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每天泡实验室近16小时,浙大学子造的桥拿了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

2017-11-01 浙江大学博士生


在已经闯过了“校赛”、“省赛”后,经过国赛18小时的现场模型制作、马上要进行最后的加载测试时,队员们却发现组委会提供的管子连接入水出水口的部分割去了一段,这意味着他们的精细计算可能白费了,他们无法精确控制需要的长度了。尽管他们在台下安装模型时已经尽全力调整了,但到台上连接出水装置时,发现管子还是短了,连接不到出水口。参赛团队在台上安装的时间是被严格限制的,根本没有重新安装的时间。如果接不到出水口,浙江大学代表队将就此出局,他们的模型还没进行加载测试就将被判“死刑”。

万幸的是浙大队在制作模型时,使用了一种可以伸缩的拉带来固定管子和“桥”,“拉带是卡扣式的,就像是书包的带子一样,可以绑紧也可以松开。在最千钧一发的时候,他们冒着很大的风险把‘桥’一侧的拉带松了松,让管子可以够到出水装置。但这段管子就有大半部分没有搭在‘桥’上,全靠拉带在支撑着。

“当时非常惊险,管子悬空的部分刚好在出水口,它承载水的时间是最长的,但我们没有别的办法了。张晓笛在操作放水,陈张鹏在检查模型,而我全程盯着拉带,怕它突然断掉。”参赛队员王强说,“对我来说,等待放满水的20s就像一个世纪一样漫长,万幸最后加载成功了。”

有惊无险,终获土木王冠上最耀眼明珠

这一段惊险的小插曲发生在不久前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决赛场上。由建工学院2015级土木工程专业陈张鹏、张晓笛、王强三位同学组成的浙江大学代表队,一路披荆斩棘,与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506所高校的1182个参赛队中选拔而来的来107所高校的108个参赛队同场竞技,经过18小时的现场模型制作、专家打分、现场陈述答辩和加载测试,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荣获一等奖和最佳制作奖,浙江大学同时获优秀组织奖。这是浙大继上届获得一等奖后,再次获此荣誉。

小科普: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九大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属于A类学科竞赛,由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是土木工程学科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最高水平学科性竞赛,被誉为“土木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你以为这次比赛就只有开头这一段小插曲?too young!连队员们都说,“现场真是状况百出,不确定因素太多了!”他们到底经历了哪些九九八十一难?且听小编慢慢道来!

惊险的国赛过程——“现场真是状况百出,不确定因素太多了。”

这次全国比赛的题目是“渡槽支撑系统结构设计与制作”,要求参赛同学要运用美工刀、钢尺、三角板、胶水等工具,把组委会提供的竹条和竹片加工成渡槽支承系统,还要连接输水管进行加载测试。通俗点讲就是造一座“桥”,要支撑6.5米的水管输入50公斤的水静置达到20秒之后放水1分钟,测量剩余的水量。比赛成绩不仅包括输水效率,还包括模型重量,而陈张鹏、张晓笛、王强他们要做的就是造一座又轻又稳固的“桥”。

19日上午报到后,陈张鹏、张晓笛、王强一行人来到比赛场地熟悉环境。在其他队伍都在看水管的时候,细心谨慎的他们上手用尺子测量了比赛承载台的宽度。没想到这一测,竟真发现了严重的问题——台面的尺寸比标准多了5-10mm!别看这只是短短的几毫米误差,它会使得按原标准精确设计的模型无法准确地贴边安放,甚至可能导致模型尚未装载就垮塌。“比赛尚未开始就遇到了这种状况,幸好我们提早发现了问题,临时调整了图纸上的模型长度,否则最后很可能功亏一篑。”

19日晚上六点,限时十八小时的模型制作正式开始。第一步是现场做柱子,这工程量可不小,制作一根柱子需要四十多分钟,而搭建一个完整的模型需要十根柱子,光是做柱子就要花将近一半的赛时。就在他们专心制作模型原料时,问题又来了,由于竹子生长不可能完全一致,赛方提供的制作柱子原料的竹条规格并不统一,有偏轻偏重的情况。而分给王强他们的,重的偏多了一些,这就导致他们模型比预想的重了很多。

“制作完成后我们把模型带去称重,称出的结果比我们模拟做出来的重了10克。当时觉得天都要塌了,心想优势没有了。结果重量排名出来后发现大家的总体水平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高,我们还是有优势的。只要加载成功,我们就是一等奖了。”

最终揭晓成绩的时候,三人没有过分意外和惊喜。张晓笛笑着说:“加载时最紧张,加载成功后就知道一等奖稳了。”几个月以来的奋斗和钻研给了他们足够的自信,一切付出也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

七个月的磨练——“有过绝望却从未想过放弃”

“这是一个过程惊心动魄结局美好的故事。”

虽然在国赛上拿到一等奖,但是他们说自己在开始校赛时,完全是小白,对比赛流程、模型材料、辅助软件什么的全都不了解。从3月24日校赛比赛到10月22日国赛比赛结束,从“凭感觉做模型的小白”到“到模型拿国奖的大佬”,他们背后付出的是难以想象的努力和艰辛。

张晓笛回忆道:“国赛前在校内PK的时候,为了准备模型,我们都是一下课就赶到实验室,白天忙比赛晚上写作业,做模型累了就写会儿作业调剂一下。”

9月中旬学校确定了由陈张鹏、张晓笛、王强这支队伍代表学校参加国赛,这份喜悦的背后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与坚持。

“暑假小学期结束之后我们就在家待了10天,8月初就来到学校准备比赛。那几天正是杭州最热的时候,40多度的高温,模拟加载的台子还是露天的,每次加载需要一个小时,每天要加载好多次,我们都快被烤化了。”为了节省时间,他们把除了睡觉以外的事情都放在了实验室,每天基本上就是早上8点多起床来到实验室,做模型,点个外卖,再做模型做,再点个外卖,继续做模型,到晚上十一二点再回去睡觉。“我们就差把床搬到实验室了。”

模型中的柱子是最多而且最难做的。“整个模型需要10根柱子,做一根柱子最快需要40多分钟,前前后后我们做了也有五六百根柱子。”

模拟加载有成功也有失败,一旦失败整个模型就要重新做。“我们也有过绝望的时候,但是我们从未想过要放弃。”在一次次的实验中,他们的模型也一步步地变得越来越轻,输水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一等奖,他们还获得了本次比赛的最佳制作奖。“我们的指导老师一直说我们是‘感人至深的做工’,因为我们做的比较粗糙,没有那么精美。但正是这种简洁,才是制作模型所需要的东西。”

“这次比赛给我们触动最大的就是传承的必要性。我们一直强调我们是从零开始的,但是这个比赛办到了第十一届,学校每年都在参加这个比赛,以前参赛的学长学姐却没有给我们留下来什么东西。我们自己经过不断地实验也摸索出来一些技巧,但赛场上也看到很多我们没有见过的其他学校处理材料的手法。问了他们是怎么想出来如此精巧的手法时,他们说都是他们以前的学长学姐留下来的。我们以前参赛的学长学姐肯定也见过这些东西,但是却没有留下来给我们的。学校之前成绩都不好,最近才有了一些复苏的势头,这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学校缺少了传承。我们希望从我们做起,把我们每次参赛的见到的东西都记录下来,留给以后参赛的学弟学妹们,把这些东西传承下去。”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相信在陈张鹏、张晓笛、王强等人的努力下,浙江大学在未来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博会出品

来源 | 浙江大学头条号

责编 | “学术小咖”新媒体中心:仝凡 马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