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碳阻迹原创】碳中和2024

一步一个脚印的 碳阻迹
2024-08-29

2024 祝大家开工大吉!龙马精神!

今年春节是个大长假,本来想着好好放个假,开年文章就不写了。但大年三十,一位同事的拜年微信里还特意提到期待年后的《碳中和2024》,只好忍了,整吧!

所以,一如既往,碳阻迹的开年文章又来了,《碳中和2024》希望与碳阻迹的读者和关注者一起回顾一下2023,并展望2024。文章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重要话题:

1.2023碳圈十大事件

2.碳中和还能火多久

3.碳足迹的未来是什么

4.“漂绿”会成为碳中和的拦路虎吗

5.2024会发生些什么

2023碳中和十大事件

2023有哪些值得记忆的重要事件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难忘的2023(农历年)。笔者看了2023年一年的数据以及2024年到春节前碳圈发生的所有重要行业信息,发现在2023年下半年,特别是2024年1月,甚至就在春节前几天,重磅信息可谓密集发布。

1、2023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最暖年

世界气象组织近期正式确认,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全年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高出1.45 ± 0.12 °C,大大超出此前最热年份的升温幅度,并进一步逼近《巴黎协定》所设立的1.5℃控温目标。详情:证实了!2023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最暖年!

2、SBTi宣布除名名单,亚马逊等知名企业赫然在列

2023年8月,国际气候目标认证机构SBTi(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科学碳目标倡议)更新了名单:向该机构提交过减排承诺,但两年内未通过目标验证的企业,被打上了“承诺已删除”的标签。亚马逊、雅虎日本、天合光能、秦淮数据、中通快递等超过121家公司(中国21家),都在除名之列。

 SBTi的除名举措,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给行业中带来了较大反响。企业提出碳减排目标或者碳中和路径需要越来越可行,并且一定是越来越严肃!

3、苹果首款碳中和产品发布,引起行业热议

2023年9月13日,苹果公司发布其第一款碳中和产品-Apple Watch,产品(包括地球之母视频)一推出立即引起行业最大热议。苹果早前宣布将在2030年实现所有产品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第一款碳中和Apple Watch的推出,算是往2030这一雄心目标上迈出扎实一步。

碳阻迹团队也在第一时间做了解读: Apple w0w

苹果发布首款碳中和产品,整个行业为之振奋,这对于带动其它同行企业以及苹果整个供应链实现碳中和都有积极价值。

4、CBAM正式进入过渡期

2023年10月1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式进入过渡期,并将于2026年正式生效。原计划的第一次填报截止日期延期一个月提交。备受关注和争议的CBAM仍将在磕磕绊绊中前行。

5、CCER方法学发布四项方法学

2023年10月24日,四项新方法学的发布意味着CCER长达七年的停滞期后的大门即将再次打开。但本次公布的方法学还是基于稳字当先。最大特点是所有新的方法学都需要到生态环境部备案才行。

6、发改委联合五部委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

2023年11月,发改委联合五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提出了量化目标,到2025年出台50个重点产品核算标准,2030年达到200个,并要建立一批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

7、COP28在迪拜落幕

2023年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在迪拜举行,这是疫情后第一次COP大会,吸引了全球超过10万参会人员前往迪拜,参考对巴黎气候大会以来的全球气候盘点。大会最终达成的重要成果包括“转型脱离化石燃料”以及部分气候资金的承诺。COP29将在阿塞拜疆巴库进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仍需切实落地。

8、CCER七年后正式重启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启动仪式于2024年1月22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活动,宣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继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鸣锣开市后,此次CCER市场官宣重启,将补齐我国的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缺失的一块重要“拼图”。

9、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2024年2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碳交易终于“有法可依”。

10、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三大交易所同时发布重磅指引——《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征求意见稿)》

2024年2月8日(大年二十九),在中国证监会的统一指导下,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同步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这意味着中国ESG和碳披露将逐步走向规范和强制化,对行业是重大利好!

