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丨最高检这四年:“一篇报告”写到底!
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作报告。报告以“能动履职”为主线,全景式展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检察机关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法能动履职,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稳步向前取得的成果。
扫黑除恶:让人民群众有了更踏实的安全感
“是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吹响了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的号角。
为期三年的专项斗争,全国检察机关共批捕涉黑涉恶犯罪14.9万人,起诉23万人。坚持除恶务尽,起诉涉黑涉恶“保护伞”2987人。
2021年是常态化扫黑除恶的开局之年,专项斗争荡涤效果凸显,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扫黑除恶以“拍蝇”“打伞”带动政治生态不断好转、社会生态更加优化,促进党的执政根基更加稳固,人民群众以更踏实的安全感进入全面小康。
少捕慎诉慎押:让党的刑事司法政策更加深入人心
从1999年至2019年,我国刑事犯罪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严重暴力“自然”犯罪持续下降,新型危害经济社会管理秩序等“法定”犯罪大幅上升。
中国刑事犯罪的生态和结构发生变化,司法政策必须与时俱进。最高检提出“少捕慎诉慎押”检察办案理念:在严惩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对大多数较轻犯罪、初犯偶犯等依法从宽处理,促进犯罪嫌疑人认罪悔罪、减少社会对立面、增进社会和谐因素。
2021年4月,党中央将“少捕慎诉慎押”正式确立为我国刑事司法政策,写入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2021年工作要点。
今年报告显示,2021年检察机关不批捕38.5万人、不起诉34.8万人,比2018年分别上升28.3%和1.5倍;但公安机关提出不同意见、提请复议复核下降37.4%,受害方不服提出申诉也下降11.2%。这一数据充分显示,党和国家“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深入人心,已为全社会所共识。
认罪认罚从宽:让当事人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大改革部署。
我们看到这样一组数据,2020年报告显示,认罪认罚案件一审服判率96.2%,高出其他刑事案件10.9个百分点;2021年报告显示,认罪认罚案件一审服判率超过95%,高出其他刑事案件21.7个百分点,有力促进了矛盾化解、社会和谐;今年报告显示,认罪认罚案件一审服判率96.5%,高出其他刑事案件22个百分点,量刑建议采纳率超过97%。
经过三年多的全面推进,制度适用率已稳定保持在85%以上,制度适用已然成为刑事诉讼的新常态,丰富了刑事司法与犯罪治理的“中国方案”。
平等保护:让“严管”制度化,不让“厚爱”被滥用
今年报告显示,2019年提到的与全国工商联建立工作机制,信息共享,共同服务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在2021年已经深化为与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等8部门共建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成立第三方机制管理委员会,司法、执法、行业监管联手,以“严管”体现“厚爱”。对经第三方评估认为违背承诺、整改无效的,则依法提起公诉。
针对一些涉企案件该结不结、该撤不撤,长期“挂案”,2019年起会同公安部专项清理9815件,企业家轻装上阵,企业活力得以释放。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检察机关办案中发现,有的涉案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因负责人被追诉、判刑后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甚至由此倒闭、工人下岗。“案子办了,企业垮了。怎么办?”最高检明确提出:对一些涉企、生产经营领域的重大、复杂、影响性案件具体处理有争议的时候,就要落实好“从政治上看”,怎样处理更有利于保市场主体、稳就业;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有利于人民根本利益、国家的长治久安。
检察建议:让诉源治理与社会治理有机融合
最高检针对快递安全问题,向国家邮政局发出“七号检察建议”,抄送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等12个部门。为什么发出这个检察建议?据悉,2020年检察机关起诉寄递毒品犯罪1830件,寄递枪支弹药爆炸物犯罪1071件,利用快递等渠道寄递违禁品问题突出,实名收寄、开箱验视、强制安检等制度落实远不到位,同城快递、网络送餐等新业态需要进一步监管。
翻开前三年的报告,“检察建议”均占重要位置。细数下来,自2018年起,最高检先后围绕校园安全、司法公告送达、金融监管、窨井管理、虚假诉讼、网络整治、寄递安全等向有关部门发出第一号至第七号检察建议。
从个案办理到社会治理,监管到位了,类似的违法犯罪就会大大减少,这就是诉源治理,就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抓实。
公益诉讼:让公益之光照亮人民美好生活
检察公益诉讼是由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部署推进的一项重大司法改革举措。
2020年最高检首次直接立案、2021年又直接办理了6件,万峰湖、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公益诉讼专案,省级院实现了自办案件的全覆盖。
