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9.1,读了才知道,贝聿铭为什么被称为“华人之光”

一条生活馆图书组 建筑师杂志
2024-08-30

谈到从中国走出去的世界级建筑师,不得不提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
生于乱世中国,18岁赴美求学,在当时华裔颇受歧视的国际建筑界,踏踏实实用震撼的作品说话,一步步征服了整个世界。

美国肯尼迪总统的夫人选中他设计肯尼迪图书馆、法国总统力排众议把卢浮宫交给他改造、在香港建造中银大厦。


活了一整个世纪,留下百幢令世人景仰的建筑,荣获50多项建筑奖项。

作品遍布4大洲、10个国家,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是当之无愧的“华人之光”。


世人认可贝聿铭。

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以工程学为根基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也因为他能牢牢地抓住东西方艺术和文化的灵魂,将其倾注于建筑之上,成就一篇篇“大地上的史诗”。 

世人也好奇贝聿铭。

作为一代建筑导师,他一生投入建筑事业,却鲜少将自己的建筑理念与故事记录下来。


这本全新修订的《贝聿铭全集》可以让你更透彻地了解这位大师的一生。

它是官方、权威的贝聿铭作品集: 
· 原英文版作者之一的Janet Adams Strong,担任贝聿铭办公室公关主任达18年之久。
· 中文简体版《贝聿铭全集》获得原出版公司和贝聿铭办公室的共同授权。

· 邀请了贝聿铭先生前同事兼学生、木心美术馆设计师林兵先生审校全文并作序。


这本书按照时间线的顺序讲述了贝聿铭在宾大、麻省、哈佛三校读取建筑设计专业,并正式步入建筑师生涯的历程。
每个知名作品,如卢浮宫大项目、美秀美术馆、卢森堡大公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都有详细介绍。

你会发现,这些建筑时间跨度如此之久,地域如此迥异,但贝聿铭都能溯本求源,从背后的历史文化入手,让丰富的历史底蕴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并带来新的亮点。


按照时间顺序收录贝聿铭一生中50多个经典的建筑作品,并配上300多幅插图。

这些作品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各地,包括广为人知的:


肯尼迪图书馆
美国,马萨诸塞州多切斯特,
1964~1979

这座耗时15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的图书馆,是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而建造的一座永久性建筑物。

美国建筑界因此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大卢浮宫项目
法国,巴黎
一期:1983~1989
二期:1989~1993

1989年贝聿铭声明:“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里,卢浮宫将排在首位。” 

曾被法国人极力反对的“金字塔”,如今成了他们每一个人的骄傲。贝聿铭也因此被授予法国最高荣誉奖章。


香山饭店
中国,北京
1979~1982 

贝聿铭的现代风格建筑作品里,一直都掺杂着天生的东方元素。香山饭店整个建筑的主题都落在“回乡”二字上,包括它所展现的自然元素、文化传统、悠久历史等。

书中还收录了他最新的建筑作品,较近期的有苏州博物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美秀美学院圣堂。


2015年出版过一本《贝聿铭全集》,豆瓣评分高达9.1。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最新修订版较前版更为专业。
出版方邀请了新的译者重新翻译,不仅订正了外版原稿中的错误,还将此前译本中未译的参考文献、贝聿铭作品名录等悉数译出,提供给读者更全面详实的资料信息。
邀请了贝聿铭先生前同事兼学生、木心美术馆设计师林兵先生审校全文并作序,讲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往事。

林先生曾经参与贝聿铭先生晚期几个项目的设计,对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有深刻的理解,确保本书的权威性。


新增多幅珍贵照片。

包括贝聿铭的早年家族合照、在香山饭店工地与著名建筑家陈从周的合影,以及此前版本中没有提到的贝氏最后一件作品美秀美学院圣堂的相关照片。


此外,新版封面也采用了最能代表贝聿铭晚年气度的照片,雍容典雅,庄重大方。


每个建筑作品都有详细的背景资料、项目描述和评价,用设计草图、设计图、效果图等结合文字,对建筑物做了全面的分析。

《贝聿铭全集》,现一条生活馆有售▼


 贝聿铭的建筑元素面面观 


100岁的贝聿铭 
《纽约》杂志摄影师2017年4月7日摄于纽约

2018年,贝聿铭(I.M.Pei)刚刚度过自己的100岁生辰。
这位活过一整个世纪的老人,对东方故土有着深深依恋,又有着国际化的建筑视野。

无论你是否身处设计圈,贝聿铭的建筑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感悟。


他17岁离开故土,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读建筑学。70多年的建筑生涯大多在美国和欧洲。
他从未刻意中国化,但中国文化的确对他影响颇深:“我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那是我设计灵感之源泉。”