今天是2024年龙年开工第一天,回顾2023,你印象最深刻的年度事件是什么?如何看待它的影响。欢迎走心分享。


碳中和还能火多久

双碳目标提出已经三年多。三年来,整个行业无论从企业数量规模,还是企业参与碳中和的驱动力等都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快速增长。伴随着快速增长, 碳中和事业也出现了许多负面的声音以及现象,例如双碳目标刚提出时的“运动式减碳”,俄乌战争带来的能源危机导致人们怀疑碳中和的长期性,疫情的经济疲软造成碳中和的迟缓,包括近期的“漂绿”和新能源产能严重过剩等都对碳中和的长期健康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碳中和近几年确实火,但还能火多久?人们心中或许都存在这个疑虑。

笔者认为,碳中和是一项至少50年,乃至百年以上的全球大计。碳中和是建立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挑战基础之上,前面大事记也提到:

我们喊了多年的巴黎气候协定、1.5度目标,就在这刻几乎就被摧毁了,幸好文末还有一句:

讲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或许遥远,那就讲一个身边的案例。中国部分城市,例如南昌,在接下来的一周将经历致命的极速降温,记忆里春节后的春暖花开,将变成冰天雪地。

南昌接下来这周的气温将从29度极速降低到0度;春节后气温上升到29度很不正常, 一周之后极速下降到0度就更不正常了。极端气候灾害也是我们所有碳中和从业者必须解决的重要挑战。

当然笔者一直认为:挑战越大,机遇越大。无论对社会各行各业的企业,还是碳中和行业从业机构,应对气候变化这项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这其中也将洗牌很多行业,很多创新型企业也能在这波大潮中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在任何时期, 能为社会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才能获得发展的机会。

碳圈潮起潮落二十余年了,既有CDM时期的狂欢和没落;也有中国碳市场建立的热闹和停滞,也包括碳中和目标提出时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和随之而来的热情消退。任何行业都有它的周期性。笔者始终觉得碳中和更大的机会还在后面,我们都需要有足够的定力,并且做好充分的准备。也许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会让碳中和行业再起波澜,但大势不可逆。

碳中和还能火多久,我想对大多数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新从业者来说,碳中和是一个至少可以让我们干到退休的朝阳行业,在这上面的时间精力投资以及财力投资,相信回报都会远远胜出社会平均水平。

近期笔者也在全球范围内了解到一些非常积极的行业进展:

资本市场上,美国的碳中和科技企业,例如Watershed和Persefoni,都于近期完成了C轮融资,美国资本市场对于碳中和、碳管理行业仍然是非常强势的看好!

资本市场的举动一般也是整个社会资金流动的风向标,钱向哪里转移,也就意味着哪里会更有活力。2023年最热的行业,除了AIGC,应该就还是碳中和、新能源了。 

除了资本市场, 政策市场也是层层利好,尤其在春节前的一系列重磅动作,让整个行业沸腾,直呼All in 2024!

团队梳理了一下近期利好的重磅政策文件:

💡2023年10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市场监管总局关于统筹运用质量认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

第四条,加快建立直接涉碳类认证制度体系指出

“结合碳减排、碳清除、碳披露等发展需求和标准建设情况,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低碳化转型要求,建立健全以排放核查为基础的直接涉碳类认证制度体系。在产品层面有序建立国家统一推行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统一制定认证目录、认证实施规则和认证标识,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逐步开展产品碳足迹等碳标识认证;在组织、服务等层面逐步建立碳相关管理体系和服务认证制度。

第八条:开展认证试点示范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与行业先行先试,以实践为基础,在重点领域和成熟行业率先探索开展产品碳足迹、碳中和认证试点,为碳达峰碳中和认证制度体系建设积累经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头雁效应”,在重点领域创建一批质量认证服务行业和区域碳达峰碳中和的示范工程。



💡2023年11月,发改委联合五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提出了量化目标,到2025年出台50个重点产品核算标准,2030年达到200个,并要建立一批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



💡2024年2月8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三大交易所同时发布重磅指引——《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征求意见稿)》

三是强化碳排放相关披露要求。上市公司需按照四个核心内容披露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治理、战略等内容,《指引》也对气候适应性、转型计划、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减排措施、碳排放相关机遇等披露提出要求。



💡2024年2月9日(大年三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国办发〔2024〕7号)

(十)加强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组织开展生产者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建立健全动力电池生态设计、碳足迹核算等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制定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国际标准,推动标准规范国际合作互认。

(十九)完善再生材料推广应用机制。完善再生材料标准体系。研究建立再生材料认证制度,推动国际合作互认。开展重点再生材料碳足迹核算标准与方法研究。


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向和趋势是确定的,但路径和方法是不确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去年7月份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发言提到 “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