四年报告中出现的一个高频词便是“把诉前实现维护公益目的作为最佳司法状态”。这是因为,检察机关诉前发出公告或检察建议,促使有关主体提起诉讼、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不仅可以及时保护公益,更以最少司法投入获得最佳社会效果。
检察机关与政府部门虽分工不同,但服务人民、追求法治的目标一致,公益诉讼绝非“零和博弈”。
未成年人保护:让孩子们拥有法治的艳阳天
“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既道出了千万家庭的共同期盼,也为检察机关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8年6月11日,张军依法列席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齐某强奸、猥亵儿童案”由最高检抗诉,最终由十年有期徒刑改判无期徒刑。针对该案暴露出的教师性侵问题,最高检史上首份检察建议(“一号检察建议”)发往教育部,督促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防范校园性侵犯罪。
四年来,检察机关将“一号检察建议”没完没了地抓下去,积极推动社会综合治理。
2020年报告显示,与公安部、教育部共建教职员工入职前查询违法犯罪记录制度,与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8部委共建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2021年报告提到,由检察机关推动建立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和教职员工入职前查询违法犯罪记录制度被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吸收,上升为法律规定;今年报告显示,针对常见监护失职,发出督促监护令1.9万份,促“甩手家长”依法带娃更有力。
案例指导: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今年报告开篇介绍了一组数据:制发指导性案例8批37件、典型案例76批563件。在这么显要的位置说检察工作常规“产品”案例,这在最高检工作报告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据悉,最高检四年共发布指导性案例25批102件,典型案例168批1206件。案例是什么?案例诠释了司法理念、办案规则,是最直接的业务教科书;对社会,案例承载公平正义、法治精神,也是最鲜活的法治公开课。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这就是案例的价值!
“小案”:让守护民心彰显司法“大爱”
司法案件绝大多数发生在群众身边,件件连着民心,都是“天大的事”。让司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须融法、理、情于办案全过程。
实践中有很多“小案”,简单对照法条可诉,但是否符合百姓心中的正义?最高检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教育培训,提出办案决不能只守住形式上“不违法”的底线,而要“如我在诉”,综合考量法、理、情,把习近平总书记“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通过办案厚植党的执政基础。
“支持农民工起诉”“对监护人侵害和监护缺失,支持起诉、建议撤销监护人资格”“对诉讼能力偏弱的老年人诉请支付赡养费、残障者维权、受家暴妇女离婚、农民工讨薪等案件,依法支持起诉”,守护“弱小”就是守护正义的底线。貌似最“小”的案,体现最真的情,彰显司法最大的爱。
终身追责:让司法责任制“长牙”
202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印发,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特别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新时代检察工作赋予了更重政治责任、历史责任。
我们从四年报告中看到,民事诉讼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对认为确有错误的民事裁判提出抗诉从2019年报告中的3933件上升到今年的5319件。
检察机关是在诉讼过程中履职的专门职能部门,有责任不追究,就会产生破窗效应。最高检明确:终身追责绝不是口号,要推行案件序号终身制,无论经历多少层级、环节,一案一号、一号到底,做到责任分明,可追、能溯。
公开听证:让“法结”“心结”一起解
2019年3月12日,张军检察长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出庄严承诺:将心比心对待群众信访,建立7日内程序回复、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制度。
2020年报告显示,用真情落实群众来信件件回复制度。关乎人民群众的揪心事,人手再紧也要做到,工作再难也要做好;2021年报告显示,以公开听证办好群众信访;今年报告显示,这三年收到的279万件群众信访均在7日内告知“已收到、谁在办”,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率超过90%。
检察机关积极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从2019年的378件到2021年的9100件,其中10年讼争、申诉以上的435件。案结事了、政和人和,成了新的常态。
四年来,检察机关在“稳进、落实、提升”的基调中,不是频频推出“新招数”,而是始终如一,把工作抓实、抓好,始终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落脚点,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一件事又一件事“没完没了”地抓,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将贯彻好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人民为中心、能动履职的“一篇报告”写到底!
来源:识政
编辑:张帅帅
历史链接:
长
按
关
注
通州检察公众号
微信号 : bjtzj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