋毁贬损英烈名誉案件的及时介入,保护了英烈名誉,弘扬了社会正气;如对生态环境污染案件的公益诉讼,守卫了蓝天碧水净土;如连续发布十批涉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典型案例,向全社会释放了依法防控的强烈信号……可以说,正是检察工作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护航人民美好生活才有了更多的抓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和《检察日报》一道,《人民日报》也见证了检察事业的每一项重大突破,记录了每一个重大成就,刊载了每一篇重磅文章,努力讲好检察故事,发出检察好声音。在宣传报道中,我们得到了来自最高检领导和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的亲切关怀、专业指导、热情鼓励和鼎力支持,多篇作品有幸得到张军检察长的批示肯定。这些都是对我们的很大鼓励。在此,我代表《人民日报》,对最高检给予《人民日报》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些变化和挑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检察宣传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担当新使命、实现新作为是下一步需要认真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把握检察宣传工作规律,把创新作为第一要务,努力提升检察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地讲好检察故事,发出更多的检察好声音。
创新内容生产 加强校社合作
在《检察日报》创刊30周年之际,向30年来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篇报道负责,书写、记录中国检察事业、法治事业发展的检察报人致敬。
创刊30周年来,《检察日报》坚持立足检察、面向社会,发挥检察新闻报道主力军、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为普及法律知识、弘扬社会正义、书写人民检察工作的光辉篇章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检察日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创作了一大批经典新闻作品。《检察日报》30年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中国检察事业蓬勃发展、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一个生动缩影。
今天,《检察日报》站在一个新征程新起点上,也是“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从这样一个大历史观来看,《检察日报》面临着比以前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借这个机会,作为来自高校的代表,我想提几条建议:
第一,进一步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要全力推进全媒体平台建设,特别是不断创新检察新闻、法治新闻内容生产,检察和法治文化内容生产,以及检察和法治领域理性精神、公共精神的内容生产,同时也包括检察和法治领域公共服务信息内容生产。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和《检察日报》有着密切的合作,希望未来在融媒体建设方面,进一步加深合作,放开视野、放大格局,有创造、有革新。
第二,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希望加强校社双向人才培养。学校的法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可为《检察日报》人才队伍提供业务、管理、运营类的培训和继续学习服务,同时依托《检察日报》,在法治新闻传播领域为师生实习实践建设合作基地。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共建包括案例库、实验室在内的更丰富的教研合作项目。
第三,进一步加强智库研究,产出高质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实践研究成果。检察传媒智库的成立,为加强检察新闻和法治新闻传播领域智库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智库可以围绕检察和法治领域的重大舆论议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舆论生态建设、新媒体时代法治与舆论的相互作用机制等问题,持续展开深入研究,以高品质的研究成果促进检察传媒高质量发展。
来源:检察日报正义网
编辑:李熙贤
历史链接
长
按
关
注
通州检察公众号
微信号 : bjtzj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