碳足迹的未来趋势是什么‍


这个模块主要想讨论的是碳中和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即碳足迹的计算。 

目前碳足迹核算领域主要有两个流派,一种是认为碳足迹应该足够科学和精细化,通过汇编和量化输入输出数据描述单元过程,追溯到矿山开采、农作物生产等原始数据,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基础能源或者初级材料等,是一个更为底层推进生命周期评估(LCA)的方法,我们将之定义为“过程核算”;而另一种是追求能快速核算,一定程度上牺牲数据透明度,但可以迅速大范围覆盖,帮助各行各业参与到碳足迹计算、碳减排以及碳中和进程中来,例如EEIO数据库,我们将这种方式定义为“快速核算”,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金融、消费、科技等面向终端的行业。 

这两种碳足迹的核算方式,究竟哪种流派代表了未来?双碳目标提出后,也带来了越来越热烈的讨论。

从碳阻迹团队的观察来看,这两大流派都需要,二者都能发挥其特点和优势,并且可以一定程度上形成互补。

非常扎实的基础能源排放因子是支撑各行业开展碳管理的基础,需要非常科学严格的测量以及计算,毕竟基础设施级别的数据对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快速核算则为双碳目标的实现以及全社会算碳减碳赋予了可行性,行业千差万别,需要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核算方法以及排放因子,才能够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碳中和进程中。

从业务实际需求来看,笔者团队认为品牌方更在意产品碳足迹的背书以及如何传达给消费者,而有欧盟出口业务并被纳入碳足迹核算管理需求的生产制造企业则更重视其计算出来的产品碳足迹得到欧盟的认可,随着CBAM的推进以及具体行业例如欧盟电池法对碳足迹要求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预计将会感受到更真切的压力和动力。


“漂绿”会成为

碳中和的“拦路虎”吗‍‍


近两年关于企业“漂绿”的热议一浪高过一浪,包括有信息提到欧盟将禁止企业通过Offsetting来实现碳中和,这听起来似乎难以置信,碳资产公司这么多年开发出来的减碳量难道就打水漂了吗?很多企业即使本着想围绕碳中和和ESG做出一些实质性的努力,但因担心被质疑“漂绿”,又碍于没有充分的底气,变得越来越小心谨慎。“漂绿”似乎已成为全球企业推进碳中和工作的“拦路虎”。笔者认为这对全球碳中和的进程会带来巨大影响。

“漂绿”最早是由美国环保主义者杰伊·韦斯特维尔德在1986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他在文中批评了酒店打着环保的名义鼓励顾客将床单、毛巾等多用几天,而不是采用绿色环保的方式处理垃圾的做法。韦斯特维尔德认为,采取这种做法是酒店老板为了降低洗衣成本,而不是减轻其业务对环境的影响。而国内多用“漂绿”来说明一家公司、政府或者组织在表面上宣示其自身对环境友好,但实际上却是反其道而行的行为,是指一种虚假的环保宣传。

“漂绿”概念的提出对于推进可持续发展肯定是利大于弊的,这能帮助我们肃清社会上一些环保绿色虚假宣传的不良现象。经历了早期的喧嚣,碳中和行业将逐步得到净化,逐渐进入良币驱逐劣币的时代。“漂绿”也确实能帮助驱逐劣币,至少起到震慑的作用。

“漂绿”的推出肯定是善意的,是为了碳中和以及绿色环保可以得到健康有序发展。成为企业碳中和的“拦路虎”肯定不是“漂绿”的初衷。碳中和需要大多数企业的广泛参与,在行业发展初期给予企业一定的包容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是主动欺骗当然不能容忍,但很多企业确实也是本着好的初衷想为低碳出一份力,同时由于很多公司开展碳中和是市场部或者品牌PR相关部门来牵头,本质上还是希望通过传播能给企业带来品牌美誉以及业务提升,这就造成了很多企业误入“漂绿”。

对于企业来说,如何避免“漂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避免“漂绿”,说到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真要“绿”。碳阻迹这几年一直在推的CREOS碳中和方法论也是基于这个逻辑和顺序,鼓励企业先减,再抵,最后才有底气出去说。笔者给企业的一致建议都是:“只要扎扎实实做碳计算,踏踏实实做碳减排,实实在在做碳传播,同时多专注国内外领先企业尤其是同行企业的表现,就没有问题的。”

随着ISO-14068等标准的出台和应用,企业实现碳中和的门槛也会变得更高,会更加侧重“完成”而非“承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杜绝一些“漂绿”现象。

更多信息请查看:中国企业碳中和“避漂”指南


2024会发生什么变化

从春节前的非常密集的利好政策信息发布来看,2024确实非常值得期待!2024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

1、CBAM真的要来了

CBAM第一个报告截止期已经到来。从笔者团队得到的反馈来看,企业现在这个阶段还没有那么强烈的压力,这非常类似于十年前的CDP,很多企业也是开始收到问卷,但只是先应付一下,随着时间推移,随着下游客户或者投资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这些年都开始卷CDP问卷得分了。

CBAM在2026年正式生效以及征税,这力度比CDP问卷填报还是大不少的。CBAM填报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企业需要开始关注其产生了多少碳排放了,也需要切实了解他们的排放到底是成本还是可能的收益了。这个变化在2024年会越来越真切!