从早年的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到近年的苏州博物馆,都是他留给故乡的礼物。 


贝氏家族在苏州的历史超过600个年头,可想而知,苏州博物馆对他有着非凡的意义,甚至被他视作“最亲爱的小女儿”。 

“我觉得苏州博物馆是个文脉主义建筑。当地政府想要的也是建筑文脉。在这个项目上,我有机会将历史古迹融入21世纪的背景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至于用材就毫无悬念了,我选定了灰泥、石材、或者瓦片。而颜色则是灰白结合。”


就像苏州博物馆,贝聿铭的作品一直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

光线、玻璃钢材、混凝土、几何造型,都是他的建筑关键词。


卢浮宫金字塔
 关键词:光线、玻璃钢材    建筑物:卢浮宫 
“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总能使空间变化万端。

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网状的钢材则起到支撑、承载的作用。 


站在金字塔近旁,你就会发现玻璃和水用倒影和反光将巴黎的天空融入了整个建筑之中,给人一种温暖和灵动之感。


 关键词:混凝土    建筑物:艾佛森美术馆 
在贝聿铭的作品中,还时常可以看到他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做出富有雕塑感的螺旋楼梯。 

最为典型的就是艾佛森美术馆内庭的螺旋梯,完全可以将它视为一座可以供人上下行走的雕塑。


 关键词:几何    建筑物: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如果说密斯、柯布西耶是在提炼几何性上作出成绩的话,那么贝聿铭则在他们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
以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为例,一个精致的不锈钢穹顶上的圆形设计是整个中心空间的高潮,在建筑各个表面投下不同花纹的光影。
穹顶往下依次是几何图形的变幻,从圆形到八角形,再到正方形,最后到四个不同高度的三角板,形成中庭的支柱。

《贝聿铭全集》,现一条生活馆有售▼


贝聿铭的“小女儿”——苏州博物馆 


图片来自网络
贝聿铭的作品,除了理性的建筑元素,更为人称道的是建筑背后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情感。比如有着“贝聿铭小女儿”之称的苏州博物馆。

贝氏家族与苏州有着600多年的渊源,贝聿铭的作品出现在苏州古城中心,对他来说必然意义非凡。

他描述这件作品时说:“苏州博物馆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建筑。当地政府也想要一种传承精神。我有机会尝试做一件既能与古城融为一体,同时又能表明我们正处在21世纪的作品。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苏州博物馆本身比较特殊,对比香山饭店以及其他许多项目,在三维结构上颇为不同。那些房子都是平顶。我给苏州博物馆做了一个大容量解决方案,这是一个重大改变。
虽然在屋顶的设计中出现了坡度,但基本设计仍然保持在精心安排的几何图形中沿直线上升。

贝聿铭的这种“大容量解决方案”使屋顶具有斜度,就像中心花园里的茶亭一样,表现出中国式的大屋顶风格。


图片来自网络
苏州博物馆另一特色是池塘。“水很重要。”贝聿铭说,“中国的花园由三个基本元素组成——水、石头和植物。”
“在中国花园里,不存在那种西方的生活方式。人们喜欢在花园里徘徊而达到忘我的境界。我曾经在我们家花园的假山中玩捉迷藏,那里太适合孩子们玩这个了,很容易就藏起来。

现在我们建博物馆,就不打算让人们在外面徘徊了,要让他们留在博物馆里。这里的茶亭非常受欢迎。从博物馆开馆那天开始,紫藤园和茶亭就是最受欢迎的地方。”


图片来自网络
很明显,苏州博物馆到处受到中国传统的影响,贝聿铭提到的紫藤也不例外。
“中国人喜好传承,家族意识强。在博物馆旁边的大宅子里有一个小庭院,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画家在那里种下了一株紫藤花。他的名字叫文徵明。在设计博物馆时,我从文徵明种的紫藤里折下来一个枝,移植进苏州博物馆。”
现在,每年博物馆还会收集这颗紫藤树的种子,传递文脉,作为独一无二的文创,供游人选择。

《贝聿铭全集》,现一条生活馆有售▼


全书图文并茂,增加阅读趣味。


优质铜版纸,色彩表现力好。


书末附有详细注释,加深了解。


厚厚一大本,扎实有料。


大开本设计,方便近距离欣赏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筑师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