2、Carbon + AI,未来已来

ChatGPT席卷2023,Sora又在中国开工大吉之前制造喧嚣。AI大时代早已来临,如何在AI时代中重新定位,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和增长点,成为几乎所有行业都在思考的事情。

无论是企业里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还是碳圈机构,用好AI也都是一项新的课题。2024年,Carbon + AI 势必带来不一样的冲击力,不展开说了,2024就看谁家的产品做得更巧妙、更接地气!非常期待!让我们一起迎接AI这场波澜壮阔的大潮!

碳阻迹2023年发布的Carbon AI产品也是在AI大潮下做的一次创新,该项目也被评选为公司2023年特别项目。欢迎大家来体验:

3、碳中和将更加触手可及 

笔者在之前很多文章里都提到过,碳中和是一项长期工作,值得我们奋斗到退休。碳中和也将与我们生活、工作、生产等各种场景紧密相连。随着产品碳足迹、碳标签等相关制度的完善,2024年相信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碳中和产品、碳中和场景出现在身边。

碳阻迹作为推动碳中和的机构,一直也是努力从自己出发,自扫门前雪,降低身边各个环节和场景的碳排放。让更多产品都有碳足迹,让每个产品都有碳足迹‍‍‍

之前我们一直在探索并试图把SOP做出来,如今随着经验的逐步丰富,低碳供应商的日益充足,生活、办公各个场景实现减碳和碳中和完全是可以做得到了。2024,碳中和也将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4、中国碳交易将快速发展

近期《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发布、CCER正式重启等重磅信息持续释放,碳交易规则得到日益完善,伴随着欧盟碳税压力等因素,中国碳交易在2024年也预期将实现较快发展。

纳入行业扩增、碳价上升、CCER方法学增加以及项目签发也是2024年可以预期的重要进展。

5、碳信息披露将更加活跃 

春节前,CDP2023年成绩正式公布,时间比往年晚了3个月。2023年CDP披露企业超过21,000多家(增长24%),其中仅有不足400家企业(2%)因披露了切实可行的高质量环境数据而被列入2023年A评分企业榜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加入其中,并且开始卷CDP成绩了。

2月8日,中国三大证券交易所同时重磅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堪称中国版的ESG来了!

其中《指引》第三条提到强化碳排放相关披露要求。上市公司需按照四个核心内容披露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治理、战略等内容,《指引》也对气候适应性、转型计划、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减排措施、碳排放相关机遇等披露提出要求。

根据公开信息,2023年A股上市公司全市场约三分之一上市公司发布了ESG报告。可以预料的是,2024年,中国企业在碳和ESG披露方面会越来越活跃,更会越来越卷!

6、企业的碳管理水平将拉开差距

笔者认为,碳中和主要包括碳管理(量化、分析规划、管理等)、碳减排(减排技术、新能源替代等)以及碳抵消(包括移除、吸收、封存等)三个大领域。

碳中和目标提出三年,大多数企业在碳管理上基本都处于同一水平线,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包括ESG强制披露等驱动因素叠加,不同企业在碳管理方面的水平差距呈现拉大的趋势。笔者团队感受到一些企业无论受国内碳交易约束,还是欧盟CSRD报告要求,或者CDP评级驱动等,都开始对碳的数据质量以及管理颗粒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工、手动管理碳排放数据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先进企业做碳管理的诉求。数字化、自动化管理碳排放也将在2024年会出现较大增长,这也是Watershed这类碳管理科技企业在欧美市场获得认可的原因之一。

非常感谢你读到这里,欢迎分享你的感想。留言最走心的5位读者,将免费获得在低碳英雄平台上任意选择一件低碳商品(500元以内)的奖励。


END





Apple w0w

中国企业碳中和“避漂”指南

碳阻迹2022年度总结:踔厉奋发,碳路前行

【碳阻迹原创】碳中和2023

【碳阻迹原创】产品的碳足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碳阻迹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